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預測未來中國的亞洲命運會如何?

作者:綠色的海灣  於 2011-6-5 20: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2評論

 近日來,關於美國的島鏈戰略遏制中國的話題在媒體中再次興起。這無外乎三點緣由:1、日本早遭受海嘯、地震和福島核輻射之後的國際定位是否發生改變,東亞權力結構是否會因而發生轉變。2、美國和印度的太平洋聯合軍演是否可以解讀為美國正加深印度在軍事上的合作甚至於形成「聯盟」以遏止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優勢。3、中國蘇俄所制「瓦良格」號航母據傳即將服役,這艘准航母是否可以被視為中國海軍開始邁入「深藍」海軍,由此改變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優勢。4、印度通過升級海軍基地、從美俄大力購置軍火對抗中國的西進,這可以是說是印度的「東向政策」(Look East)具體內容,充分體現了其對華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外交戰略。基於以上這些國際事件,眾人討論的話題可以概括為:1、擁有航母和日本在三重危機后淪為三流國家,中國是否突破了美國的「第一島鏈」。2、中國在南中國海與東南亞國家存在領海衝突,而印度的介入是否將使中國和平解決南海問題受阻。3、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挑戰美國霸權,從而招來美日印俄各國的圍攻。

  大家得出的結論大致是:中國的崛起已為世界各國所意識,各國處於自身安全考慮對其進行全免的地緣戰略上的圍堵。其中以美日印為甚。但中國目前的軍事力量遠趕不上美國,故而只是潛在威脅。
  美國的島鏈戰略始於冷戰東西對抗,其原始意圖不單是遏制中國,更為堵住前蘇聯的出海口。如此看來,第一島鏈中日本的角色對中國的意義為何?日本對於中國的威脅無外乎兩點:1、美國以此為跳板,遏制中國海軍向深海發展,戰略上威懾中國,尤其是台海問題。2、美國撤出日本,日本軍事正常化,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常態化」。這時日本便會追求地區霸權進而大力發展核武器、尖端攻擊性武器威脅中國的安全。特別是東海爭端,台海問題介入。這可以說是日本代替美國執行在東亞的霸權。第一種情況已然發生,但是隨著中國軍力的發展,特別是導彈技術和航母的發展,將使其威懾力大打折扣,使其收效甚微。那麼我們需要擔心的是,美國這個「離岸平衡手」在其霸權衰微後撤出日本,但留下一個擁有先進軍事技術、核武器的軍事強國。這樣一個日本在美國看來是維護其亞洲利益的最佳選擇。中日不論從民族舊愁還是從地緣戰略上講,都會發生一場戰爭。因此日本在第一島鏈中的地位對中國而言正在日益下降。

  再把目光轉移到南亞。印度作為一個正在與中國同步崛起的新興經濟體,其在軍事上不斷得到美國和俄羅斯的支持,對中國而言威脅正不斷加強。尤其是其對中國之民族主義情緒和「中國威脅論」的解讀,以及大國思想,這些促使其對華戰略的進攻性。早在中印邊界戰時期,美國與印度結盟。兩國真正結盟實在蘇聯解體,印度陷入迷途之時。美國在印度的利益包括掌控南亞形勢發展,打擊伊斯蘭恐怖主義,還有就是聯合遏制中國。92年印度提出東向政策,把自身利益延伸到南中國海。東向政策進入第二階段,印度開始介入東亞。印度的戰略已經開始由掌控印度洋轉向太平洋戰略。中印兩國地緣政治衝突顯而易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印度具備了一個強國所應該具備的所以條件。這樣的國家對未來的中國構成真正的威脅。

  縱觀美國的第一島鏈戰略,日本和印度就像一把鉗子的兩邊,僅僅的鉗住中國。但是中間還有一個台灣島,更是堵死中國。最近有人提出,美國、台灣和日本構成一個三角(TGT)圍堵中國海軍在東海的活動。這不虧是高手的絕招!

  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將日本描述成一個全球性大國,因為他和美國綁在一起。而中國只是一個地區性大國,因為他被美國堵在了太平洋內。今日看來頗有道理。然而隨著美國霸權的衰弱,中國軍事技術的快速發展,其第七艦隊的效用將不斷萎縮。如此一來,從我們的推斷是:日本成為軍事強國,代替美國在東亞的地位。那麼這其實是很不現實的。因為日本之經濟總量將會被未來的中國遠遠的拋在後面。今日之中華已非昔日之中華,快速發展,成為地區強國已是無可爭議之事。最終東亞的掌控權將落在中國手中!美國「重返東亞」,希拉里全力幫助日本恢復國民經濟發展,都無礙於局勢的發展。

  然而,問題倒是處在南亞。正如前面所言,具備了強國條件的印度正飛速發展,他的向東介入會是我們未來戰略的最大威脅。南中國海問題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國際性問題,也不能成為一個區域性問題。中方和東南亞各國簽訂之《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實在是一個明智之舉,這樣可以將南海爭端限定在中方與東南亞各國之雙邊問題。下一步中國的策略應該是在這個《宣言》框架下建立與衝突國雙邊談判機制,把南海問題談判範圍最小化,這是對我們最有利之策略。而對於東南亞各國來說,其「大國平衡戰略」已經把美國、印度甚至日本納入其與華之領海衝突之中。這種行為使衝突不斷升級,必將導致一場戰爭。因為對於中國來說,崛起的中華民族是不容寸土丟失。而戰爭的雙方會是誰?美國只是幕後推動者,而印度將會是先鋒,東南亞只是戰場而已。除此之外,中印兩國的地緣戰略衝突除東南亞外,還有兩國的藏南邊界衝突以及次大陸中印巴三角為主的衝突。
  古語有云,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個領國!

  美國的第三個棋子才是台灣。台灣問題已經是歷史癌症,事關中華民族領土主權統一大業,更關乎中華民族的生死。台灣島的地緣位置重要性就不必說了,台灣如若真落入美國之手,那是腹背受敵,中華民族元氣盡矣!因此,無論如何台灣絕對不能獨立,絕對不能脫離中華民族。如果出現意外,唯有背水一戰。戰爭只是迫不得以的下策,因為戰與和都會讓我們損失慘重。只是在二者之間和所失去者遠甚於戰而已。然而,受苦的還不是千萬同胞,嚎哭與咆哮的還不是黃河與長江。
  
   那麼我們可以預測未來中國的亞洲命運會如何?
  中華之重新崛起已成定局,我們且不必唯唯諾諾。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已教會我們如何做一個大國,即使這種「中央思想」被認為是一種閉關鎖國之行為。中國崛起勢必會挑戰美國這個今時舊日的霸權,這是否會有一場戰爭?這無可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衝突會遠甚於兩國的合作。但是中國想達到今日美國之霸權地位,已是不能。同時,挑戰中國的國家也是不斷出現,中國的周邊環境相當惡劣。而昔日的歐洲又何去何從,尚且難以定論。基於這些判斷,中國之未來命運大抵如下:1、中國只能成為一個領導國,僅僅需要龐大的經濟維持領導地位。2、中國在東亞、東南亞、南亞也將只會是最強國或領導國,卻不會是霸權國。因為其實力並未強大到足以稱霸亞洲,受到周遭各國的武力約束。3、地區爭端的解決將不可避免的需要與周圍國家發生衝突,這趨勢中國必須擁有一支亞洲最強大的軍隊。
  總結來說,中國只能成王道卻不能成霸道。
 
 那麼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王道國家?
  一個霸權國首先得是一個「想成為霸權國」的國家,其次才是能不能為之。今後之中國需要一種大國的自信,只有這種自信才能保持現有的優勢。次之,中國應該發展自身的文化價值體系,一套久經磨練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與價值觀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出現但在現在斷層厲害。今日所奉這為馬列主義、西方思想體系並非不佳,但是隨著美國的衰落,西方價值體系能否長久不衰,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的思想體系是在經歷了至少2000多年的發展,創造了數個強國盛世,其優越性不可被磨滅。第三,不論是歷史經驗還是理論推演,都表明了一個道理:絕對武力優勢保持一個帝國的持續存在。因而,中國應該持續擁有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這個軍事力量不單用以維持本國的秩序穩定,更是抵禦外來侵略、干涉與挑釁的保證。同時,這支軍隊應該用來維持世界秩序的穩定,避免局部戰爭發生在中國的利益圈。最後,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區域勢力圈,這個勢力圈不是用來進攻任何的目標。相反,其應被用以維持區域穩定一種制度約束。我之所以不稱之為同盟,是應為這是個進攻性的辭彙,同盟的建立通常會引發他國形成其對立者,這不利於秩序穩定。這個勢力圈的應該包括中國的周邊小國,和這些小國的聯結既可以保存其持續存在,亦可以保證我們對其的持續外在支持。
  
(網上轉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布依族 2011-6-14 03:30
政治形態的落後, 使得即使是中國公民對於政府也心存不滿, 更不用說國際號召力了. 落後的政治形態也必然影響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目前的這種恢復性的生產力提高, 因為起點低, 雖然在落後的政治形態下也能保持一定增長率. 但畢竟層次很低級, 潛力有限. 政治形態不能現代化的話, 即使中國的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使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必然產生一定影響, 但終將還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

我相信中國如果能建立現代化的政治形態, 短暫的陣痛后, 很可能成為一個及其有活力的國家. 因為韓國就是這樣一個現實中的典型. 而中國人和韓國人其實是非常相似. 一切維護舊的政治形態的行為都是在阻礙中國的崛起.
回復 綠色的海灣 2011-6-14 09:43
布依族: 政治形態的落後, 使得即使是中國公民對於政府也心存不滿, 更不用說國際號召力了. 落後的政治形態也必然影響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目前的這種恢復性的生產力提高, 因 ...
謝謝您的評論,同感。

中國上層由於存在不同的勢力,必將出現不同的聲音,這樣,言論的解禁勢在必行。

像台灣的律師陳水篇在綠島事件中都是蹲過監獄的,也沒有妨礙他後來成為台灣的行政首長,當時美國也是干預台灣,就像今天干預中國那樣,所以在政治體制方面,中國很可能會步台灣的後塵。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3 14: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