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金正日之死想到的
武振榮
金正日死了——這個消息對與世界來說的確是「重大新聞」,對於亞洲來說,更是如此。
此消息最初是由朝中社發布的。原文是:「朝鮮中央通訊社稱「由於日積月累的身心的疲勞,金正日於17日上午在列車上出現急性心肌梗塞併發信源性休克癥狀」。」解讀此一消息,朝鮮官方對金正日的死亡做出了諸葛亮之死式的說明:死在了「工作崗位」上,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世界上的人,只關心金正日死了一事,至於說他死在哪裡?怎麼死的,誰會關心呢?所以,在得知金正日死亡一事時,世界輿論也就同時自然而然地認同了朝中社的消息;而此一認同,卻又反過來好像是支持了金正日死於「列車」上的朝中社說法,如此這般的事情在正常的國際輿論中,好像是沒有特別意義,可對朝鮮國內來講卻有著非常的意義,特別是對於朝鮮統治者集團高層來講,意義更迫切。無論怎麼說,此一消息在事實上可以非常有效地堵住任何一位高層人物之口,使之發不出金是「怎麼死的」疑問。
(一)金正日死在「列車」上,「列車」是一個動態的交通工具,因此,就沒有必要追問「列車」停在何處?誰都知道,這位獨裁者的出巡一貫是是絕對秘密的,誰跟從?誰不跟從?走何路線?何時出發?到達何地等等都是屬於國家機密,因此,對於那些從骨子裡「忠於」金正日的高層人來說,是沒有權利過問此等機密的。對此,誰都沒有權利問:「偉大將軍死時,我為什麼不在場,我為什麼不知道?」甚至連他的兒子——已經被正式作為接班人的——金正恩來講,也不可以這樣發問。於是,一個大獨裁者死亡過程儘管充滿了疑慮,卻成為朝鮮高層任何人都無權追問的機密事情了。
(二),金正日死亡屬於猝死。猝死的醫學解釋是:「猝死指自然發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猝死型冠心病以隆冬為半數,患者生前無癥狀。死亡者生前短時期內有無先兆癥狀難以了解」。(《百度文庫》)。既然是這樣,對於一個「猝死」的人,誰可以問:「我為什麼不在場呢?」肯定,「猝死」的醫學解釋也不利於那些追問「先兆」的人。若不是這樣的話,假若金正日正常的死在了醫院,那麼,我想他死時,身邊會一定會出現一個封建式的「床前內閣」之局面,所以,對那些沒有進入這個「內閣」的人來說,他們可以提出「我為什麼不在場」的發問;只是,對「列車」上的金正日之突然死亡,誰都不可能這樣發問。
金正日也許是猝死,如果「猝死」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死亡,我在不否認此種可能的情況下,提出了金正日「非自然死亡」之假設。我假設,金正日的死亡是有人故意安排的,是設計的,所以,朝中社報道金正日死於一個沒有地點的空間(「列車」)中,是刻意安排的。我的假設不是沒有道理的。
從古到今的封建王朝都是用道德外衣包裹的,因此,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當權者的死亡都是「正常」的。可事實上,在宮廷鬥爭中,非正常死亡的人卻屢見不鮮。林彪當年的「5-18講話」(1966年5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所例舉的為了「政權」,「老子殺兒子,兒子殺老子」的故事,想必不是捏造的。除去這些老故事不說,聯繫到1971年發生於毛澤東和林彪之間的一那場「未遂政變」,我的假設也可以尋找到最近的支持事例。不用說,他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這一條線上的人。
獨裁國家裡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一個長期享有最高權力的獨裁者都有一副鐵打的性格,任何人都不能夠改變之。而正是在這個時刻中,最高獨裁者個人性格和道德方面的缺點以及統治的手段、方式的錯誤對於他周圍的人來講,都是「洞若觀火」式的,可誰也奈何不得。斯大林的晚年,赫魯曉夫、馬林科夫、布爾加寧、莫洛托夫等對他的缺點不都是「洞若觀火」嗎?可是,誰敢說呢?毛澤東晚年也是如此,劉少奇、林彪、周恩來、鄧小平等對他的缺點何嘗不是「洞若觀火」呢?可誰奈何得了他呢?可見。要解決他們的問題,就只可能是他們的死亡,也就是說,只有他們的生命結束,其缺點才容得別人批評,原先弄成的局面才可以改變,生前的「路線和方針」才可以結束。對於朝鮮的金正日來說,情況何嘗不是如此呢?由此,我假設金正恩此前已經有了「改變」金正日路線的想法,可現實是,金正日人不死,他沒有任何辦法,難道是沒有根據的胡亂猜測嗎?沒有辦法事小,他還得在表面上做出對於其父一切一切的安排和決定的「絕對」服從與「忠誠」。
由此,我想起了去年3月26日發生的「天安艦事件」,那有可能是金正恩背著其父搞的一場陰謀詭計,目的是在最大事件所引起的危機面前,迫使其父下台。可是呢?他低估了老子的「能力」,沒有想到,他老子竟安然無恙地渡過了那一場危機,不但沒有為此而下台的絲毫打算,反而其地位更加鞏固了。所以,我認為就有了金正恩的進一步的安排:促使老子肉體死亡。也許他採用了「花計」,促使老子死在了「美人」身邊(這也是外界不可以知道的,不可以告訴外界地點的,其行為亦可以在「列車」上進行);也許是一劑藥物,或者一碗湯、一口水,使之沒有「先兆」的死亡。
此一假設可能遇到的反駁是,金正日已經立了金正恩為接班人,這是「鐵板釘釘」的事情,金正恩有此必要嗎?可這樣的反駁太沒有力量了。毛澤東當年把林彪列為接班人,都寫在了「中國共產黨黨章」上了,不也是「鐵板釘釘」的事情嗎?林彪為什麼要搞掉毛而提前接班呢?要知道,專制政治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掌握著最高權力的人事實上享有絕對權力,而絕對權力對於任何的事情來講都不存在既往的約束。在某一個場合,最高當權者改變一個「既定事實」或「先在事情」只是一句話,只憑他內心的一個「閃念」,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因此,今天是接班人,明天是階下囚的事情,數不勝數啊!何況,金正恩的一個哥哥還生活在中國的「澳門」和「北京」,這難道不是一個致命的危險嗎?據聞,金正恩曾企圖暗殺金正男,但是,因受到了中國的嚴重警告,而不敢貿然行事。在古代歷史上,太子逃亡,藉助外國力量復國的例子難道還少嗎?
所以,金正恩要提前掌權是有完全可能的。如果說,目前國際社會對於金正日掌權存在著巨大敵意的話,那麼,促使金正恩採取行動的可能性就有了一種「國際」的解讀。不消說,在年內,拉登、卡扎菲的死亡,阿里、穆巴拉克的下台,此種「國際民主大氣候」都對朝鮮形成了巨大壓力。對於朝鮮國內的2300萬人民來講,金正日不死,他們「喝不上肉湯」,處在餓死的邊緣,是一個眼睜睜的事實,對此,金正日繼續掌權無疑會加劇國內政變的危險,與其讓危險來臨,不如使金正日死亡,這裡人們可以看出另一種的邏輯力量的存在。由此聯繫金正恩在其父死後,沒幾天許下的要在3年時間內讓「人民喝上肉湯」的「願」就不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嗎?無可置疑的事實是:朝鮮的局勢在此間,已經因為金正日的長期掌權在急劇變壞(據聞一些高級幹部逃到韓國,軍人持槍逃亡到中國),那麼,安排金正日的死亡事件就有另一種來自於人內心隱秘之處的合理解讀。
金正日不死,朝鮮不可能改變——這是誰都不可以懷疑的事情,正是從這一事情中,我推斷:如果此刻有人設計「金正日的死亡」,其行為之「陰謀」成分可以被尋求「政治」上的「改變」之更充足的理由所屏蔽。於是,在專制政治里,一個極大的犯罪行為卻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道德闡釋,向來如此。
金正日之死,朝鮮可以變化——就是本文的中心議題,至於說是變得好一點,還是壞一點,倒可以研究。此間,我要強調的是,即使我做出了上述假設:金正日死於非命,也不會引起風波的。因為,最合理的解釋是:他早該死了。進一步說,他如果早死3年,朝鮮人民也許已經喝上肉湯了呢?
金正日之死,給中國專制主義者們傳達了一個信息:獨裁政治在世界範圍內的結束,可以說進入了「倒計時」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任何一個專制政治的掌權者把政權和自己的性命綁在一起,都不是明智之舉。人民要自由,國家要民主,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大趨勢!
2011/12/22(《民主論壇》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