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真想科技強國嗎(一):毛澤東時代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楊振寧先生說的並不完全 zt .. ...

作者:wcat  於 2012-10-4 04: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關鍵詞:輝煌, 科學技術, 楊振寧, 毛澤東

一地工


真想科技強國嗎(一):毛澤東時代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楊振寧先生說的並不完全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在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可見,社會科學的突破,是建立在前人積累的基礎之上的,自然科學也是如此。

  比如,天文學家刻卜勒創立行星運行三大定律,太陽系的空間位形因此基本上得到澄清,他被譽為「天空立法者」。但是,刻卜勒是站在巨人哥白尼和「星學之王」第谷肩上完成的。沒有巨人哥白尼和「星學之王」第谷,就沒有刻卜勒的成就。

  還有牛頓。牛頓將刻卜勒行星運行三定律和他自己創立的力學三定律聯繫起來綜合分析,最後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牛頓說過,他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一點,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這裡所說的巨人,是指一批人——刻卜勒、伽利略、惠更斯、胡克、哈雷、雷恩等等。

  因此,如果我們真想科技強國,那就不能無視毛澤東時代打下的雄厚的科學技術基礎,只有在這一基礎上,努力超越上一代,才能真正實現科技強國。為了了解毛澤東時代為我們打下了什麼樣的科學技術基礎,首先就要了解毛澤東時代的科學技術成就。所以,本文就先從這裡說起。

  我們首先看看楊振寧先生的觀點。

  楊振寧先生1990年在他的《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中,評價毛澤東時代的科技的成就時說:

  「從1950年到今天這40年時間,新中國通過人才的訓練,通過科研機構的建立,通過工業的發展,可以講近代的科技在中國本土化了。如果你需要證明的話,我們可以了解一下中國近代科技有了哪些驚人的成就。

   反應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近代科技,美國是1942年第一個建造的。這個反應堆是費米教授主持的,費米教授是我的導師。中國在1956年建了第一個反應 堆,是通過蘇聯的幫助設立的。原子彈美國第一個炸出來,是在1945年,在中國是1964年。氫彈在美國是1952年,從原子彈到氫彈一共花了7年時間, 中國氫彈是1967年,從原子彈到氫彈只花了兩年零八個月時間。

  中國氫彈的竅門是兩個人想出來的,一位叫鄧稼先;一位叫于敏。中國只花了兩年零八個月解決無數的技術問題,而且想出來這個竅門,當時大大引起震驚。因為法國還沒有做出來,法國前後用了8年時間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中國衛星上天是1971年。這又是一個震驚世界的科技成就。中國的半導體元件,集成電路,每一個做出來都使得世界的科技界震驚。」


  楊振寧限於自己的專業,並沒有把毛澤東時代科技方面「驚人的成就」說全,我們可以粗略分類補充如下:

  1、微電子技術:國際上於上世紀50年代末出現半導體集成電路,60年代中大規模集成電路問世。我國集成電路誕生於1965年,1975年研製出第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到1984年可以批量生產小規模集成電路。

   2、電子計算機:我國1956年開始研製,至60年代初研製出「103」到「J501」等小型到大型電子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研製出晶體管計算 機;70年代初,成功開發第三代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70年代中期,研製成功若干種百萬次/秒級大型計算機,中科院研製千萬次/秒向量機和國防科大研製 億次/秒銀河機開始進行鑒定,準備向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過渡。

  3、信息處理技術:國外開始於上世紀60年代左右,我國開始於70年代,但在理論和方法方面進展較快,當時僅次於美、日、法、德,而與英國、蘇聯和加拿大相當。

   4、新型金屬材料:我國50年代末就開始新型金屬材料的研製,到60年代,根據我國發展新技術和國防尖端工業的需要,建立了很多新材料研究和生產基地, 大力開展各種新材料的研製工作,如國防尖端工業需要的高溫合金、輕合金、反應堆材料、半導體材料、磁性合金、敏感合金等都研製成功投入生產,保證了國防和 有關方面的需求。

   5、新型有機材料:建國初期已有一些基礎,到50年代已與國際發展同步。如50年代後期,我國開始了有機高分子材料和玻璃鋼複合材料的研製。國際上60 年代才開始發展的分離膜技術、液晶材料和70年代發展的人造血液等精細有機產品,也能迅速趕上,並在某些基礎研究領域也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還有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發展……

  還有,就是生物科學技術,成就更為輝煌,這裡要多說一說——

   1953年,英國科學家沃森(J·D·Watso)和克里克(F·Crick)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標誌分子遺傳學的產生。而我國從1958年 起,就開始了合成多肽的研究工作,於1965年9月人工合成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標誌著人類在探索 生命奧秘的征途中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使得世界的科技界震驚。

   緊接著又開始向新的世界科學高峰——人工合成核酸的研究進發,由六個單位約150名科枝工作者連續13年的工作,於1981年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 糖核酸,顯示我國人工合成核酸的研究水平居於世界先進行列,再次使得世界的科技界震驚。這項科研帶動了核酸化學、核酸類試劑、和核酸酶的研製,推動了多種 核苷酸類藥物的生產和應用。

  分子遺傳學必需從研究蛋白質大分子和核酸大分子開始。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兩項成果,讓我國的分子遺傳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走在世界最前列。

   國際上基因工程技術研究和細胞工程技術研究起步於1974年左右,我國開始於1975年,其中有些項目與國外比,居同等甚至領先水平。至於酶工程技術研 究、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及微生物發酵技術研究進展也很可觀,總的說當時差距約為5—7年。如其一,上世紀70年代初的雜交水稻,在世界上首先用於大面積生 產;其二,我國研製的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其免疫性能居世界領先地位,已為國外廣泛採用,對控制和消滅歐洲國家的豬瘟做出了貢獻,這些成果都贏得得世界特別 是歐洲科技界的欽佩。

   正是在以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開發研究,我國很快發展起一些重要的以生物技術為主的產業部門。這些研究對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用新技術改造原 有經濟,對我國產業構成現代化有重要意義。因此,50年代後期,我國就建立了抗生素產業,年產量居世界首位,隨後氨基酸、酶製劑、核酸類藥物等等相繼投 產,逐步形成了我國的近代生物技術產業體系。

   70年代后,在應用研究的基礎上,醫藥衛生、農林牧漁、輕工食品、化工等各領域,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如從中藥青蒿中發掘出新類型的抗瘧新葯——青蒿 素,被世界認為是抗瘧研究史上的一個突破;基因工程技術研究中,若干外源基因,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干擾素基因等,已在原核和真核細胞內克隆成功並得 到表達,為生產基因工程疫苗和活性多肽奠定了基礎。應用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已研製出47種單克隆抗體,並已有診斷盒試銷。我國花藥培養和單倍體育種技術在 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小麥、玉米、橡膠、楊樹、柑桔等19種植物的單倍體植株首先由我國培育成功,並獲得了一批花培新品種。

  此外,在應用動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生產貴重藥材等次生代謝物、家畜胚胎移植、魚類性別控制、固定化酶、單項細胞蛋白、微生物農藥、生物能源、細菌冶金和微生物處理工業廢水方面也都取得進展……。

   總之,我國解放后的頭3年,是醫治長期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3年。從1953年到1989年(之所以計至1989年,是因改革開放之初存在毛澤東時代 發展慣性),科學技術的成就是輝煌的,全世界不抱偏見的人都承認毛澤東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成功的。那麼,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下一帖再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tsueict 2012-10-4 23:16
Agree the first 3 paragraphs in 一地工 writing.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2: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