倍可親

傅蘋的回憶錄是一部矇騙美國讀者的拙劣小說

作者:wcat  於 2013-2-15 00: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關鍵詞:, 讀者, 回憶錄

  ·方舟子·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列舉了傅蘋在接受採訪以及她在其回憶錄《彎而不折》(Bend, not Break)中關於其在中國的經歷的描述中存在的一系列荒唐可笑之處:她在文革10年沒有上過學而是被勞動改造、她目睹老師被紅衛兵四馬分屍、她在10歲時被10~12個紅衛兵輪姦、在她在蘇州上大學期間全體女生被學校官員 每月用手指檢查月經、她親眼看到幾百名女嬰一生下來就被殺死、她關於溺嬰的畢業論文被《人民日報》報道、聯合國因其論文制裁中國、她入獄三天在鄧小平 過問下被釋放、她被驅逐出境去美國學習、她剛到美國時只會三個英語單詞,等等。

  傅蘋寫了一篇「澄清」,把這些問題歸為美國媒體亂報道、翻譯錯誤或記憶錯誤。我已寫了兩篇文章指出她的所謂「澄清」乃是狡辯和繼續撒謊。我再舉兩 個新發現的例子:

  在被人指出文革期間在工廠上班是令人羨慕的工作而不是懲罰后,傅蘋「澄清」說她從小在工廠勞動沒領工資,不是正式工作。但是其新書的宣傳視頻卻出 示了她的工作證(http://www.amazon.com/gp/mpd/permalink/m30Y16VFDBM89J),表明她是正式上班,而且工作證的照片上她已成年。據其發小說,她中學畢 業時上山下鄉政策變了,家中第一個子女可以留城,她父母通過關係幫她當了工人。她在文革期間的生活比一般人要好得多。

  傅蘋的「澄清」承認《人民日報》沒有報道過她關於中國溺嬰的研究,但是她在1982年讀過《人民日報》一篇呼籲男女平等的社論,暗示這是因為她的研究 而發的。中國報紙刊發呼籲男女平等的社論並不是奇怪的事,但是我很想看看《人民日報》的這篇社論是怎麼寫的,又是怎麼能跟她的研究扯上關係的。於是我查閱了《人民日報》1982年的報紙(電子版全文),卻沒能找到有任何關於男女平等的社論、評論或報道。傅蘋號稱當年是因為《人民日報》的報道而被捕的, 對如此重大的人生轉折點,她總不至於記錯吧,那麼請問《人民日報》的這篇社論在哪裡?難道像「四馬分屍」一樣,她又把做噩夢當現實了?

  傅蘋指責別人不看她的回憶錄就做批評,其實我們批評她胡編的那些故事,在其回憶錄中也都能找到。她的所謂回憶錄,應該被歸為虛構小說,而且是虛構 得非常拙劣、矇騙美國讀者的小說。這部小說中與中國歷史事實、社會常識相違背的荒唐可笑之處,比比皆是,我下面再舉一些例子。

  傅蘋聲稱,她在南京出生沒多久(1958年),就被父母送給在上海的姨媽撫養,過著天堂般的幸福生活,一直到1966年文革爆發,她被紅衛兵趕回南京,過著地獄般的悲慘生活。傅蘋父親是南京航空學院的教師,既非窮人,又非不要孩子(傅蘋還有個妹妹),為何要把自己的第一個子女送人,而且送給已有四個男 孩一個女孩的姨媽,令人不解。據傅蘋的發小說,傅蘋其實一直生活在南京,並沒有在上海生活。從書中某些細節看,她似乎從小在南京長大。例如她在書中稱 自己小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附近一個廢棄的機場玩,夢想著當宇航員。在當時(60年代)上海並沒有廢棄的機場(何況她說她在上海是住在南京路一帶),南 航附近倒是有一個,即南京的明故宮機場。又如,她在書中說,她去蘇州上大學,這是她去過的離南京最遠的地方。她如果從小寄養上海而且像她說的因此經常在 上海和南京之間跑,就應該知道蘇州只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站,不會比上海還遠。

  為了證明自己小時候在上海過著幸福生活,書中出示了一張她的「上海老家」的照片,是一幢很氣派的有大門、有花園的三層洋樓。但是這張照片看上去是從 某本老建築資料書里找來的,而不是來自家庭相冊。那個年代照相是很奢侈的事,如果要向人顯擺自己住的豪宅,也是在豪宅前合影,而不是單獨給豪宅來一張。 傅蘋卻沒有出示自己在這幢豪宅生活的生活照。她與其「上海媽媽」、「上海哥哥」的合影,都看不出豪宅的影子,而且衣著打扮並不豪華。

  傅蘋的書寫道:1958~1965年她寄養在上海姨媽家,每天晚上,在紗廠上班的姨父下班回家,到門口高喊「甜心,我回家了!」,姨媽跑出來迎接他,兩個人擁抱、親吻,然後手拉手走進門……估計連美國人看到這兒都要感嘆那時候的上海老夫老妻真浪漫真有愛哦。但我不知道有哪個中國夫婦會過著如此肉麻的生活,已生了5個小孩還天天在小孩面前擁抱、親吻、手拉手。
 
  傅蘋說她小時候在上海姨媽家享受著每天晚上頓頓八菜一湯四前菜的生活,其中她最喜歡的一道菜是蟹肉白果澆薄荷芒果醬。這些菜都是姨媽親手做的,傅 蘋那時候還沒去上學,在家裡看著姨媽做菜。那麼這一幕應該發生在1959~1964年間。那時候中國剛剛經歷了三年大飢荒,正是生活最艱苦的時候,有錢也買不 到東西吃。她家卻能過著即使按今天的標準也是非常奢華的生活,這回做的該是美夢吧?她最喜歡的那道菜怎麼看也不像是中國菜,因為用了薄荷芒果醬;也不 像西餐,因為用了白果。

  傅蘋的書中說,1966年文革爆發,在她被趕回南京之前,她的「上海哥哥們」先被紅衛兵強迫去上山下鄉。強制性的上山下鄉是1968年12月開始的,而且上山下鄉並不由紅衛兵負責,恰恰相反,紅衛兵自己就是上山下鄉的對象。

  傅蘋稱,1966年夏天,上海紅衛兵把她趕回南京,開著軍用麵包車送她去上海西站,將她一個人扔上火車,火車到南京后,又有兩個南京的紅衛兵等在火車 站直接奔她所在的車廂接她,開著轎車送她去南航。在她看來,紅衛兵好像比公安局還要組織嚴密、資源豐富,上海、南京的紅衛兵密切配合,大費周章就為了把一個8歲小孩趕回家去。其實紅衛兵不過是個鬆散的中學生組織,自己就是一群小孩,他們沒有能力、精力和心思去組織這麼一次送人回老家的行動。難道上海紅衛兵還要打電話、發電報通知南京紅衛兵去哪次列車哪個車廂接哪個小孩?發電報肯定來不及,只能打長途電話,美國讀者知不知道當時打長途電話多麼困難、昂貴?長途電話必須去長途電話局打,而且往往要等上兩三個小時才能接通,而從上海到南京的火車運行時間據她說只有短短的4個小時,紅衛兵的工作效率該有多高?還開著車接送?美國讀者知不知道在當時的中國坐轎車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這是接黑幫小孩,還是接大領導?紅衛兵只是一群中學生,有誰會或敢在城市街道上開車?她以為那是美國?

  傅蘋稱,紅衛兵把她從火車站接來,扔在南航門口,正碰上南航全體教師被送去接受勞動教育,她的父母只在卡車上對她喊了一句「照顧妹妹」就被帶走了。 文革期間大學教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是1968年10月開始的,比傅蘋聲稱被趕回南京的時間至少晚了兩年多,所以她描述的一到南京就與親身父母生離死別的 這一幕,也只是她的噩夢。

  傅蘋的書中說,1966年夏天,紅衛兵穿著長筒靴來抓她。在南京她被紅衛兵掛牌子、坐「噴氣式」批鬥(第一次聽說小孩也被這麼批),紅衛兵長筒靴的腐 敗味道刺激她得了偏頭痛,這一疾病從此持續她一生。上海、南京是南方城市,當時那裡的人不可能穿長筒靴,在夏天更不可能穿,即使想穿也很少有人買得起。 紅衛兵的服裝是解放軍裝,穿的是膠鞋(所謂解放鞋)。傅蘋描述的把穿長筒靴當制服的紅衛兵更像是納粹黨衛軍。她顯然是根據納粹大屠殺的故事來編造其文革悲慘經歷的。

  傅蘋回憶錄書名叫《彎而不折》,據稱這是她的姨父教她的竹子的品德。這也是騙美國人的。雖然很多中國人做事寧彎不折,如牆頭草隨風擺動,但那會遭人鄙視,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品德是「寧折不彎」(這是成語),以竹子為喻,即鄭板橋所說:「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干霄,有君子之豪氣凌 雲,不為俗屈。」

  傅蘋如此歪曲事實,美國媒體卻仍然如此捧她,倒也算得上「彎而不折」。
 
  2013.2.13.

(XYS2013021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9: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