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閑言碎語話明清

作者:對風憶塵  於 2010-7-26 21: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隨筆|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關鍵詞:

閑言碎語話明清

 

 

==========

 

前言:

 

黃遵憲在《日本國志》自序中寫道:中國士大夫好談古事,足已自封,於外事不屑措意,無論泰西,即日本與我僅隔一衣帶水,擊柝相聞,朝發可以夕至,亦視之若海上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若鄒衍之談九洲,一似六合之處,荒誕不足論議也者,可不謂狹隘歟?

 

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昔日本當安政間,受浦賀米艦一言之挫辱,而國民蜂起,遂成維新。吾國則一經庚申圓明園之變,再經甲申圓明園之變,再經馬江之變,而十八行省之民,猶不知痛癢,未學稍改其頑固囂張之習。直待台灣既割,二百兆之債款既輸,而鼾睡之聲,乃漸驚起,此亦事之無如何者也。

 

==========

 

正文一:

 

不太敢談明清這個話題,原因是很難正常討論。只要是誰誇了明朝幾句,立馬會被扣上頂破壞民族團結的帽子,讚揚清朝呢,也會被人罵成是辮子、滿賊。儘管是在網上,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看了《明朝,小家子氣的「漢人正統」》一文,隨便閑扯幾句。

 

明朝和清朝哪個更好?不知道,因為當時還太不發達,沒什麼錄音、錄像設備,因此也就沒給後人留下什麼影音資料,弄得今天的我們在討論時只能從故紙堆中去找證據。

 

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但這並不排除在某一歷史時期,在某一特定的區域內出現歷史的倒退。

 

我從不否認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為民族融合和疆域的開拓曾經作出過很大貢獻(疆域上指的是確保新疆沒有分裂,至於東北,嘿嘿,早就是明朝領土,並不是清朝的嫁妝),但我們同樣也不能否認清朝入關后對漢族血腥而野蠻的屠殺,許多史料上都有明確的記載。如果放在今天的話,清初的滿族統治者是犯了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應當被拉到法庭上去受審。

 

當然,除了這些,清朝還有其它的貢獻,比如沒有毀掉前朝留下的許多建築,像故宮、十三陵等等;再比如清朝的皇帝對中華傳統文化比較認可,能夠虛心學習等等。

 

例舉幾段話,都是當時外國人寫的,可能更符合實際吧。

 

按朝代先後,先明后清。

 

一是曾德昭。是個教士,明朝時他在中國整整呆了22年,當他於1636年返回歐洲時,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一書,他在書中寫道:

 

「這個國家的財富值得稱羨,從上述可以看出,除盛產各種穀物以及一切生活所需東西以外,他們還把所有東方最好最貴重的商品售賣給外國人。」

 

「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二是西班牙人門多薩。他在出版於1585年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中這樣寫道:

 

「他們第一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

 

「在這個大國……,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勞動,是大商人和買賣人,所有這些人,連同上述國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當地被稱做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那裡生產的絨、綢、緞及別的織品,價錢那樣賤,說來令人驚異。特別跟已知的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價錢相比。他們在那裡不是按照尺碼出售絲綢以及其他任何織品,哪怕是麻布,而是按照重量,因此沒有欺詐。」

 

「在全國,大道都認真儘力的修築和保持平坦,城鎮的入口很講究,極其雄偉,有三座或四座門,用鐵堅固地包覆。他們的街道鋪得很好,寬到十五騎可以并行,而且很直,以致它們儘管很長,你仍可望到盡頭。」

 

「他們的房屋一般都很漂亮,通常在門外整齊的植樹,顯得美觀,給街道生輝。房屋內部都白如奶汁,看來都像是光滑的紙,地板用很大和很平的方石鋪成,天花板用一種幼稚的木料製作,結構良好並且塗色,看去象是錦緞,色彩金黃,顯得非常好看;每座屋舍都有三個庭院和種滿供觀賞花草的院子。他們無人不備有魚塘,儘管它只是小的。庭院的一方布置的很華麗,象是賬房。」

 

「他們的一切城市中都有醫院,總是客滿。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行乞。我們因此問他們原因何在,回答說,每個城市裡都有一個大地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這些人就居住在所說的房屋裡,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給。他可以在上述的大館舍中住到死,此外他們在這些地方養得有豬和雞,因此窮人無須行乞而活下來」。

 

再看看外國人眼中的清朝。

 

英國人馬戛爾尼作為英國特使曾於1793年來到中國並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見。該使團的副使斯當東回國后曾這樣回憶他在清國看到的景象:

 

「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馬戛爾尼本人則在後來評價清朝說:「任何進步在那裡都無法實現」,人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

 

再看看英國軍官f·a·lindley在《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出版於1866年)一書中的記載:「太平軍起義前,中國的情況是極其可悲的:兩百年來的暴政壓迫,顯然消滅了這個國家的一切善良高貴的品德,滿清人入侵的惡劣影響似乎完成了對於中國人的道德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全部破壞。」

 

「中國人在滿洲人入侵之前是富足的。優裕階級的住屋舒適而堅固。現在中國人已沒有多少顯著的財產,稍露財產跡象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勒索對象......滿洲人為了保持自己的皇位,決定了三個方針:第一、強迫每個中國人剃髮垂辮,違者以叛逆處死。第二、凡秘密結社者,作為叛國論。第三、清皇帝為了加深統治者與被治者之間的裂痕,甚至任其(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只要不致逼民造反就以。」

 

「經過汕頭、廈門、福州、上海等地。每到一地,我總是盡量跟本地人相處在一起。我發現他們都深深痛惡當前的統治者......統治者的無窮迫害使他們麻木不仁,墮落退化;剃髮的奴隸標記使他們帶著不自然的烙印;橫恣暴虐的專制制度摧毀了並貶抑了他們的精神......

 

當然,類似的例子網上還有很多,像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在《四庫全書》變成了「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裡面的「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變成了「洙泗上,弦歌地,亦凋零」。

 

這些例子都是真實的,但很片面,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還是魯迅先生說的好:「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的頭,這才種定了的,到我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滿清「殺盡了漢人的骨氣廉恥!」。前者是我們血液中至今仍然殘留的,而後者則是我們骨子裡仍然缺乏的。

 

==========

 

正文二:

 

再舉例子就沒什麼意思了,會使本來正常討論的文章變成一較短長的口水貼。

 

明清之爭的文章看了不少,很多看后也極有啟發。很可惜,出發點無論好壞,均有一個通病:討論者都是站在奴才的角度看問題,主題更多的是圍繞誰更是個稱職的主子來進行。

 

清朝是個很操蛋的朝代,其統治者的眼光沒有一個具有世界性,都比較狹隘。但明朝就真的比清朝好嗎?如果明朝不被清朝所代替,就一定會進由資本主義萌芽進而順利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這不過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明朝亡在誰的手中?還不是自己的腐敗才導致滿洲這個小部落乘勢而起。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話糙理不糙。

 

翻開二十四史,士農工商的排序從來沒變過,有了資本主義萌芽又如何,恐怕賺了錢的明朝人買土地的還是會比開工廠的多吧?

 

掰開手指頭數一數歷朝歷代,除了名稱的差異和皇帝姓氏的差別,其它還有什麼不同嗎?沒什麼不同,完全一樣。

 

美國人L.S.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假如在普通的時代,這種秩序和持久性或許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這些世紀里(14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商業革命和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統治迅速擴大到全球的強大的民族國家的崛起,都發生在這些世紀里。在這樣一個時代,穩定成了可咒詛的東西,而非幸事。相對地說,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是靜止的、落後的。不斷變化和進步的觀念,儘管那時在西方被認為理所當然,但依然不合中國人的思想。變化只有局限在傳統秩序的範圍里,才是可接受的、在一個發生全球規模的革命性變化的時代里,安逸自在、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過去。」可以看出,近代中國的落後挨打,清朝應當負有責任,但其根子,早就註定了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無論統治者姓朱還是愛新覺羅。

 

當歐洲的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開國門時,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頭頂的這片天空上不僅有玉帝,還有上帝。透過甲午海戰的硝煙,我們才發現,堂堂的天朝上國竟然不敵蕞爾小邦日本。知恥而後勇,可惜的是,清王朝沒有變革的勇氣和決心,以致於最後只能靠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來苟延殘喘。

 

清朝的失敗,敗在制度上。而這種制度,是整整延續了2000年的皇權專制,換做明朝,會勝嗎?不會,因為這個制度清朝是從它征服的國度里學來的,它沒有變革(更準確的說法是革命)的勇氣-----它的老師也不會有。

 

今天談論明清,很多人喜歡用「天崩地斥」來形容,其實,那不過是王朝的更替。真正的「天崩地斥」用來形容清末這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更為恰當。

 

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開始面對面的直接交鋒,這時,我們才發現,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甚至精神層面,我們也處於守勢。我們不僅船不堅,炮不利,連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有數千年積澱的傳統文化竟然也不是西方文化的對手。這使得原來知識分子為之立身處世的那一套價值、信仰和追求,趨於土崩瓦解而不知所措,整個社會也因此陷入一種巨大的困惑之中。

 

此後,中國社會開始了向近代社會的艱難轉型,這種轉型,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完成。

 

==========

 

結語:

 

過去:一部二十四史就是王朝更替史,變的是一家一姓,不變的是皇權專制。能稱為革命的有二:其一,1911年辛亥革命。共和推翻帝制;其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種全新的制度在中華大地誕生。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將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1: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