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映民生疾苦
清代著名詩人如施閏章、吳嘉紀、屈大均、宋犖、蒲松齡、洪升、孔尚任、沈德潛、袁枚、鄭燮、黎簡、潘德輿、鄭珍等均有諷諭世事、關心民生之作,繼承
了古代詩歌「惟歌生民病」的優良傳統。值得注意的是在形式上除了近體律絕外,頗多樂府、歌謠體,較之前代,語言更為樸素通俗。而在題材上反映的對象更加廣
泛,對農民、鹽民、縴夫、煤炭工、役夫、裁縫等之悲慘生活狀況皆予以反映,並寄以深切的同情。反之,對那些壓迫、剝削平民百姓的富豪、昏官、訟師、債主亦
給予淋漓盡致的抨擊。這都顯示出清代在諷諭、民生詩題材上有其開拓、發展的功績。
(四)談詩論藝
清代論詩詩數量之多足以超越歷代論詩詩之總和。其體裁大多為論詩七絕,這是對杜甫《戲為六絕句》以及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繼承,且頗多大型組詩,
多者達二百首;同時亦採用五古體論詩,這在前代詩中是不多見的。其成績卓著者如王士禛、厲鶚、謝啟昆、袁枚、蔣士銓、趙翼、洪亮吉、宋湘、張問陶、姚瑩、
龔自珍等,難以盡舉。這些論詩詩或揭櫫詩歌抒寫情性的本質,或描繪靈感現象,或標舉創新之旨,或批評擬古、考據詩,或評價歷代詩人詩作,內容豐富。而作為
詩之一種,論詩詩雖多議論,但亦注重生動性,立象以見意,不失詩歌的審美特徵。清代除論詩詩之外,還有論詞詩、論畫詩、論書詩。以詩來說詩談藝,是中國古
典美學的一大特色,而在清代得到最充分的發展與表現。
除上述題材外,清代的懷古詠史詩、詠物題畫詩、愛情悼亡詩、送別友情詩、親情天倫詩、行旅鄉親詩亦都豐富多樣,各具特色,限於篇幅從略。
由於清代不少詩人同時是詩論家,故其創作往往以其詩學觀為指導,而其詩作則成為其詩學觀的藝術實踐。理論與創作相輔相成,這在歷代詩人中雖然亦不乏
其例,但從沒有像清代這樣廣泛、明朗。如錢謙益主張「詩有本」說,即以真性情與學問為詩之根本,而其詩作既抒寫「真好色」、「真怨誹」(《季滄韋詩
序》),又注重從古代經史典籍中汲取營養,使詩典雅高古。王士稹倡導「神韻」說,追求沖淡、清遠的風格,含蓄的意境,有言已盡而意無窮之韻味,他的山水絕
句即是典型的例證。袁枚標舉「性靈」說,要求詩表現真性情,有個陛,形象生動靈活,富有情趣,語言通俗自然,他的性情詩、景物詩等就大多為性靈詩。晚清黃
遵憲樹起「詩界革命」的旗幟,「以舊風格含新意境」,他的域外詩即開闢新意境,堪稱「詩界革命」的生動實踐。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從而構成清代詩學流派紛
呈、藝術多元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