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辛亥革命,壓垮滿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網路遊戲  於 2011-5-1 13: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辛亥革命|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1評論


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日,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而設定。

關於辛亥革命,最主要的一條是:
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最主要的貢獻,就是推翻了滿清封建王朝,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我認為,除滿清王朝本身的腐敗之外,1894年的甲午戰爭和189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給滿清王朝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最後直接導致在1912年2月被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和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推翻。

這是從滿清王朝的角度來看辛亥革命在滿清王朝覆滅過程中的作用。

假如,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滿清王朝是如何覆滅的?
1,因為辛亥革命而覆滅。
2,因為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11年辛亥革命長達70年的一系列戰爭所導致覆滅。
3,因為自1894年甲午戰爭到1911年辛亥革命7年中一系列戰爭所導致覆滅。

我認為最恰當的答案是第三條:被自1894年甲午戰爭到1911年辛亥革命7年中一系列戰爭所導致覆滅。

在滿清王朝的覆滅過程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因,辛亥革命逼迫清帝宣統溥儀退位是果。

因此,結束中國二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歷史任務,不是在辛亥年開始的,只是在辛亥年完成的。

為什麼說是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造成滿清王朝覆滅的原因?讓我們以甲午戰爭為起點論證這個觀點。


一,甲午戰爭以前的滿清國的國力如何?

為了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佔據多年的伊犁。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中法戰爭后清朝還建立了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根據資料: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二,甲午戰爭戰敗后的中國。

甲午戰爭后,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實際上處於日本的控制之下。

1898年,光緒帝在親政后同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后失敗落幕。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的損失是多少?

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求和。
8月,佔領北京。侵略軍在華屠殺人民,掠奪財物,踐踏中國主權。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鴻章等人乞和。11月,侵略軍增至10萬分別入侵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並進兵山西。沙俄還單獨出兵 17萬分六路入侵中國東北。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匈牙利四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后又訂立詳細條款。1901年9月7日,弈匡和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簽訂了賣國投降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1)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 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收做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紮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辛丑條約》保住了清政府權位,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統治,清政府由此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

四,1911年清廷、北洋軍和革命軍的兵力對比。

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清軍,就是袁世凱的北洋軍和張之洞的南方軍。而南方軍在同盟會的策反下,悉數在辛亥革命中起義為革命軍。辛亥革命爆發后,袁世凱的北洋軍受滿清王朝的命令,南下攻擊革命軍。

1895年12月27日,張之洞給朝廷的奏摺中表示,計劃在德國教官幫助下建立新軍1萬人,並表示已按這種編製在南京建立了十三營的「自強軍」。這支部隊是日後清朝南方新軍的開始。1896年2月19日,張之洞離開南京回武昌任總督並繼續其新軍建設計劃,於當年在湖北新建兩個營的新式軍隊和工程兵一隊。該部後來擴充為新軍第八鎮,正是保路運動中發動兵變、辛亥革命發起第一槍的新軍部隊。

1895年繼上一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后,以淮軍為主體的北洋陸軍也幾乎全部被日軍消滅。1895年12月袁世凱接替11月卸任的胡燏棻任小站新軍統帥。1898年10月,榮祿設北洋軍務公所,改宋慶、袁世凱、聶士成、董福祥等4軍為武衛左、右、前、后軍,自募27個營直接統率,稱「武衛中軍」,成為清廷直轄陸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改稱「武衛右軍」,增至1萬人。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武衛軍各部基本被消滅,只有在山東剿滅義和團的袁世凱消極「勤王」,成為唯一保存下來的武衛軍部隊。

1898年,兵部和戶部曾統計各省練軍防軍為36萬人。清朝兵部和戶部自己的報告則表明,1898年一年間,鄉勇、防軍、練軍和新建陸軍共消耗軍費2000萬兩,其中半數為百無一用的綠營和練軍吞噬。

1901年11月,袁世凱接替去世的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與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將部隊移師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這是「北洋軍」正式得名的起源。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史稱「北洋六鎮」。每鎮1.25萬人,除第一鎮系滿族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袁世凱直接控制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期所培養。

1906年秋,袁世凱首次以火車調集張之洞的湖北新軍和北洋陸軍,於河南漳德舉行第三次大規模軍事演習,史稱「漳德秋操」,引起在華西方軍事人員對中國新軍實力的高度關注,也導致清廷對他的警惕。
1907年,袁世凱被調離北洋,前往北京擔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清廷則計劃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模板,最終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
1908年底,攝政王載灃解除袁世凱官職,袁世凱「稱疾」返回河南隱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后,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重返軍界政壇,率軍南下鎮壓起義。
1913年7月,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以武力討袁,但被袁世凱優勢的北洋軍擊敗。二次革命之戰開啟了民國以武力解決爭端的先例,也正式開啟了此後數十年民國軍閥混戰的先例。

有資料顯示,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前,各地新軍的軍費總開支已達白銀5400多萬兩,遠遠超過綠營和勇營1900萬兩的軍費。而新軍學堂589萬餘兩的費用也接近了八旗軍880萬兩白銀的耗費。

1901年李鴻章去世,次年湘軍領袖劉坤一去世,到了1903年,榮祿也死了。隨著支撐帝國腐朽大廈的最後幾根柱樑的倒下,袁世凱就成為清廷唯一能仰賴的軍事人物(張之洞雖然也興辦洋務、編練新軍,卻並不以軍事而聞名)。

1907年清政府本計劃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模板,最終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然而到1911年,最終不過編練14個鎮、8個混成協、4個標以及一支由滿族人為主體的禁衛軍,總兵力不過13.18萬人。但北洋六鎮就佔了7.45萬人,成為新軍的絕對主力。此時除了張之洞在武昌重新編練的第八鎮陸軍,清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基本上集中在袁世凱手裡。清廷和榮祿試圖將帝國精銳再次集中於滿人手中的種種打算,最後成全了袁世凱。

西方軍事觀察家認為,張之洞的第八鎮新軍,是所有新軍中士兵文化程度最高者。南方其時也正好是革命黨最活躍的地區。大量新軍軍官都曾在日本接受軍事學習,成為革命黨重點爭取的對象。湖北新軍中成立了不少公開、半公開的組織,如「群治學社」、「文學社」、「軍隊同盟會」、「共進會」等。張之洞的「啟智」和開明,客觀上讓湖北新軍成為日後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中最先起事的革命黨新軍部隊。

無論是張之洞被辜負的忠誠,還是袁世凱對北洋軍一己之私的培植和經營,清廷其實應負最大責任。從重建新軍開始,清廷的核心目的並非強國強兵,不過是試圖將帝國被分散的武力收回朝廷用以防民防臣,以致同為新軍,朝廷卻厚此薄彼,空讓忠臣白頭,讓能臣異心。一個國家政府內心如此陰暗叵測,在內憂外患時仍以私利凌駕於國家利益,縱有10個張之洞又如何能改變中國現狀?縱有10個袁世凱,又焉能不讓其私懷反心?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后,英國《大陸報》派往漢口的特派員丁格爾就在漢口親眼目睹了這兩支部隊真正的交火。在《辛亥革命目擊記:〈大陸報〉特派員的現場報道》中,丁格爾寫道:「在那段時間內,清軍(袁世凱北洋軍)作為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開始展示出他們的優勢。革命軍最大的缺陷是他們基本上是由烏合之眾組成,他們不懂戰爭技巧,結果可想而知。」

在丁格爾眼中:「北方軍隊是由一些受過嚴格訓練且灌輸著強烈的軍人意志的士兵組成……談到中國軍隊編製中的缺陷,我非常清楚,而且這個缺陷至今也仍存在。北洋軍是袁世凱親自創建的,袁被認為是那個年代里最偉大的軍事改革者,他把清朝軍隊中存在的缺陷降到了最低限度。」


所以,綜上所述,沒有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同盟會發動起來的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結束滿清王朝。並且,若沒有袁世凱的出賣清廷,和同盟會達成協議,辛亥革命也不會成功終結滿清王朝。

滿清覆滅的原因:1,外強入侵;2,內部腐敗;3,歧視漢人政策;4,冥頑不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cantaoli 2011-5-4 04:20
這是老毛聽說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5: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