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為什麼一位舞蹈家 在美國會得到如此推崇?

作者:心隨風舞  於 2016-3-5 10: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娛樂八卦|已有46評論

 


 

這是谷歌以瑪莎·葛蘭姆創造的現代舞為藍本,製作了的「舞動Logo」,以動態的舞者動畫形成了Google字樣。
 



瑪莎•葛蘭姆是和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齊名的現代藝術大師。生前她被稱為美國「國寶」。
 
一代美國國寶,被譽為世紀舞蹈家;一位舞蹈巨匠,與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齊名;
 
一個以苦為樂、以表演為靈魂、以創作為生命的舞蹈女神。


瑪莎•葛蘭姆,又譯為馬莎•格雷厄姆,美國舞蹈家和編舞家,也是現代舞蹈史上最早的創始人之一。

瑪莎•葛蘭姆,女,1894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阿利根尼縣,1910年受到露斯聖丹尼斯的表演啟發了對舞蹈的

興趣,隨後前往蕭恩舞團正式學習舞蹈,並成立了自己的「瑪莎葛蘭姆」舞團。 瑪莎•葛蘭姆被稱為現代舞之母,

她強調動作的收與放,收主要是利用腹部收縮的力量,放則強調更為有利的發展。

她還獨創了葛蘭姆式舞蹈技法,對後來的現代舞發展影響深遠。



然而提起她的名字也不免帶出某種遺憾。舞台藝術永遠屬於瞬間,

對於年輕的舞蹈愛好者而言,這位「女神」在舞台上起舞的樣子遙不可及。


在瑪莎·葛蘭姆活躍的年代里,電視尚未普及,大眾傳媒未曾開花,連用於舞台攝影的閃光燈都不算穩定。

與後來的皮娜·鮑什不同,沒有電影導演為她立傳,她的幾部著名作品和日常訓練留下了紀錄片片段。
 
然而從那些黑白的影像里,很難去想象,這位曾經的女神在台上到底擁有怎樣的風采。
 

Barbara Morgan, Portrait of Martha Graham, Letter To The World
 
 
攝影師 Barbara Morgan 與 Martha Graham 合作幾十年,留下了大量讓人難忘的照片。
 
瑪莎·葛蘭姆舞團的舞者 Bertram Ross 曾經回憶起他在紐約的工作室里初次見到這位舞者的情景:
 
開始上第一堂課,瑪莎·葛蘭姆抽出一條雪紡,以輕鬆的姿勢高舉過頭,用舞台上一般行走的步伐穿過教室。
 
她想用這一簡單的動作向學生們展示,平常的行走能有多大的魔力。


Bertram Ross 連連用「不可思議」回憶那一瞬間。他形容道:
 
「彷彿周遭的光都黯淡了,一束聚光打到她的身上,甚至感覺她的膚色都發生了變化。她像一團火一樣燃燒。」
 


瑪莎·葛蘭姆對自己的舞台魅力也深信不疑。她曾經說過:
 
「並不是我選擇做一名舞者,而是舞蹈選擇了我。」
 
說這番話時瑪莎·葛蘭姆風頭正勁,伍迪·艾倫丶後來美國總統卡特的夫人都是她的學生。
 



而在此幾十年前,當 22 歲的她終於衝破家庭的阻攔決心學舞時,她的老師打量著她評價道:
 
論年齡大了點,論個頭矮了點,論身材重了點,論相貌普通了點。那個時候,她的老師不會想到,
 
這個太老丶太矮丶太重丶太平凡的女孩,會成為一代大師。恐怕連年輕的瑪莎·
 
葛蘭姆自己都很難想象,有朝一日自己會改寫 20 世紀的舞蹈。
 

Martha Graham 和努里耶夫,1975 年
 

傳記作者都愛回溯童年,尋找家庭對成功人士最初的影響。不幸的是,在葛蘭姆家庭,
 
跳舞並不被認作一個體面的職業,父母的阻攔使得瑪莎很晚才正式入門。
 
但仍有些蛛絲馬跡可以在傳記中書寫一筆。在瑪莎·葛蘭姆很小的時候,她在父親面前撒了謊。
 
沒有指責和懲罰,父親只是告訴她:「你的動作永遠不會撒謊。」後來在回憶錄中,
 
瑪莎·葛蘭姆試圖回憶這一童年瞬間,卻無論如何想不起來當初撒謊的緣由,
 
但她永遠記得那個尷尬的時刻以及父親的話。父親的這句話被回憶錄作者大肆渲染,
 
並冠以「瑪莎·葛蘭姆成為舞者的第一堂課」的名目。

Barbara Morgan, Portrait of Martha Graham(left), Letter To The World
 

雖然回憶錄《知音》式的筆調讓人反感。然而「身體」在瑪莎·葛蘭姆舞蹈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如今的人們評價起瑪莎·葛蘭姆,除了「現代舞之母」的高帽子,
 
還不忘「一本自傳丶一所學校丶一座舞團和一套現代舞體系」。
 

Barbara Morgan, Portrait of Martha Graham(middle)
 

在 1920 年代初的美國,露絲·聖丹尼斯(Ruth Saint Denis)和鄧肯(Isadora Duncan)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兩位女舞者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抗著當時的芭蕾舞傳統。鄧肯不穿舞鞋,赤足起舞。聖丹尼斯遊歷墨西哥丶埃及等多地,
 
在這些國家學習舞蹈——而不是芭蕾舞的發源地歐洲。瑪莎·葛蘭姆早年受到聖丹尼斯充滿異域風情的表演的感染,
 
萌生了學舞的願望。她學習的學校也正是由聖丹尼斯和她的丈夫所辦的肖恩舞蹈學校。結束在學校的學習后,葛蘭姆
 
還在舞團中演出了幾年在那裡,她進行著聖丹尼斯熱衷的世界各地民族舞蹈,但她的內心對舞蹈有著更大的夢想。
 


葛蘭姆回到了紐約,先是在學校中擔任舞蹈老師,繼而在 1926 年成立了自己的舞團。
 
在紐約中心公園動物園的長凳上,瑪莎·葛蘭姆獨自度過了很多時光。
 
她花很長的時間思考挑戰舞蹈究竟意味著什麼,自己又能做什麼。長凳不遠處的獅籠給了她靈感。
 
她從獅子的踱步中感受到了走動和轉身的自然力量。
 
後來,她把從獅子步伐中觀察到的行走丶轉身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中。
 


比起鄧肯和聖丹尼斯,葛蘭姆對古典芭蕾的突破並不在一舉手一抬頭的動作或是穿鞋與否的形式。
 
在她的舞蹈中,舞者對呼吸丶身體的感知被提到重要位置。芭蕾讓人很難呼吸。
 
如今身價最高的芭蕾舞明星丶法國的希薇·紀蓮(Sylvie Guillem)就曾抱怨:「我們一直憋著氣,
 
背著觀眾時,偷偷吸一口,到了後台才大口大口地喘氣,才開始吸一點氣。你注意到沒有,雙人舞的片段都很短?」
 


與芭蕾舞不同,瑪莎·葛蘭姆的舞蹈課通常以坐在地下開始。舞者們先開始感知自己的呼吸,繼而是身體。
 
在世時,她稱呼她的舞者們為「神的雜技演員」,常常大聲呵斥:「站起來,挺直了背!
 
記住這是你們翅膀生長的地方!」如今回頭再看瑪莎·葛蘭姆早期的作品影像,並不能讓人感到驚艷或驚奇。
 
相比今日舞台上演的現代舞,她在《編年史》(Chronicle)丶《阿帕拉契山脈之春》
 
(Appalachian Spring)中的編排和動作並不令人意外。然而在那個年代,葛蘭姆的舞蹈卻是震撼性的。
 
《編年史》誕生於 1936 年,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創作這支舞時,美國也正經歷著經濟大蕭條。
 
葛蘭姆將悲傷與孤獨放入這支舞——在那個時代的舞蹈中,這樣強烈的情感在舞蹈中還很難見到。
 


《阿帕拉契山脈之春》講述了美國早期移民者舉辦婚禮的故事,作曲家阿蘭·柯普蘭(Aaron Copland)
 
應邀為這部芭蕾舞劇創作音樂。1944 年,這部三幕現代芭蕾舞劇獲得了絡繹不絕的掌聲和叫好。
 


但在七十年後的今天,更引起觀眾丶舞者和研究者注意的,卻是誕生於同一年的《希羅底》(Herodiade)。

1944 年 10 月 30 日的晚上,《希羅底》與《阿帕拉契山脈之春》丶《想象之翼》一起在華盛頓首演。
 
當晚,這部 22 分鐘長的作品還名叫《我面前的鏡子》(Mirror Before Me)。
 
首演后不久,瑪莎·葛蘭姆就應作曲家 Paul Hindemith 的建議更改了名字。事實證明,這一決定是明智的。
 
這部作品開啟了瑪莎·葛蘭姆未來二十多年對神話題材的專註。《希羅底》是一個女人的二重唱。
 
女主角走進房間,開始了與自我的對話。舞台上的道具只有鏡子丶椅子和一塊黑布。
 
鏡子代表白骨,椅子代表自我,而黑布暗示著死亡。作品中另有一個女侍的角色,
 
象徵這女主角的另一個自我,兩人之間相互拉鋸辯論。
 
整部舞劇其實並沒有情節,只是自我的反覆凝視丶詰問和掙扎。
 

《希羅底》(Herodiade)劇照,1944-45
 

舞劇由馬拉美的同名詩作為藍本,女人和女侍的關係暗示著聖經中的希羅底王后與莎樂美。
 
雖然與同時期的大部頭作品相比,這支 22 分鐘的舞蹈體量甚輕,但卻意味這葛蘭姆邁進猶太-基督教神話體系的關鍵一步。
 
在《希羅底》之後,她又陸續編排了以希臘神話為靈感的《心靈洞穴》和《克呂泰涅斯特拉》。
 
與神話故事本身相比,她的舞蹈幾乎沒有任何敘事,只專註塑造強有力的人物。
 
這些作品的誕生,真正將葛蘭姆推上了現代舞之母的寶座。在她的這些作品中,
 
與古典芭蕾截然不同的「現代性」彰顯出來。沒有浪漫與不切實際的幻想,有的是對自身情感的體味和表達。
 
於情感的釋放同時,對自我身體的感知和表現也一併完成。
 


學者們相信,這些標誌性作品的創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丈夫霍金斯(Erick Hawkins)的影響。
 
霍金斯畢業於哈佛大學,也是第一個被允許進入瑪莎·葛蘭姆舞團的男性,這些作品中運用的榮格神話心理分析理論,
 
大部分應出自霍金斯的手筆。真實生活中與葛蘭姆與霍金斯的感情也或多或少映射在這些作品中。
 
霍金斯比瑪莎·葛蘭姆年輕 15 歲,是一個雙性戀者。
 

Barbara Morgan, Portrait of Martha Graham and Eric Hawkins at Bennington College, 1938
 

1948 年,在成為戀人 10 年之後,兩人終於結婚,那一年,以俄狄浦斯故事為原型的《夜晚之路》(Night Journey)誕生。
 
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了兩年。勞燕分飛后,兩人都陷入了迷惘。霍金斯成立了自己的舞團,卻一直未能走出前妻盛名的陰影。
 
而葛蘭姆嘗試編排一些並非以自己為舞台中心的舞蹈,卻迅速遭到評論的打擊。
 


瑪莎·葛蘭姆的晚年生活並不順利。她受酗酒困擾,還曾因為酒精過量和精神疾病一度住院治療。
 
不過在 1980 年代,她從谷底走出,重新開始編舞。也許因為歷經滄海,晚年所編的舞蹈,被很多評論者認為更打動人心。
 


1991 年,她以 96 歲高齡去世,編舞到最後一刻,也真正踐行了她自己的那句話:
 
「舞蹈是我活著的理由。


 

 



根據網路資料編輯整理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8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9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6 個評論)

回復 心隨風舞 2016-3-5 10:44
今晚有排練,要晚了,趕緊跑,來不及招待大家了。自己倒茶,欣賞瑪莎·葛蘭姆的舞姿。
回復 法道濟 2016-3-5 10:50
可惜, 聽不到聲音,在美國,相對其他地方,還是重視人才的,這不僅是觀念問題,還是制度問題,競爭上位,能者為王
回復 法道濟 2016-3-5 10:51
什麼時候欣賞心舞的完整舞姿?那才是真享受拿
回復 mountainview 2016-3-5 11:40
法道濟: 什麼時候欣賞心舞的完整舞姿?那才是真享受拿
附議一次!
回復 病枕軛 2016-3-5 11:41
出神入化的舞者不容易啊   
回復 tea2011 2016-3-5 11:49
mountainview: 附議一次!
回復 tea2011 2016-3-5 11:49
太不容易了
回復 顏瞳瞳 2016-3-5 11:49
謝謝這麼美的介紹!
回復 顏瞳瞳 2016-3-5 11:49
我不用喝茶,只想跟你去看你綵排
回復 法道濟 2016-3-5 12:14
顏瞳瞳: 我不用喝茶,只想跟你去看你綵排
那你先上一副抻筋照,讓我們看看你基本功如何
回復 徐福男兒 2016-3-5 12:59
專業介紹,上了一堂課。
回復 sissycampbell 2016-3-5 13:02
太美了,難得一見。與大家分享!謝謝舞兒!
回復 秋夢闌珊 2016-3-5 13:29
用生命來舞蹈,美麗的舞姿會令人著迷。
回復 笑臉書生 2016-3-5 13:36
法道濟: 什麼時候欣賞心舞的完整舞姿?那才是真享受拿
  
回復 jc0473 2016-3-5 13:45
大師的藝術生涯讓我們覺得人活著的意義在於進取創新~~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回復 心隨風舞 2016-3-5 15:18
法道濟: 可惜, 聽不到聲音,在美國,相對其他地方,還是重視人才的,這不僅是觀念問題,還是制度問題,競爭上位,能者為王
在美國藝術家的地位其實是很高的,尊重藝術,和藝術家,而在舊中國沒有藝術家,而是稱之為戲子,沒有地位,這就是文化差異~~~
回復 心隨風舞 2016-3-5 15:19
法道濟: 什麼時候欣賞心舞的完整舞姿?那才是真享受拿
得了,別破壞了您的視覺~~~
回復 心隨風舞 2016-3-5 15:19
mountainview: 附議一次!
上不了檯面滴~~~
回復 心隨風舞 2016-3-5 15:20
病枕軛: 出神入化的舞者不容易啊    
汗水辛苦,全身心地投入換來的。
回復 心隨風舞 2016-3-5 15:29
tea2011: 同
自己都看不過眼的不能丟醜。
123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22: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