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蔣介石評傳》 作者:李敖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蔣介石去日本之前,先於五六歲時在家延師啟蒙,後來又進私塾,讀四書五經,接受科舉式教育,並於一九O二年到縣城奉化應童子試,考中童子試以後,才能報考秀才。結果連童子試都未考取。黎東方於《蔣公介石序傳》中說:「他見到試場中種種不合理與腐敗的現象,下決心再也不去參加這種考試了」(頁十六),是明顯的曲筆。其實義和團之亂以後,一九O一年訂立「辛丑條約」,清廷有鑒於國恥與國禍之逼上眉睫,乃決心辦新式學堂,派送留學生出洋,並於一九O五年取消科舉考試。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這種考試」可以「參加」了。蔣介石不過是順從時尚,不再考試而進了新式學堂。進洋學堂是當時的新出路,並不一定表示要 「追求革新精神」。 蔣介石於一九O三年進的洋學堂是奉化的鳳麓學堂,築有樓房教室與操場,大約有一百名學生,總教習(教長)姓竺名鏖祥,當過前清翰林。學堂的課程雖包括英文、算術等西學,但經史舊學仍占很大的比重,幾乎是新瓶舊酒,引起學生們的不滿,蔣介石參與其中,並被推為代表向校方交涉,由於「情態激烈」,幾乎被開除學籍。「情態激烈」正符合蔣介石被同學取的綽號——「紅臉將軍」,動不動漲紅臉孔,與人吵架。此一事件很可能促使蔣介石於翌年轉學到同一縣城的龍津學堂。過了一年,再轉學到寧波的箭金學堂,不到一年又回到奉化的龍津學堂。龍津學堂有兩個日本教師,很可能在日本人的影響下,十九歲的蔣介石渴望到東洋去留學。留學在當時早已成為風潮,並不特殊。許多傳記作者認為,蔣介石到日本去是為了革命,並且說他於出洋前在寧波剪了辮子,託人送回溪口老家。這是事後聰明。請看張群的回憶: 到日本留學是我生命史中值得紀念的一章。因為我不但在那兒認識了蔣先生,而且遇見了許多後來共倡革命的同志。我本來準備學步兵的,可是與蔣先生一見如故,於是不學步兵而學炮兵,以期與蔣先生朝夕相處,共同切磨。我們當年都是留髮(帶辮子)出國的,到了日本就把辮子剪掉,這也是從事革命的第一個表示。(陳香梅 《張岳公閑話往事》) 到日本才剪辮,不一定是革命示決,也很可能入境問俗。最可注意的是,此已是蔣介石第二次出洋,仍帶辮子,可見在寧波剪辮託人帶回溪口,都是虛構。 蔣介石第一次到日本是一九O六年的四月,年底前就已回國,原因是他想學軍事,但清廷已與日本政府有協議,不準中國學生自費學習軍事,只收國家保送的學生。蔣介石遂於回國後進入段祺瑞任督辦的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保定軍校前身)。後來在國民黨統治地區(包括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台灣),小學課本中有一則沿用毛思誠所記(見《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第一冊第三編,頁九至十)有關蔣介石的愛國故事,說是日本教官在中國學生面前把四億中國人比作微生蟲,蔣介石反唇相譏,說是日本有五千萬人,也像五千萬隻寄生細菌,日本教官羞憤之餘,見到蔣介石沒有辮子,指著禿頂就咆哮說:「你是否革命黨?」最後一句露出馬腳,張群明明說,他與蔣出國時都是帶辮子的。這種故事,與華盛頓砍斷櫻桃樹的故事一樣,都是政治神話。而北大歷史系出身的王俯民在洋洋洒洒的《蔣介石詳傳》中,仍將此神話當作信史來轉述呢!(見上冊,頁二十二) 蔣介石與陸軍速成學堂的六十二名學生,一起於一九O八的春天,到東北的陸軍部集合,自大連乘輪船赴神戶,然後轉往東京,進入振武學校。 振武學校是什麼樣的學校呢?話說自庚子義和團大亂后,中國統治者腦袋開了點竅,樂見留學了。從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O一),到了三十三年(一九O七),幾年之間,中國留日學生數目就冒出了一萬多。這種數目,後來一直增加,但增加歸增加,素質卻大有問題,因為跟不上日本的正式學校課程。於是,專為中國人設立的補習班式學校,便益形必要。這種學校很多,在法政方面,有法政大學;在普通補習與師範方面,有宏文學院;在陸軍方面,有成城學校、振武學校。 在振武學校之前,中國留學生學陸軍的,都先入成城學校。一九O三年(光緒二十九年)成城停收中國學生,改由振武學校接手。振武學校成立於這年七月,地點在東京牛區河田町(現在是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所在)。受訓期為三年,畢業後分發日本國內各聯隊實習。所以,這個學校並非如黎東方等人所說,是日本士官的預備學校,而是幫助中國學生學軍事的預校,與士官根本無關。蔣介石在振武學校,時間是一九O七年(光緒三十三年)到一九O九年(宣統元年),所受教育,還不到三年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