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讀嚴歌苓的『寄居者』 刊於2010926 世界日報

作者:文取心  於 2010-9-27 08: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13評論

方寸之間

——讀嚴歌苓的『寄居者』

 

 

 

上海的故事天註定是要被女人來寫的,七十年前有張愛玲,三十年前有王安憶,后客堂上亭子間里的悲喜,灶頭間里八仙桌上的豐儉,梳妝盒裡的人生上上落落,繡花旗袍與雙排扣列寧裝的風情,橫愛司頭到齊耳短髮的流行,一樁一樁被這兩個女人邊角料般地剪裁,勾心戳肺的鋪排陳列,繡花針腳一樣的描述,直看得來女人落淚男人嘆息——原來螺絲殼裡的道場是如此這般地做出來的。

上海,男人一般很少寫得好的。由他們的視角看來,上海過於纖巧瑣碎,過於犬儒油滑,過於形而下,過於黃梅天。凡中國男人都是志在廟堂的,哪能鑽進婆婆媽媽的瓶瓶罐罐之間去?所以魯迅忙於橫眉,徐志摩忙於風花雪月,巴金茅盾都是一鎚子買賣,混出頭來就從此歇擱了。再後來愈加不對了,上海墮落到只出拍馬屁的文人,張春橋姚文元都是三四十年代的小赤佬混上去的,到了這個地步,人家如果說上海男人是『六朝無文』,想想也不為過。

一個張愛琳桃紅,一個王安憶柳綠,既然『薔薇薔薇處處開』也唱過了,『雄赳赳,氣昂昂』也吼過了,本來我們以為上海的故事也到此為止了,就像咦咦呀呀的滬劇,雖然精緻,雖然獨特,但是天生局限,難有發展。酒釀圓子當茶果子吃吃是沒問題的,以上海做背景寫大場面?算了,還是養養精神吧。

我一直是如此作想的,直到一記驚堂木拍響。

這記驚堂木是嚴歌苓的新作『寄居者』。

 

嚴歌苓是個在地域上極其難以定位的作家,她生於上海,長於四川,又常年居住北京,出國之後在芝加哥和舊金山求學工作生活,近年來又隨了先生出使歐洲亞洲非洲。她諳熟各地方言人情,再從她書中人物口裡活脫脫地說出來,南腔北調各有所妙,東北侉子京油子河南騾子廣東佬倌四川瓜娃子都渾然一體,活色生香。但我不記得她曾經寫過上海故事。

嗨,嚴歌苓永遠會使人驚奇不已。

故事是在四十年代日據時期的上海展開,那是滬上歷史上最為斑斕的一頁,佔領軍,政客,投機者,冒險家,志士,地下黨,難民各色人等都在這個大舞台上你方唱罷我上場,有奢靡有凄婉有醉生夢死有柔腸百轉。但有一樣逃不過,驚棘年代中危機感像張大網般地罩在每個人的頭上,網眼裡一個個腦袋探出來,四處張望著尋出路,人性就在此時此刻畢露無遺,聰敏的愚笨的計算的木然的熱血沸騰的冷酷無情的,淋漓流淌,就如一隻痛苦的檸檬被榨汁器擠出汁液來似的。

那時上海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猶太難民,被希特勒從歐洲趕出來,像喪家犬似的走投無路,也只有上海,在自顧不暇之際,還肯收留他們。猶太人是個漂流的民族,一千八百年前從耶路撒冷被逐出,始終在各個民族耐心的縫隙中討生活。我們在『寄居者』中讀到;在難民營大通鋪上,在施粥所的長隊里,在麵粉口袋改成的衣服下,在一間間小得如麻雀五臟似的店鋪里,再到危難之夜上演的戲劇中,生命以不可思議的頑強,掙扎著活下去。同樣地,隨著歷史的前行,我們也見到被摧殘的生命在牛棚里,在五七幹校,在學習班,在勞改隊里掙扎求生。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施虐者與受難者,昨天是他們,今天就輪到我們,後天又不知是誰。

在這一切紛雜之上是寥若晨星的悲憫,在嚴歌苓的作品中永遠不缺少這種人性的光輝,你不能救出整個受難的群體,那麼,能救一個是一個。

拯救,像革命一樣,從來不是那麼容易,這個詞包含了冒險犯難,包含了流血犧牲,也包含了感情錯位。女主人公『妹妹』心心念念地要拯救她的情人彼得跳出苦海,實施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掉包計,一切顯得那麼荒謬,但一切又顯得那麼別無它法。魔法師嚴歌苓善於把特殊的情況寫得絲絲入扣,一步一個腳印,讀者不由自主地隨了她的節奏在鋒利的刀刃上跳倫巴走狐步,風吹草動宛如身受,鮮血淋漓卻隔世恍然。

有個細節,小得不能再小的細節,震撼力卻無可比擬;書中女主人公在小時候看人殺魚,魚販掏出魚的心臟,擱在死魚身邊,那顆心臟卻頑強地一直跳動著。

『搏動出魚在水中的活潑自在,它不知道自己沒有必要再跳了,它失去了魚美麗身軀為它遮體保護,在一雙雙眼睛的瞪視下,赤裸裸地跳動,是可悲的。可它跳得非常奮力,就在它死去的軀體邊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地跳,沒有任何停歇的跡象······』

『世上總有一些生命像這顆小小的心臟這樣不甘心,它要給你看看,你剝掉它所有的掩體和保護它還要跳動,它面對粉碎性的傷害,傻乎乎地跳,傻乎乎地給你看它的生命力。它是最脆弱,又最是頑強,這樣不設防,坦蕩蕩的渺小生命。』

不能說得更清楚了,所謂的生命意義,赤裸裸地顯示在血色之間。

作者筆力千鈞,我佛慈心悲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都是『寄居者』,如草芥般地寄居在遑遑天地之間,歷史洪流今天把我們帶到東,明天又把我們卷到西。在米爛陳倉到饑寒交迫,在災難降臨與鴻運當頭,之間的距離並不很遠,在這一呼一吸之際,最容易丟失的就是『悲憫』。生與死,救與贖,往往就在一念之差。也許我們並不自知,但這個世界上沒什麼是可以不被知的,老天在看,作家在記錄,敘述,演釋,一切無所遁形,包括我們這個時代。

哦,上海,絲綢般的上海,織錦緞般的上海,五色斑斕的上海,你可以奢靡,你可以虛榮,你可以玩世,你甚至可以懦弱,都沒關係。但你的方寸之地必要有那一腔熱血,像那條殺在砧板上的魚那樣。你的方寸之地必要有那麼一點悲憫,像嚴歌苓筆尖下流露出來那樣,否則真是行屍走肉了。

 

上海,看不透的上海,永遠有她的故事,老天每隔一段時間會挑個女人出來,娓娓地講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3 個評論)

回復 8288 2010-9-27 08:40
回復 8288 2010-9-27 08:43

嚴歌苓,旅美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綠血》、《一個女兵的悄悄話》。90年代后曾以《少女小漁》、《女房東》、《人寰》等中、長篇小說獲一系列文學大獎
嚴歌苓生於上海,在安徽馬鞍山長大。父親和爺爺是作家,母親是演員。在知識分子家庭的熏陶下,從小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前半生戎馬中國,後半生寄居海外,跟隨外交官丈夫遊歷各個國家。   12歲,嚴歌苓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舞蹈演員,在祖國大江南北奔波巡演。20歲時,嚴歌苓在對越  嚴歌苓
自衛反擊戰中擔任戰地記者。那些傷員對生命的渴望,深深震撼了她。從此,她成了各種反戰活動的積極分子。從前線醫院回來后,嚴歌苓含淚寫下一些詩歌、短篇小說,並開始在軍區報紙上發表文章。1978年發表處女作童話詩《量角器與撲克牌的對話》。1980年發表了電影文學劇本《心弦》,次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成影片,《心弦》以生動流暢的語言,感情描寫細膩準確,耐人尋味,獲得各界好評。僅僅只有二十餘歲的嚴歌苓開始在文壇崛起。自1983年起,嚴歌苓從成都軍區文工團調到鐵道兵政治部創作組任創作員。   繼《心弦》之後,嚴歌苓相繼創作了《殘缺的月亮》、《七個戰士和一個零》、《大沙漠如雪》、《父與女》、《無冕女王》等大量的電影文學劇本,這些劇本雖然由於種種原因許多未能攝成影片,但從中不難看出嚴歌苓超人的藝術才華。生長在和平環境中的嚴歌苓,常常把目光投入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在描寫氣勢弘大的戰爭場面的同時,又能加入自己獨特的視角,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   除電影文學創作外,嚴歌苓還創作了大量小說。自1981年至1986年,她陸續發表了短篇小說《蔥》、《臘姐》、《血緣》、《歌神和她的十二個月》、《芝麻官與芝麻事》,中篇小說《你跟我來,我給你水》,長篇小說《綠血》、《一個女兵的悄悄話》、《雌性的草地》等,多次在國內獲獎,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隨後,嚴歌苓進入魯迅文學院作家研究生班,與莫言、余華、遲子健同學。1988年由嚴歌苓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避難》再次被搬上銀幕,嚴歌苓又一次把獨特的藝術視角投入戰爭,通過幾個女性的遭遇來表現戰爭的殘酷,博得影壇內外的一致好評。同年應美國新聞總署之邀訪美,進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文學寫作系就讀,獲藝術碩士學位,並獲寫作最高MFA學位,成為哥倫比亞藝術學院百年建校首位華人校友。由她編劇的電視劇《新大陸》是反映留學生生活的成功之作。   為了把戲劇衝突較強的故事寫得貼切,她選擇多接觸與故事中人物類似的人,走訪各地採訪,搜集資料。此後的十多年,她寫出了《一個女人的史詩》、《穗子物語》、《天浴》、《扶桑》、《人寰》、《少女小漁》、《女房東》、《無非男女》、《第九個寡婦》、《白蛇》、《小姨多鶴》、散文集《波希米亞樓》等幾乎每部都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的作品,並多次在國內外高校和文學研討會上演講。其中《波希米亞樓》收錄了多篇演講稿,文學評論,電影評論等。   2009年,嚴歌苓再次創新筆觸,出版了關於二戰期間的上海與猶太族人的故事《寄居者》,並擔任電影《梅蘭芳》編劇,中文版諷刺小說《赴宴者》引進出版。   長篇小說《補玉山居》、《老師好美》等也即將出版。
回復 lin0219 2010-9-27 09:17
說得真好,我都感覺有點飄飄然。不過如果你也是上海人的話?我們就要說上海的男人也會寫些精彩的文章。
回復 fanlaifuqu 2010-9-27 09:26
lin0219: 說得真好,我都感覺有點飄飄然。不過如果你也是上海人的話?我們就要說上海的男人也會寫些精彩的文章。
他怎麼能不是上海男人呢!
回復 浪花朵朵 2010-9-27 10:13
我很喜歡嚴歌苓的書,不知哪裡能買得到這本書?
回復 xinsheng 2010-9-27 10:37
最近剛看她的《小姨多鶴》,感覺她的描寫很細膩。
回復 yulinw 2010-9-27 14:47
文兄就寫得好啊~~
回復 8288 2010-9-27 15:18
浪花朵朵: 我很喜歡嚴歌苓的書,不知哪裡能買得到這本書?
http://www.guyizhou.cn/article/6916.htm
回復 九畹 2010-9-28 07:45
8288:
嚴歌苓,旅美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綠血》、《一個女兵的悄悄話》
謝謝介紹
回復 浪花朵朵 2010-9-29 10:50
謝謝。
回復 九畹 2010-9-29 12:03
上周末應邀參加我先生的一位猶太朋友家的節日party,這位朋友的母親90年前出生在上海。當得知我是中國人,這位90多歲的猶太老人拉著我的手不鬆手,不停地回憶著,不停地對我說上海人對他們怎樣好,沒有歧視,她特別喜歡上海,聽的我好感動。
回復 方方頭 2010-10-2 01:43
我們都是寄居者
回復 深秋的雲 2010-10-5 09:08
she is one of my favorites. i read one of her english books last year but i didn't enjoy it as much as i did with her books in chinese. she wrote very well, but not the same. mother tongue is always mother tongue.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4: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