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茉莉花:革命的連接鏈

作者:武振榮  於 2011-5-13 10: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茉莉花:革命的連接鏈

武振榮

 

從本年2  20 日開始颳起的中國茉莉花革命之風,已經過去了12周。就目前的狀況看,它雖然沒有「成」了「氣候」,看不出一定要勝利的前景,可是呢?我個人對它的前景之展望卻不悲觀。我以為,中國的茉莉花革命之成功可能牽扯到世界政治版圖的根本改變,所以,期待這樣的革命像在突尼西亞和埃及那樣於極短時間內就立見成效,未免失之天真。因此,在那些從內心討厭茉莉花革命,以為茉莉花革命「已經徹底歇菜」之人在發出嘲笑的聲音之時,我卻要指出它的意義。

 

如果我同意陳禮銘先生的看法,認為茉莉花革命「漸入佳境」(見《獨立評論》陳禮銘   漸入佳境的中國茉莉花革命 2011-4-22),那麼,我對「佳境」的分析和認識卻有著自己的見解。我以為茉莉花革命在突尼西亞、埃及革命之後,吹進中國,是一陣地地道道的「風」,而不是外國的事物再一次被人為的「移植」到中國來。因此,茉莉花革命「漸入」之「佳境」里的事物有可能是指它把中國社會的某些關聯不大的事物或缺乏明顯聯繫的東西給關聯起來了,用網路的話說,它起了「連接鏈」的作用。就此,人們可能要問:「它把什麼東西連接起來了呢?」我的回答是:「它把22年前的六·四和100年前的辛亥革命——這兩樣東西給連接起來了,使之成為一體。」

 

實事的確如此,在2011年,「茉莉花」一詞已經成功地把中國革命「一以貫之」:辛亥革命、六·四運動,甚至包括文化大革命運動都在「茉莉花」一詞的連接里形成了一種有價值的系統組合,以至於它正在無形地鍛造著一種「強力運動」或「強力革命」。

 

22年前發生的六·四運動雖然到今天為止也算是世界上一次規模盛大的政治運動,但是,我們中國人對之的研究和認識卻很膚淺,人們就此寫出的書籍和文章雖然有如汗牛充棟,可是,言之有物的卻寥寥無幾。於是,這和六·四后中國社會一蹶不振的情況恰恰互為表裡。

 

眾所周知,六·四是由兩段性質不同的政治行為組成的:一是大學生群體以死的絕食;二是北京市民拚死的抵抗和反抗。是這樣兩樣不同的群體政治行為造成了「六·四精神」。可是,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民運人士對六·四的研究和分析是不成系統的。在通常情況下,沒有人否定上述兩樣東西的價值,但是,在更多的場合里,此兩種行為的意義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六·四運動中的大學生群體是 「革命精神」的「卸載者」,他們不相信「人民群眾的革命」能夠改變中國,相反,他們認為那種革命的結果是「專制」和「獨裁」,所以,參與大學生運動的那一代人,非但沒有把運動自覺地建立在「革命」的基礎上,反而是在「不要革命」的明確動機的支配下來組織運動的。平心而論,這既是運動其所以能夠成功發動的一個要件,同時也是導致運動失敗首要因素。

 

具體地說,在鄧小平統治時期,「革命」已經失去了毛澤東時代的「合法性」,實事上已經變成為「非法事物」(和「文化大革命」捆綁在一起)。所以,學生運動其所以能夠如此廣泛地動員學生參與,其中一個原因也在於它是「非革命」的。也就說,大學生的主流意識是把運動當成如美國社會裡的正常的民主運動來搞(這和廣場出現美國國旗的情形有著奧妙的聯繫),沒有賦予它一個「革命」的目的。運動的參與者沒有「顛覆政府」,「奪取政權」的任何意念,僅僅是一次在秩序範圍內大學生的一次集體訴求啊!

 

於此一致的是,在一個「非革命的時代」,中國人民對於眼前發生的學生運動也沒有報以「革命」的期望,只是在長達近50多天的觀望中,當人民看到中國當權派竟然以正規作戰部隊來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們時,出於一時的義憤,他們才打抱不平的出手相助。於是,一直被壓抑、被卸載了的中國人民革命精神才在無人組織的情況下突然爆發。也就是說,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不革命」的人被迫著走上了「革命」的路,出現了北京市民和坦克、裝甲車肉搏的偉大場面。同古今中外的許多事情一樣,偉大時間裡的偉大事件往往都是來去匆匆,待不及人們反省時,它們已經變化成為失去了血肉的歷史陳跡了。六·四也是這樣。

 

我提醒大家注意,如果不是今天的茉莉花革命之風興起,如果誰在2010年說六·四是一場革命運動,我想會招來無數棒喝的,可是,就經這一陣茉莉花革命風的一吹,今天有誰不認為它是一場革命呢?我不想翻老賬,如果要翻的話,在六·四研究領域的那些「權威人士」的看法中,六·四時期的大學生行為不都是犯了「過分」的錯誤了嗎?「見壞就上」,固然不錯,可是「見好沒有收」就大錯而特錯了。

 

1989年的六·四運動本來就是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歷史「鏈條」上的一壞,可是呢?在六·四運動的當日,它卻發生了「人為」的「掉鏈」行為,似乎要在中國另起爐灶,開闢一個單獨的「新紀元」。實事上,這樣的企圖沒有實現的任何可能,可是呢?堅持如此行為的人卻是一幫子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所以,在許多人的眼裡,他們無論如何都是領導潮流的人。於是,下述情況就變得易於理解:在中國舍過「革命」一途,尋找中國未來之出路是完全有指望的。

 

如果說「理論」——這東西往往是知識分子的一種本錢的話,那麼,在有關中國社會要不要革命的問題上,不是「知識分子」的人的發言權就不多了。可喜的是,2月份,一場在中東最先颳起的茉莉花革命之風在吹進中國后,輕而易舉地改變了上述狀況。中國需要一場革命——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了。長期以來,理論上糾纏不清的問題,被茉莉花的一陣風給吹明白了。

 

結論是:在一個存在著革命因素的國家裡,革命是遲遲早早都要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當茉莉花在變成了中國民主的臉譜時,辛亥革命100年和六·四運動22周年就被它「連接」在一起了,於是,在我們中國人面前出現了一種不需要理論即可以直觀的事物。換句話說,以往在我們中國,合法的政治運動和革命之間的矛盾在「連接鏈」的作用下竟然一下子給消除了。人的精神頓時被「解放」了!

 

就此而言,我說茉莉花革命現在其所以被人們的肉眼觀察不到,原因是在它人們的「深處」潛移默化的工作著,它要改變的是人「深處」的東西。因此,它是一種無形的革命和看不見的革命。如果說這個現象和歷史上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與大起大落的六·四運動有著一種「深層次」的聯繫的話,那麼,它就不是「沒有」,而是正在「醞釀」著。

2011512 《民主論壇》上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snortbsd 2011-5-13 13:44
love 茉莉花, but f*k that 茉莉花革命....

btw, please free to delete my comments... call what? freedom of blah, blah, blah...
回復 John121 2011-5-13 15:45
「好一朵茉莉花」,宋祖英在紐約和維也納都嘗過,現在還能唱么?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6: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