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畢加索天價名畫淚寫世紀絕戀(ZT )

作者:心隨風舞  於 2011-7-16 17: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前塵往事|已有35評論

    這是我喜歡的一篇文章,網路上已經流傳很久了,感人肺腑。周末把它貼上來,供大家欣賞並作為自己的收藏。……

                                                                        

              畢加索《拿煙斗的男孩》拍出上億美元

         畢加索1905年創作此畫,200455日在美國紐約索思比拍賣行被拍賣   

 

      200455日,畢加索的著名油畫作品《拿煙斗的男孩》在美國紐約索思比拍賣行被拍賣,並最終以創紀錄的104億美元(包括競拍者的額外費用)價格成交,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繪畫


      
據美國媒體56日報道,世界著名的索思比拍賣行5日拍賣了多幅油畫名品,幾乎都是世界繪畫大師的經典之作,畢加索的名畫《拿煙斗的男孩》則是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
      
這幅畫是畢加索1905年創作的,當時他只有24歲,剛剛在巴黎著名的蒙瑪特高地——青年家聚集的地方安頓下來。畫面集中展現了一位表情有點憂鬱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藍色服裝,頭戴花冠,手裡拿著一支煙斗,畫面的背景是兩大束色彩艷麗的鮮花。有關專家評價說,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筆法細膩,人物和景緻都刻畫得非常生動逼真,是畢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經典的作品之一。

    1905年,慈善家貝特希·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購得此畫。現在為了籌集一筆慈善基金,她將這幅畫交由索思比拍賣行進行拍賣。

    拍賣底價5500萬美元,拍賣當天,《拿煙斗的男孩》先以5500萬美元的底價開拍,十多位競買者爭相將價格抬升到7900萬美元。這時,拍賣大廳突然變得十分安靜,經驗豐富的拍賣師托拜厄斯·邁爾馬上表示:我們結束了嗎?我很願意再等等。這話果然有用,隨後,兩位主要的出價人很快將價格提升到9300萬美元,當時全場響起了掌聲。但是,人們沒有想到,一位神秘的買主緊接著將價格推到了1億美元之上。最終,拍賣槌敲定了最後的價格——104億美元。不過,索思比拍賣行沒有透露這位買主的任何個人信息,連其國籍也不肯有絲毫暗示。          

        新聞背景:

        打破凡·高名畫拍賣紀錄,《拿煙斗的男孩》以104億美元的拍賣價一舉打破了凡·高的《嘉謝醫生的畫像》此前創下的名畫拍賣價紀錄。當時,一位日本的億萬富翁在克里斯蒂拍賣行以8250萬美元的高價購得這幅名畫。同時,這個拍賣價也超越了畢加索另一幅作品創下的紀錄。200011月,畢加索的名畫《雙手抱胸的女人》拍出了5500萬美元的高價。拍賣結束后,拍賣師托拜厄斯·邁爾也表示,能主持歷史上最昂貴的藝術品拍賣,他真是激動得發抖了。據悉,此前有不少名人都曾經表示有興趣競買《拿煙斗的男孩》,這些名人包括軟體巨頭、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世界頂尖化妝品品牌雅詩蘭黛公司?Estee Lauder?的繼承人羅納德以及拉斯韋加斯賭場大亨韋恩等。

       200455日,在倫敦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畢加索粉紅時期的代表作《手拿煙斗的男孩》以一億四百萬美金的天價成交。這個價位創造了世界名畫拍賣史的最高記錄,收藏界一片嘩然,這幅名畫的神秘收藏者立即成了世界媒體追蹤的目標。20041120日,德國一位富商的辭世終於使得這位神秘收藏者浮出水面,直到這時,人們才驚奇地發現那幅名畫背後有一個凄美無比的愛情傳奇……
  
  拿煙斗的男孩相戀鄰家女
  
  畢加索一生中有無數傑出的作品問世,其中《手拿煙斗的男孩》是他走過藍色憂鬱時期進入了粉紅時期的代表作。這個作品,被評論家譽為具有達·芬奇《蒙娜麗莎》似的神秘,凡·高《加歇醫生》似的憂鬱的唯美之作。隨著畢加索名聲鵲起,這幅畫在巴黎幾經轉手,最後被德國的猶太巨富格奧爾格先生收藏。     
  格奧爾格家族以經營瓷器、鐘錶起家,19世紀初又涉及、股票和運輸業,同時在萊茵河沿岸又擁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小斯帝夫·格奧爾格是這個家族的第四代單傳,從小就受到了父親精心栽培,才華過人。     
  格奧爾格先生有一世交好友,名叫里查·霍夫曼,是一位來自美國的瓷器貿易商。他們兩家在柏林斯岡艾弗德大街的住所緊挨在一起,霍夫曼先生的愛女貝蒂比斯帝夫小一歲,兩人從小青梅竹馬。     
  那時,斯帝夫一直把美麗又有些怯弱的美國女孩當做親妹妹看待。從懂事以來,貝蒂一直以為她的兄長斯帝夫就是這幅《手拿煙斗的男孩》的模特,因為畫中的少年與斯帝夫無論是相貌還是神態氣質上太像了。直到貝蒂長到12歲才從父親的口中失望地得知,這畫中少年與斯帝夫沒有絲毫的關係。每當貝蒂有難言的請求時,她總會寫一個留給哥哥的小紙條,把它貼在那幅《手拿煙斗的男孩》的背後。那時,斯帝夫最大的樂趣就是檢查這幅畫的背面,看看小貝蒂有沒有什麼特殊的請求。有一次,為了滿足貝蒂想去維也納欣賞會的願望,13歲的斯帝夫竟帶著貝蒂坐了十個多小時的火車去維也納。結果,兩個孩子在維也納車站被格奧爾格先生派去的人抓獲押回柏林,受到了父親嚴厲的懲罰。
  貝蒂所畫的第一幅素描就是手拿父親的煙斗站在這幅畫前的斯帝夫。18歲時,貝蒂把自己的素描稿作為聖誕禮物送給了斯帝夫,斯帝夫第一次吻了他心儀的女孩。
  1935年初,戰爭的烏雲已經籠罩著德國上空,格奧爾格先生開始把家族的大量藏品和財產轉移到瑞士,同時他力勸好友早日帶家屬到美國避難。但由於斯帝夫的母親不願離開故土而錯過了逃離德國的機會。      
  19371月,歐洲局部戰場已經被開闢,而在柏林的猶太人更是被大批地送進了集中營。格奧爾格先生終於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決定用重金購買英國護照,全家以英國僑民的身份逃出德國。但是,格奧爾格先生在緊要關頭卻被人出賣了。最後,在霍夫曼的幫助下,只有斯帝夫一人以難民的身份獲得了英國某家庭養子的資格。
  
  斯帝夫與貝蒂一家準備乘坐同一輛火車逃出德國,但是到了登車時才發現,斯帝夫的名字竟被調到了下一趟火車的旅客名單上。不管霍夫曼先生如何同軍方交涉,斯帝夫還是沒有被獲准與貝蒂登上同一輛火車。無奈,霍夫曼先生決定先到倫敦等著斯帝夫。     
  一對少年情侶在車站灑淚告別,貝蒂哭泣不止。斯帝夫更是柔腸寸斷,但是他還是堅強地安慰他的小妹妹。火車漸行漸遠,斯帝夫把右手貼在了前胸,示意貝蒂無論發生什麼,他的心都永遠跟她在一起。
       可是,第二輛火車沒有開出柏林。
  
  大使夫人淚沾傳奇名畫
  
  回到美國后的霍夫曼一家在時刻關注著戰局的變化,擔心著好友一家的命運。戰後,霍夫曼與女兒馬上奔赴德國,開始了尋找格奧爾格一家的艱難旅程。父女倆幾乎走遍了德國境內所有猶太人安置點,最後,他們在德國政府的公文中正式獲知,格奧爾格家族中除了少數幾個逃到非洲的零散成員外,其他成員無一逃脫魔掌。
  
  貝蒂再次帶著破碎的心離開了德國,並且發誓將永遠不再踏入故土。為了撫平心靈上的創痛,她於1949年嫁給了長她6歲的約克·格魯尼,一個來自波士頓的優秀青年。     
  1950年,貝蒂跟隨新婚的丈夫,以美國駐英國大使夫人的身份來到了倫敦。再次回到歐洲,貝蒂感慨萬千,她無法忘記自己曾經在倫敦火車站為了等待斯帝夫的到來,不吃不喝地站了幾天幾夜。而今,自己與初戀情人已是陰陽相隔。深知妻子心事的丈夫告訴她一個消息,最近蘇富比拍賣行正在舉行拍賣,有許多猶太人為了籌備戰後重整旗鼓的資金,正把家族祖傳的藝術藏品奉出拍賣。格奧爾格家族是德國著名的巨富,藝術藏品甚豐,貝蒂也許能在那裡碰上格奧爾格家族的成員呢。這樣,她也許可以知道斯帝夫在集中營里的一些情況,也許能找回一些斯帝夫的遺物。
  得知這個消息后,貝蒂馬上到了拍賣會現場。可是她並沒有得到任何斯帝夫的消息。正當貝蒂準備回家的時候,她忽然驚異地聽到了一幅畫的名字:畢加索《手拿煙斗的男孩》,曾經的所屬人不詳,是盟軍從德國繳獲的戰利品,一萬美金起價,所籌款額將交給世界猶太人基金會  
  貝蒂的頭的一聲漲得好大,透過朦朧的淚眼望去,那幅畫雖然經歷過戰爭的創傷,卻依舊完好無缺。畫中的男孩依舊那麼憂鬱,那麼秀美;頭上的花冠依舊鮮艷,背景花束依舊芬芳;畫前兒時記憶依舊鮮明,可是,只有她還獨自活著,而另一個少年在哪裡?
     貝蒂想都不想就舉起了牌子。競拍的最後,價位被提到了28千美金,就當時的世界名畫拍賣來說,這個價位已經到了無人問津的高價了。第三聲詢問過後,木棰落下,這幅畫終於落到了貝蒂的手中。     
  貝蒂捧著畫回到家中。一路上,她的眼淚沒有斷過,她很清楚這幅畫的遭遇正是斯帝夫一家遭遇的縮影,自己捧著的,正是那少年的心。     
  從此,這幅畫一直被珍藏在格魯尼家族的私人書房,直到5年後,格魯尼先生結束了任期回到波士頓老家時,這幅畫才跟隨著格魯尼夫婦回到了美國。     
  十年之內,貝蒂的三個孩子相繼問世。她成了一個快樂的母親,同時她活躍於美國上流的社交界,用自己和丈夫家族的聲望來更多的美國人關心猶太人的命運和他們戰後的重建事業。貝蒂自己親自擔任了流亡美國猶太人委員會的顧問。   
  貝蒂的人生開始變得充實而快樂,戰爭的陰影正一點一點地從她的心裡驅散。雖然在夢裡她依舊會見到她兒時的戀人,但是,已經成為母親的貝蒂更希望斯蒂夫在天國里能夠幸福,快樂。     
  196510月里的一天,正在花園中修剪花草的貝蒂看見僕人帶著一位陌生客人到了自己的面前。貝蒂一下子就被他憂鬱的氣質和深邃的棕色眼睛吸引了。客人穿了一套考究的黑色西服,穩健又優雅。貝蒂眯起了眼睛,極力在自己的記憶中搜尋著對方似曾相識的影子。他用大海一樣深情的眼睛看著貝蒂,然後緩緩地摘下了帽子,微微地向貝蒂鞠了一個躬。他輕聲地對貝蒂說道:你好嗎?我的小貝蒂。」     
  聽到他說的德語,貝蒂的臉失去了血色,手中的花剪掉到了地上。那聲音雖然已經不是她熟悉的少年的嗓音,但是那種稱呼她的方式,只屬於一個人的!只有斯蒂夫才會這樣叫,這是只屬於他們兩人之間的秘密。
   他還活著!貝蒂覺得28年前沒能從柏林火車站駛出的命運火車,今天開出來了。
  
  神秘遺囑見證跨世紀傳奇
  
  他就是斯帝夫·格奧爾格,一個本該死在納粹集中營里的少年。在波蘭的納粹集中營里,他目睹了父親死在納粹的毒氣室里,母親死在了納粹的機關槍下。最後關頭,他居然在死人堆里被美國士兵解救了出來。由於斯帝夫當時染上了肺病,生命垂危,馬上被美軍送往波蘭一家地方,一年後他用頑強的毅力戰勝死神,並返回德國

      斯帝夫用了兩年時間同德國政府交涉,試圖挽救家族在戰爭中失去的巨大財產。同時,他開始自學和,以早日完成父母親的遺願。   
  1955年,他在倫敦出差時無意中在《泰晤士報》上看到了美國駐英國大使夫婦為愛因斯坦舉行追悼會的照片,他敏銳地從照片上感到大使夫人就是他的小貝蒂。他馬上來到美國大使館,求見大使夫人,但遭到了工作人員的拒絕。斯帝夫不死心,想通過倫敦的朋友關係聯繫上大使夫婦,不巧第二天,德國有急事發生,他只好匆匆返回了柏林。   
  兩個月後,為了尋找美國小妹,斯帝夫再次來到倫敦。等他見到美國大使夫婦時,他失望地得知上任大使夫婦已於一個月前結束了任期,回到美國了。他從新大使那裡聽說了貝蒂的情況,知道她已經成為了母親,丈夫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紳士,斯帝夫心中既歡喜又悵然。他知道他們已經分別了近18年,雖然對於自己來說戰爭是永遠無法癒合的創痛,但是對於貝蒂來說,也許她更想忘記那一段。
   斯帝夫忍痛沒有再去美國尋找貝蒂,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族事業的振興上來。他把父親轉移到瑞士的財產收了回來,同時開始在和建築業尋求。為了安慰父母的在天之靈,從50年代末開始,他聯合其他與自己有同等遭遇的人們同德國政府交涉,以獲得政府的戰爭賠償。但是,訴訟之路漫長而坎坷,也就是在他幾乎絕望之時,他從一個朋友那裡聽說了在美國有一對曾經做過英國大使的格魯尼夫婦,正致力於幫助流亡美國的猶太人的重組事業。同時,那位朋友在閑聊中透露了格魯尼夫人曾經收藏了一幅畢加索的名畫《手拿煙斗的男孩》。   
  可以想象斯帝夫在聽說這個消息時內心的震撼!他萬萬沒有想到,凝聚著自己所有珍貴的初戀記憶的那幅畫竟然被貝蒂珍藏著,這說明在貝蒂的心中一直珍藏著有關自己的記憶。他再也忍不住了,第二天,他就辦理了去美國的簽證。   
  當他開始走近貝蒂的時候,他的心幾乎都要跳出來。斯帝夫覺得從客廳至花園的路漫長而艱辛,他幾乎走了28年的時光……
  當淚水把他們兩人的衣襟打濕之後,貝蒂挽著斯帝夫的手臂來到了書房,給他看那幅畫。他在那幅畫前站了許久,眼淚一直沒有干過。最後,他習慣性地走到那幅畫前,試圖翻看那幅畫的背面,看看他的小姑娘是否給他留了什麼紙條。最後他們都笑了。   
  他見到了格魯尼先生,兩個男人雖然第一次見面,卻有一種老友重逢的感覺。他們只遲疑了一秒鐘,然後就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格魯尼先生對斯帝夫說的第一句話是:那是一場可恥的戰爭,是人類的恥辱。  
  而斯帝夫對格魯尼所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從懂事起就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希望貝蒂一生幸福,而你做到了,我也許沒有資格說這句話,但是我很想說謝謝你。  
  格魯尼夫婦試圖挽留斯帝夫在家裡多住幾天,但是斯帝夫執意早日返回柏林。臨行前,貝蒂堅持把那幅畫還給斯帝夫,斯帝夫這樣說道:你有兩個理由必須擁有這幅畫:一,你替我的父母保全了這幅畫,使它避免落入他人手中,他們在天之靈一定非常欣慰;二,對於我來說這幅畫里有太多的記憶,它在你的手裡,意味著你沒有把我忘記,至少這是我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氣。
  貝蒂答應了斯帝夫的請求,永遠保留這幅畫。斯帝夫回到了柏林,繼續著他家族的事業。直到他快50歲的時候,他才娶了奧地利姑娘愛得嘉為妻,並生下了四個孩子。   
  在隨後的歲月里,格魯尼夫婦不遺餘力地呼籲美國各大媒體關注戰後對猶太受害者賠償等。從70年代起,《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周刊》等著名媒體紛紛開始大幅報道這方面新聞,為斯帝夫取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不久,德國萊茵河沿岸開始修建大壩,政府同斯帝夫交涉過後,開始批量購買他的土地。就這樣,在戰後幾十年的時間裡,斯帝夫使家族的財產翻了幾番。80年代中期,斯帝夫把委託給信賴的經營者,自己則隱居在家族的古堡中,深居簡出。
  1996年,格魯尼先生辭世。2年後,貝蒂的健康嚴重惡化,她再次致電斯帝夫,希望他能夠在她活著的時候,收回他家族的畫。斯帝夫親自到美國看望了貝蒂,並且說服她打消了這個想法。由此,貝蒂留下遺囑:如果在她死後,斯帝夫先生依舊拒絕接受這幅畫,那麼她的兒子們可以將這幅畫拍賣。拍賣收入三分之一留給她的子女,三分之一捐給世界殘疾兒童基金會,三分之一捐給以斯帝夫·格奧爾格先生命名的任何慈善機構。
   2003年底,貝蒂辭世一年半后她的後人決定拍賣此畫。此消息一經傳出,就引來了世界媒體的強烈關注。20044月,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會上,《手拿煙斗的男孩》以一億四百萬美元的天價成交。由於此畫打破了14年前凡·高名畫7800萬美金的記錄創造了奇迹,這位神秘的收藏者一直成了世人關注的對象。   
  但是,收藏者卻長久地緘默著。直到200411月斯帝夫辭世,斯帝夫的後人奉他的遺囑將一封有斯帝夫親筆簽名的信轉給貝蒂的後人時,真相才終於大白——那神秘的購買者正是斯帝夫本人。據說,這幅畫一直陪伴他走到生命的盡頭,他是凝視著這幅畫,走向人生的盡頭……
  

 


高興
14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5 個評論)

回復 老太爺 2011-7-16 19:31
太感人了。。。。。
回復 yuki-1217 2011-7-16 22:51
  
回復 曲蕭 2011-7-17 00:04
謝謝分享,非常感人
祝周末快樂
回復 心隨風舞 2011-7-17 00:50
曲蕭: 謝謝分享,非常感人
祝周末快樂
再來看我又給這幅畫加了鏡框,好看多了。
回復 曲蕭 2011-7-17 00:55
心隨風舞: 再來看我又給這幅畫加了鏡框,好看多了。
你真能幹啊
回復 tea2011 2011-7-17 01:01
非常感人,謝謝分享.
回復 心隨風舞 2011-7-17 01:04
老太爺: 太感人了。。。。。
我希望天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都那麼美好。
回復 心隨風舞 2011-7-17 01:05
yuki-1217:   
   到臨終前都看著那副油畫。
回復 心隨風舞 2011-7-17 01:05
tea2011: 非常感人,謝謝分享.
謝謝光臨。
回復 meistersinger 2011-7-17 01:12
故事很感人。具體事件和歷史有些出入。
這幅畫的確是被美國駐英國大使John Hay Whitney於1950年買的。艾森豪威爾總統1957年任命Whitney為駐英國大使。,愛因斯坦於1955年去世。當時的英國大使叫Winthrop W. Aldrich。他的太太叫Harriet Alexander。
John Hay Whitney 於 1942年娶了Betsey Cushing Roosevelt Whitney(貝蒂)。貝蒂1930年到1940年嫁給羅斯福總統的兒子。據說她是羅斯福總統最喜歡的兒媳。70年代John Hay Whitney是美國十大富甲之一。他收藏過很多名畫其中包括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這幅畫。這幅畫後來被日本人花$7,810,000買下。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_au_moulin_de_la_Galette,_Montmartre
回復 心隨風舞 2011-7-17 01:27
meistersinger: 故事很感人。具體事件和歷史有些出入。
這幅畫的確是被美國駐英國大使John Hay Whitney於1950年買的。艾森豪威爾總統1957年任命Whitney為駐英國大使。,愛因斯坦 ...
我後來也發現,這只是一個杜撰的故事,開始我也以為是真實的故事。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個故事,把它作為珍藏,管他真的假的,能給人帶來啟迪、感動就好。常常想脫離點現實生活,每天都是柴米油鹽,為五斗米折腰,干呀干,停不下腳步,來點脫離現實的,身臨其中,享受片刻的浪漫和傷感……,謝謝分享及資料。
回復 方方頭 2011-7-17 01:27
曾經讀過,又讀了一遍。很感人的故事,無論是否真事,人間的真情最是可貴
回復 心隨風舞 2011-7-17 01:31
方方頭: 曾經讀過,又讀了一遍。很感人的故事,無論是否真事,人間的真情最是可貴
這是我以前讀過的,很喜歡,就作為收藏保留了。本以為是真實的故事,後來搜索了一下,是個網路的文學作品,我覺得這個題材很適合拍電影。
回復 方方頭 2011-7-17 01:47
心隨風舞: 這是我以前讀過的,很喜歡,就作為收藏保留了。本以為是真實的故事,後來搜索了一下,是個網路的文學作品,我覺得這個題材很適合拍電影。
看得出是是以歷史為背景的虛構故事。只舉一例:拍賣行拍賣的作品,競拍者事先都會得到拍品內容詳細介紹圖片等等,不可能對拍品毫不了解就砸下那麼大筆錢。但是故事不錯,很感人
回復 心隨風舞 2011-7-17 01:55
方方頭: 看得出是是以歷史為背景的虛構故事。只舉一例:拍賣行拍賣的作品,競拍者事先都會得到拍品內容詳細介紹圖片等等,不可能對拍品毫不了解就砸下那麼大筆錢。但是故 ...
對呀,作者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研究背景資料,就是為了讓人身臨其中,感覺是真的一樣。
回復 方方頭 2011-7-17 02:00
心隨風舞: 對呀,作者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研究背景資料,就是為了讓人身臨其中,感覺是真的一樣。
好故事
回復 秦月漢光 2011-7-17 08:58
  
回復 leahzhang 2011-7-17 10:08
很感人!
回復 BL_518 2011-7-17 11:54
喜歡這個感人的故事版本~~~~~
回復 羽化成蝶 2011-7-17 12:28
原來是虛擬的故事,的確很感人,只是覺得有些遺憾,為什麼不是真實的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8: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