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再造失敗的歷史
習總日記(2017,2,13)
我所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概念上就是錯誤的,因為百年前沒有什麼中華民族。因此「偉大復興」便無從提起,基本上就是無水之源無米之炊無頭之案。
現代漢語中與現代文明有關的新詞,尤其是科技社會政治方面的新詞,大都由日本明治維新時代日本學者翻譯歐洲著作時造新漢字而成,再由中國留日學者學生傳入中國。「民族」一詞便是其中之一。
在中國古代,自我介紹或者填寫申請表時沒有「民族」一欄,介紹起來都是「某某人,或某某人氏」。譬如桃園三結義自我介紹時劉備為涿州涿縣人,關羽為河東解良人,張飛與劉備同鄉。那時沒有漢族苗族中華民族的概念。西方現代國家出於政治需要凝聚團結人民,用民族一詞概括以國家為效忠對象的一國人民,是十分政治的概念。
民族一詞自日本傳入中國后,中國學者開始托著腮幫子歪著腦袋冥思苦想為滿清后以漢人為主的新國家再造一個新民族。20世紀初梁啟超等發明中華民族一詞。然而沒有國的民族是不存在的。有族必有國,有國才有族;族為國之族,國為族之國。1912年中華民國誕生,中華民族投胎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國民同時有了另一層面的稱呼----中華民族。民國、國民、民族,三位一體,尊貴顯赫。從此,這片東亞大陸上的人們,追上了現代文明國家的腳步,有了共和國體的國家,有了現代意義的民族,成為文明標誌的國民。
可惜好景不長,37年之後,中華民國被共產黨擊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產黨政府接過中華民族再造的重擔繼續造。慶幸的是台海兩岸都認同屬一個中華民族,兩岸人民為骨肉同胞血濃於水。在「與漢賊誓不兩立」傳統觀念下,1971年蔣介石國民黨的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行為,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個中國,一個民族,一個席位」的保守僵化思想。
中華民族再造成功與否,與統一還是分裂休戚相關。共產黨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千方百計反對分裂從民族再造成功或失敗角度觀察,則不僅僅是面子的問題了。所以在台灣國民黨明知不可能統一大陸的形勢下,還理直氣壯地堅持統一反對分裂,他們甘願被共產黨統一,也不願看到中華民族再造失敗的下場。很多人不能理解。
被共產黨統一有什麼好?只因為共產黨也自稱中華民族。假設共產黨建國后再造一個其他民族,譬如共產民族,不承認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那麼可以推斷,國民黨早就不會把統一放入選項,也不會退出聯合國。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認為,只要大陸還是中華民族在那裡抖威風,大陸就永遠是中華民國的地盤,人民永遠是中華民國的人民。蝸居台灣68年,地圖不改憲法不改,根本原因是海峽兩岸同為中華民族的子孫。
反過來,假如台灣蔡英文政府宣布台灣人民不屬於中華民族,改憲法改地圖,大陸一定會跳腳喊打。只是這一天已經來了。從台獨藏獨疆獨,到劉仲敬的諸夏諸亞,中華民族再造的喪鐘已經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