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反核理由之四:核電站 = 臟彈

作者:網路遊戲  於 2011-4-21 10: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反核|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1評論

1914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實驗,確定氫原子核是一個正電荷單元,稱為質子。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得威克發現了中子。1938 年,德國科學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原子核,發現了核裂變現象。有些元素可以自發地放出射線,這些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可以放 出3種看不見的射線。

核裂變,是一個重原子的原子核分裂為兩個或更多較輕原子核、並在分裂兩到三個自由中子時,釋放巨大能量的過程。

快速的裂變反應可以引起猛烈的爆炸,原子彈就是利用快速裂變製成的,人類還可以控制鏈式反應的速度,把核能用於發電等。「核反應堆」就是控制裂變反應的裝置。

1942年12月2日,著名科學家費米領導幾十位科學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標誌著人類從此進入了核能時代。

【本文提出的反核理由是:核電站從核燃料運輸、裝載、核反應堆運行、核燃料置換、核電站退役、核廢料運輸到核廢料存儲,每一個環節,時時刻刻,或多或少,都發生著核泄漏核污染。一座座核電站,就是一個個散播核污染的臟彈,是一種反人道的、慢性的、殺人不見血的大規模持續性殺傷性武器。】

先說明什麼是臟彈?

臟彈的正式名稱叫「散布放射性裝置」,是一種大範圍傳播放射性物質的武器。臟彈又稱放射性炸彈,是通過引爆傳統的爆炸物如黃色炸藥等,通過巨大的爆炸力,將內含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放射性顆粒,拋射散布到空氣中,造成核放射性污染,形成災難性生態破壞危害人類健康的「輻射散布」炸彈。
  
臟彈與傳統的核武器不同,爆炸過程非常簡單。將爆炸物用球狀或粉末狀的鈷-60、銫-137或鍶-90等放射性物質包裹起來,就製成了所謂的「臟彈」。

臟彈可以造成人員的傷亡。根據炸彈中含有的放射物質、引爆炸藥以及爆炸時風速的大小和散播速度,臟彈的致命程度各有不同。臟彈釋放的輻射量雖然很小,但輻射性塵埃會擴散到幾個街區上空。依賴於爆炸效果,一顆臟彈可能會比一顆常規炸彈致死和致傷的人數要多。此外,輻射會導致人產生噁心、嘔吐和血液問題等輻射病,並可能致癌。環境中輻射水平超過正常1000倍的話,就能將80%的人殺死。

用臟彈襲擊人口稠密的城市區域,接觸者會在短時間內死亡、慢性中毒或導致癌症;遭襲擊的城市、街區和建築物都會受到放射性物質的污染,在以後數十年、甚至千百年中,退化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放射性地區。不僅其中生物的癌症患病率大幅度增加,而且經污染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再使用。臟彈爆炸還可能引起人們的心理恐慌,導致混亂局面的出現,使地區經濟遭到重創。

了解臟彈之後,請聽我講解為何說核電站等同於臟彈?

一,核燃料核廢料運輸過程的核泄漏。

目前中國的核電站主要建設在東南沿海,核燃料的生產廠和核廢料處置庫位於西部地區,核燃料運輸的千里之行要經過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耗時一周左右。在核燃料的運輸過程中每一環節都存在著核泄漏;而且一旦操作失誤的話,很容易發生嚴重的核泄漏事故。

處處有風險。運輸過程中核燃料的泄漏,至少會發生在三個方面。

一是來自運輸物品本身。特別是新燃料組件運輸過程中,因為是新的燃料,相對放射性大。振動、衝擊都會造成容器的密閉不全、裂縫甚至損壞進而造成核泄漏。

二是來自運輸過程中的交通方式。不論是採用公路、鐵路、水路、航空哪一種運輸方式,都會因為交通事故,惡劣氣候等造成核泄漏。

三是要核輻射保護措施不當裝備不全。在發生運輸中核泄漏事故時,不能有效包容放射性物質,不能有效保護工作人員、社會公眾和自然環境免遭輻射危害。

核燃料運輸的核安全問題主要來自核臨界危險、釋熱危險和輻射照射危險。

新燃料組件中的燃料屬於易裂變材料,因此運輸時需要控制單個貨包裝載新燃料組 件的數目和運輸工具內裝載貨包的數目,採取貨包隔離等措施,防止出現臨界現象。乏燃料中裂變產物的衰變熱會造成釋熱危險。一個從壓水堆中卸出的燃料組件 「冷卻」半年後,仍有10千瓦的衰變熱,所以要防止釋熱引起的損害。輻射照射危險的存在,則要求控制放射性物質貨包及運輸工具外部的輻射水平。
        
時時刻刻不安全。核燃料本身屬於放射性物質,運輸容器的稍微問題,都會導致核燃料運輸過程中發生核泄漏。
        
未輻照過的核燃料一般放射性水平較低,輻照過的核燃料有很強的伽瑪射線和衰變熱。

運輸核燃料的容器,裡面以一層不鏽鋼內殼作為密封壓力殼,外面一層是鉛屏蔽,鉛屏蔽外面再用帶有散熱和防震肋片的不鏽鋼外殼保護起來。容器內充水以利於導熱,同時應保證容器內失水時燃料棒的溫度也不會超過允許水平。運輸容器裝有安全閥和溫度、壓力測量儀錶,在運輸途中連續監測。

假如運輸容器的設計和製造稍有缺陷,都會導致運輸途中發生核泄漏;假如運輸途中發生核燃料容器的碰撞翻覆起火甚至丟失等,都會導致核泄漏的發生。
        
所以,核燃料是運輸途中,可謂無時無刻不處在核泄漏的危險之中。另外,沒有完全密閉的容器,由於或多或少的縫隙存在,核泄漏也就伴隨著運輸核燃料核廢料的交通工具,從起點,一直污染到終點。

二,核燃料裝載過程中的核泄漏。

運輸公司一路戰戰兢兢地終於把核燃料運到了核電站。接下來就是把核燃料裝載進核反應堆堆芯了。

可是,看了這篇報道,相信你會和我一樣心跳加速的,請備妥速效救心丸,或者準備打911救命。

《秦山核電站三期一號機組首次核燃料裝料圓滿完成》

2002-08-04 南方網訊 經過中加雙方工程技術人員十多天的共同努力,中國和加拿大兩國合作建設的秦山核電三期工程一號機組核燃料首次裝料工作日前圓滿完成,標誌著我國首座商用重水堆核電站一號機組正式進入帶核運行狀態。

秦山三核一號機組反應堆排管容器共有380個燃料通道,每個燃料通道安裝12根燃料棒束、2個屏蔽塞和密封塞,共計安裝4560根燃料棒束、760個屏蔽 塞和密封塞。首次裝料採用人工手動方式進行,既節省裝料時間,又可減小燃料棒束對通道的機械磨損。7月18 日,首次裝料工作正式開始。在秦山第三核電有限公司和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的精心組織下,參與裝料工作的部門和全體人員冒著高溫酷暑,按照「安全、準確、 高效」的要求,嚴格遵守裝料程序,精心操作,一絲不苟,晝夜奮戰。秦山三核綜合管理部門的10名團員、青年也積極參加首次裝料工作,為工程奉獻青春。至7 月26日,首次裝料的相關工作已基本完成。隨後,中加兩國核電技術人員,又認真對燃料通道進行嚴格的技術檢測,終於在8月2日,將所有的燃料棒束、屏蔽塞 和密封塞安全、準確、順利地安裝就位。

大家還活著嗎?大家看清楚了嗎?他們在用人工裝載核燃料棒束,還山呼「為工程奉獻青春」。雖然核燃料棒束事先必須通過核泄漏監測,但是,太多的原因可以導致監測數據不正確。用文革大躍進思維來運作核電站,看不見的核放射就這樣被無視。正因為這種無視核安全的核電企業工作態度,核污染也就會輕易地發生,工作人員的核安全保護也就輕易地被忽略,環境也就輕易地被破壞,百姓的生命健康,也就時刻受到核污染的危害了。

三,核電站營運過程中的核泄漏。

核電站運營過程中的核泄漏,是整個核工業鏈中最容易發生核泄漏的一環。涉及到核電設備的設計、施工、材料、管理、操作、監測、檢修和應急等等很多方面,所以,我們將在另一篇專門闡述。

四,核電站在退役過程中產生的核泄漏。

象所有的工業設施一樣,核電站和其它燃料循環工廠有朝一日也必然要停止運行。公眾不清楚它們退役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的話,那就讓我們來告訴你。核電廠停產時它們已運行了20至40 年。在核電站停運兩年內,輻照過的燃料將被運到后處理廠或是貯存地。但是因為每座核電站總有一部分(包括其堆芯及其冷卻劑系統)受到中子通量的輻照,所以鋼製構件會變成放射性的。電站各種部件(例如蒸汽發生器)因沉積有從堆中來的腐蝕產物而被沾污。最成問題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是鈷—60。它是由鈷— 59(制不鏽鋼合金用的鎳中含的一種雜質)俘獲一個中子生成的。鈷—60的半衰期為5年,這就可說明退役過程的複雜性了。

退役可分幾級,其範圍可從讓退役電站保持經常的監督狀態,直到建設該電站的場地能恢復到它原來的面貌這最後—級。在第一級,放射性被密閉在廠房內部。這一步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因為電站設計規定在運行時它就確保有這一功能.它只要求反應堆的密封性不被破壞,通風系統作些修改.並且排乾電站系統內的水,以防放射性氣溶膠釋放出來。這一階段叫以保持20年,直到放射性衰減到很低。這一級的持續時間可長可短。這取決於主要關心的是地面要早日恢復,還是要推遲。這樣做可以省下—大筆的退役花費。一座反應堆拆得愈快,花費就愈大。如果堆在開始退役后5年拆除.則其費用將增加到該堆當初建設費用的1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放射性仍然很高,許多工作必須靠遙控工具進行。如果拆卸推遲幾年,費用會減少—半。電力公司為退役費用留出儲備金。 —種可能的方案是:用高壓噴槍去污,將輻照過的部件切割成可搬運的體積,再裝在屏蔽容器內將它們運走;另一種方案是把所有的輻照過的設備都裝入反應堆容器中,再在現場附近將此容器密封起來,形成一大塊比廠房小些的混凝土塊。

10年20年的退役時間裡,核電站的所有設備廠房每一秒都在發生著核放射污染。這是很明顯的事情。

五,核廢料儲存和處理過程中的核泄漏。

核廢料分高度放射性廢料,如反應堆用過的核燃料稱為乏燃料,具有極高放射性;和中低度放射性廢料,如核電站使用過的工作服、手套、廢棄退役的儀器設備等則屬於中低放廢物。簡稱「高放廢物和中低放廢物」。

儘管乏燃料只佔廢物的1%,但卻對人體危害極大。其中一種被稱為鈈的核素,只需攝入10毫克就能致人死亡。

外國大約有四種核廢料存儲方法。

高放廢物的儲存方法:

濃縮后的裂變產物貯存在專門設計的不鏽鋼雙層壁的大罐中,此罐要連續冷卻。最初,高放廢液的發熱量相當於20瓦/升。部分放射性是由半衰期大約為1年的一些同位素(釕,鋯等)產生的。乏燃料貯存約10年以後,每噸鈾的發熱量大約只併入玻璃體中,然後再澆到因科鎳(INCONEL)合金制的容器中成為琉璃塊。一塊玻璃約重100公斤。開始時琉璃的發熱率約為100-150瓦/升玻璃。

玻璃固化后的廢物要在堅井中存放10至15年,堅井在冰在里須保持通風。以後靠空氣對流足以帶走琉璃塊產生的熱。5年以後玻璃的發熱率約為20瓦/升,30年後只有10瓦/千。

一座1000兆瓦的核電站運行一年產生的高放廢物液總體積約為20立方米,一旦將其固化就只有2立方米。玻璃固化解決了在頭幾年貯存期內佔了高放廢物絕大部份放射性的裂變產物貯存帶來的許多問題。試驗已證實,玻璃至少可穩定一個世紀。錒系元素(超鈾元素)的問題則有幾百萬年,因為它們的半衰期非常長。儘管有各種有利的試驗證據說明玻璃在那麼長的時間內仍能穩定。但是還不能下結論。因此,以下兩種辦法正在接受檢驗:

1. 把玻璃固化廢物存放在深地層處置庫內,此庫位於幾百萬年內都不會發生變動又能防止水滲入地層中。這樣就在許多代入時間裡為這些然險廢物與公眾之間提供了一保險屏障。

2. 為高放廢液擔供更精細的化學分離手段,而將裂變產物貯存在深地層處置庫中。錒系元素則可在專門設計的反應堆中用快中子轟擊,以轉化成半衰期較短的元素。

中、低放廢物的存儲方法:

核電站和后處理廠二者都產生低放廢物,這些廢物根據其放射性水平的不同被包容在瀝青或混凝土中,然後再裝在金屬桶或混凝土桶內。在法國對這些廢物做仔細鑒定以後,將這些廢特桶(或容器)放在鋼筋混凝土的地溝中,或者就在阿格的混凝土或瀝青層上堆放五六層高,然後再堆上5米厚的粘土將它們埋住。貯存區有排水系統,流出液經檢測后再排放。

阿格后處理廠也產生一些放射性水平較高的水泥固化廢物以及量雖少但是值得注意的α放射性廢物。這兩類廢物均存在鋼筋混凝土淺理場中。

廢物貯存的另外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瑞士的國家廢物貯存合管公司(CEDRA)。瑞士的技術包括先將玻璃基本澆到不鏽鋼容器中,然後將其存放在地下創庫的間隔為5米的坑道中。每桶廢物周圍真充膨潤上土塊。為確定最合適的貯存場所,瑞士國家廢場貯存合營公司已在瑞士北部鑽了幾口1200米深的勘探井,這些井鑽到結晶花崗岩或片麻岩岩層中。勘探工作一直在進行,然而,處置庫的開挖預期要到本世紀未才人開始。而正式貯存要到 2020年左右。在這以前,將在盧森斯(Lucens)和維倫林根(Wurenlingen)建設臨時貯存設施。

第二種是瑞典的燃料中央貯存設施(CLAB)工程。瑞典的官方政策是以核電只是暫時的這一原則作基礎的。從現在起到2010(即到瑞典最後一座核電站退役)瑞典的核規劃只需要7500噸濃縮鈾作燃料。所得到的乏燃料中有850號要按合同送到阿格和塞拉菲爾德(Sellafield)去后處理。其餘的將在奧斯卡斯哈門(skarshamn)核電站附近的一座稱為克萊勃的地下貯存設施中存放約50年。乏燃料中央貯存設施的一斯工程是從地面以下30米的基岩中開挖出一個長120米、寬20米、高27米的洞穴,此洞內有4座充水3000立方米的水池,每座可容750噸乏燃料(相當於瑞典各核電站運行的兩年半卸料量)。瑞典乏燃料貯存設施能擴建到容量為9000噸鈾。目前的方案是:燃料不經過後處理,先在瑞典乏燃料貯存設施中存放,以後再從水池中取出,封裝在10厘米的銅製容器中,再將此容器堆積在結晶岩中的 500米深的豎井中。堅井再骼膨潤土(一種遇水膨脹的粘土)填埋。

低、中放廢物貯存在福斯馬克(Forsmark)附近開挖出的一個10000立方米的洞穴里。

以上我們講解了四種存儲核廢料的方法。這些都是外國同行們已經在使用的方法,中國自然會借鑒的。但是質量會如何呢?就好比造房子,學個方法外形容易,但,如果輕中度地震就倒的那種,也叫做房子嗎?

各國眼下都在考慮建設永久性深層地下儲存庫,來確保這些核廢料能夠被安全隔離。首先一點就是資金問題。建設這樣一個巨大的儲存庫,動輒就要上百億美元。再有就是非常關鍵的選址問題。所選擇的掩埋地點,其地質條件必須足夠堅固且穩定,不能讓核元素髮生泄漏。

核電大建設席捲中國沿海和內陸,涉及重大安全的核廢物處置環節卻在核電產業鏈上留下空白。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國家級高放射性核廢物地質處置專項規劃。

根據規劃,中國2020年建成的70個反應堆,加上在建的30個反應堆,全壽期(60年)產生的乏燃料將為14 萬噸。而目前,由於中國的高放射性核廢物的處置研究還屬於初級階段,所有的乏燃料都暫存在核電站自建的硼水池中,急切等待一個永久性的處置庫安身。

目前,中國已建成了兩個中低放廢物處置場:位於甘肅玉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的西北處置場、位於廣東北龍由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建造的華南處置場。

高放廢物的處置則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乏燃料中的眾多放射性元素都擁有數以萬年計的半衰期,長的約為210萬年,短的也有近500年。

早在十幾年前,負責為高放廢物處置庫選址的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已經圈定了華東、華南、西南、內蒙古、西北和新疆這6個預選區。在進行初步比較后,焦點聚集在了甘肅北山地區。備選區域可能在內蒙古和新疆。

《高放廢物地質處置中長期研發規劃指南(討論稿)》給這個項目制定了一張時間表:2020年前初步完成處置庫選址,完成地下實驗室的可行性研究,並建成地下實驗室;從2020年到2040年的第二階段,著力進行地下實驗室的現場試驗,掌握處置庫建造技術;2050年建成高放廢料處置場並投入運營。

由於沒有建成永久性的處置庫,乏燃料暫存在秦山核電站與大亞灣核電站的硼水池中以阻擋輻射。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高放廢物地質處置戰略研究」的總報告顯示,秦山核電站每年產生10噸左右乏燃料,大亞灣核電站每年則有40噸左右。一台百萬千瓦的反應堆每年產生的乏燃料約為22噸。而這些乏燃料一般只能暫存 10年。

到了2003年,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的大亞灣核電站的硼水池已經積滿了乏燃料。多餘的乏燃料只能通過4000公里的長途跋涉運往甘肅的中核集團404廠暫存。名義上,404廠具有后處理資質,應承擔從乏燃料中提取鈾和鈈的工作。但事實上核電站產生的民用乏燃料並未在那裡得到任何后處理。「404廠進行后處理的軍工類廢物比較多,民用的都沒有處理。」知情人士說。

而在中國,儘管地方政府及各大核電集團、電力集團都搶建核電站,核廢物處置卻鮮有人過問。壟斷體制下的產業巨頭博弈也是阻礙乏燃料后處理和最終處置研發與產業化的重要原因。

以下是國外高放射性廢物處置時間。 國家 選址開始時間 選址完成時間 從選址到運行所需時間。
美國 1957 2010 53
日本 1976 2040 64
加拿大 1973 ≥2025 ≥62
德國 1965 2008 43
瑞典 1976 2020 44
芬蘭 1987 2020 33
比利時 1974 2035, 76
英國 1976 2035 59
法國 2005
瑞士 1980 >2020 >40
西班牙 1986 >2015 >34
阿根廷 2010—2015

各位網友,看到這裡,你可聽見核泄漏核放射的獰笑聲,從核礦廠,從核燃料廠,從火車輪船,從核電廠,從核廢料廠,從核廢料儲存處傳來的獰笑聲。

核放射的射線,切斷了人類、細菌病毒的DNA,於是,癌症發生了,超級細菌和病毒誕生了,生物大量死亡,環境遭受毀滅性破壞。基因突變如影隨形。

中國核安全信息交流中心,專門收集中國核安全有關的文章信息,從中心建立那天起(2011年3月22日),到今天已經收集到400篇左右。

反核,為了保護環境,為了保護生命。
http://chinanuclearsafetyinformationcenter.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ofox 2011-4-21 11:11
SF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1-24 04: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