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前民主
民主日記(5)
武振榮
公元2010-10-19 星期二
所謂的前民主是這樣的一種民主:它是純粹理想式的,由特別有實力的個人或者政黨塑造,有一個終極的目標;正是為此一目標奮進,民主過程才被超越了,體現民主本身之形式(如投票選舉)也被當成「形式主義的東西」而棄之不用,於是,民主就沒有辦法可以避免導入專制主義的途徑。我們中國人目前所遭遇到的專制主義壓迫幾乎都是前民主的蛻變。因此,我們的批判能否有效,就取決於我們對於蛻變中的前民主與專制主義的關係能否理清?若是理清了,我們的批判就一定有效;若是沒有理清或者根本理不清,我們即使花了20、30的年的時間搞批判,也是沒有成效的,說輕一點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說重一點,是適得其反。
民主必須由一個當下的指標在現時內實現,其手段也必須是極其形式的,正因為這樣,民主才表現為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民主的追求就可以由「理想的」轉化為「實踐的」。可見,民主雖然也長著一雙理想的翅膀,但是它因為每每要到一個人為的、特定時間做成的目標上歇腳,所以就「飛」不起來。於是,民主的歷程就表現為一個又一個的過程。
前民主不把民主當成過程,而是當成「過渡」,於是,民主的性質就從「此岸」變成了「彼岸」,而真正的民主就在此而被消磨了。因此,我們中國人們若是只罵毛澤東、鄧小平不搞民主,卻沒有看到比此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對於民主的那種因教育而得來之理解與期盼需要改變,我們即使罵娘罵了一百年,也是成不了民主的人的。你只罵別人不給你民主,你永遠拿不到民主,你只有認識到了你在一個「民主革命」的大環境中你個人在追求方面的不足,尋找出你自己的經驗與教訓,你才有資格成為民主的人,哪怕你目前身陷囹圄。
解讀前面我對前民主的定義,我們便可以知道,前民主並不是「不民主」,也不是「純粹的專制」或「絕對的專制」(許多知識分子就是這樣認為的),它是一種民主,只是在歸類上它屬於不完全民主;而我們中國人的民主化任務,就是要由不完全民主過渡到完全的民主。
其所以說前民主是不完全民主,主要原因在於,此一種民主加不進個人的意見,非但如此,它以階級性(所謂的無產階級)絕對的排斥個人意見,於是,當階級的意見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變成為極少數人或者(一個人)意見時,它就不是民主了。
當民主的意識在非常優秀的人物之間往往會形成一種個人意見時,此優秀個人們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意見加諸於民主,他們就成為民主的「另類」了。正因為是「個人」對抗「集體」,於是,民主本性中的多數原則就被在不正當的場合和不正確的時間內發揮作用了。其實,正常的民主過程不應該表現出「個人」於「集體」的對抗,但是,當民主被視之為要通向一個終極目標時,它就不得不「甩掉」「個人」,至於說被「甩掉」的個人被加上什麼罪名,那不是研究方面的問題,中國人早就說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議論至此,如果有人因為我的議論不切目前民主之題目,那一定是誤會,我的議論無非是說,在我們中國人追求民主的歷史中,前民主「甩掉」了個人這樣的現象對於人們而言,可以說是洞若觀火,所以,任何糾正前民主時期的錯誤,人們不費吹灰之力;特別是對於那些曾經被「甩掉」了的個人而言,恢復民主的本來面目就是為「他們」這些人平反,於是,一個正當的民主行為在這裡又一次地發展成為一種錯誤,好像民主關乎的是個人的事情,於是,民主是誰的故事——這個完全屬於常識的問題被我們給顛倒了;在這一顛倒過程中,知識分子起了決定性作用,可是,「知識」在這裡沒有服務於民主,反倒為專制主義者們幫了腔。
民主一旦被認為是個人的事情,而且敘述它的人本身都是知識分子或者具有相當於知識分子背景的人,而且發表此一類民主的言論,又大都在網上,所以網際網路極大增加了個人力量的功能就支持了民主的個人定位。非常明顯,對個人關注之容易程度遠遠地大過對於「民族」、「人民」這一類集體的關注。無論怎麼說,對前者的關注只要有「文學」方面的興趣和知識即可,而關注後者,至少需要「哲學」或者「社會學」方面的修養。
這一下,我們應該明白了,近30年一來,搞民主的人都炒民主,但是,民主的豆子為什麼總是炒不熟,照樣又生又硬,原因該清楚了嗎?
民主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故事,是7億、13億中國人民的故事,可是呢?這樣的故事被甩掉了,經人們講述的民主故事是一個又一個的遭遇不幸的悲慘個人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無論怎麼說都是在一百年「民主革命」和民主運動歷史的大背景中存在的——這好像又是怪事。
我的結論是:前民主既然是民主,就有著一種民主的價值;可是,今天我們沒有人可以淘出此一種價值,就把它一杆子打成是「錯誤的」,於是,在中國「民主革命100周年」紀念日前夕,我們似乎只可以紀念「錯誤」的東西了,嗚呼哀哉!
《民主論壇》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