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楊絳先生與'堂吉訶德』之小考

作者:ryu  於 2016-6-11 12: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洗筆餘墨|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7評論

關鍵詞:楊絳, 堂吉訶德, 西班牙, 語言

楊絳先生走後,社會上頗高「...眾人的敬仰並非毫無依據,從楊絳先生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當代人稀缺的閃光點...」的評價。我也贊同這些評論,認同先生身上的閃光點將永遠。

上月25日楊絳先生殤慟當日的午後,《鳳凰文化》 以「鳳凰文化綜合」的署名文章--「105歲楊絳今晨逝世 '我們仨'終成絕響」中有一段文字云:即便動蕩年月,楊絳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的楊絳,近60歲時,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並翻譯了《堂・吉訶德》,至今都被公認為佳作,已累計發行近百萬冊,是該書譯本當中發行數最多的。

我特意留意的是「近60歲時,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並翻譯...被公認為佳作」這些文字。謹作此小考。

 

《百度百科-楊絳_》介紹,楊絳,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並專列#帶你解讀世紀文豪楊絳先生詞條。評論先生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百度百科_V百科_世紀文豪-楊絳先生-詞條里,還有先生一生作品無數,文學成就驚人的註釋。

由此,在#大家在說#欄里,有@武於傑留言云:#世紀文豪楊絳先生#,用詞欠妥,文豪一詞,並非隨便一人可用,楊絳在中國文學史雖然有一席之地,但是絕不至於能用文豪形容,「文豪是對在文學上有傑出成就,在國際和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在文學史上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作家的贊稱」。

竊以為,這個無疑是小人物的觀察點未必不敵當今在國內權貴的搜索機器「百度」。

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能溢美成為文豪的有誰呢,唯有屈原、李白、或許魯迅等巨匠吧。可是,楊絳先生在下面的文字里被譽為文豪,還是世紀的。

 

楊絳先生走前曾再三表示,不希望她的去世成為新聞,顯然,先生更不同意把她如此刷屏、消費。應該可以認為此是宣傳機器的作業。

先生被冠名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其實,先生的類別譯作共5種。其中法國文學著作《吉爾·布拉斯》,譯稿還是經錢鍾書校訂的。另外3種是《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最載譽的作品《堂吉訶德》中譯本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而《堂吉訶德》書中寫有人物七百多,是歐洲最早的長篇現實主義小說之一,是國際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西班牙文學巨著。《堂吉訶德》描繪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社會廣闊的生活畫面,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傾向,表現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作品出版后,上至宮廷,下至市井,到處傳誦。如今已用100多種文字譯成數百種譯本。

令世界吃驚的是,《堂吉訶德》中譯本的出版版本何其多矣。縱橫南北、從東到西,連天池邊的新疆科技出版社都出過。再者是版本多,精典版、青少版到暢銷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版)應有盡有。我做了資料收集,各種版本的中譯本《堂吉訶德》絕對在23種版本以上。

 

最早將「堂吉訶德」介紹到中國來的是魯迅和周作人兄弟。他們於20世紀初在日本接觸到了這部作品。周作人在《歐洲文學史》(1918)的教材里幾乎一步走完3個世紀的解讀,說塞萬提斯「以此書為刺,揭示人以舊思想之難行於新時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時之諷刺,至今或失色澤,而人生永久之問題,並寄於此,故其書亦永久如新,不以時地變其價值...唐吉訶德后,然古之英雄,現時而失敗者,其精神固皆唐吉訶德也,此可深長思者也」。

《堂吉訶德》中譯本的出版從1922年林紓、陳家麟合譯的《魔俠傳》(兩卷本)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付梓起,至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2011年版止,89年間,共出版的中文版本不計其數。1949年前3種版本,1949-62年中4種版本,1978年,《堂吉訶德》(上下冊),楊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這是首冊從西班牙原文譯出的版本,其後,1981-82年4種版本,1990-96年6種版本,2000-01年的3種版本集中在華夏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
而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有過1959年的傅東華版、1978年的楊絳版、1990年的徐少軍縮寫版等3個版本。

 

從下面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的楊絳版版權頁截圖中,我看到了2003年時該書的2版2次印刷,即經若干修訂后的被行內稱第二(種)版本的第二次開機印刷的印刷數為1萬2千本。記憶中,1978年至2003年恐怕是中國圖書業最輝煌的25年了。這25年也不過贏得了1萬2千名買書家,那麼,70多萬本發行量的根據又在何處呢。

 

 

同時,在小考先生在「近60歲時,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並翻譯...被公認為佳作」的之前,我想起今年4月是《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謝世400周年的紀念年,西班牙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台TVE那時(4月11日)曾作了長篇紀念專輯。

早在17世紀文學剛剛啟蒙復興的時代,塞萬提斯就寫就塑造了700個不同職業、不同性格人物形象的從不同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的《堂吉訶德》,它給予近現代小說的發展影響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可以說他是現代小說的第一人,因為他的《堂吉訶德》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最終從夢幻中蘇醒后回家鄉死去。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海涅曾說:「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里分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雨果評過:「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
歌德論曰:「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

 

再回到楊絳先生《堂吉訶德》的翻譯成就上來。新聞出版界有不少資料可以佐證。

不能忽視的是一位專攻語言的、現在在財經行業的@圓臉大懶貓 的回憶資料。

其記錄的文字里寫道,楊絳先生的身份很多,(我)本人是西班牙語專業的,就從自己的角度,說一個楊絳先生在翻譯界中的小故事吧。
1957年,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因讀過楊絳先生翻譯的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對其譯筆大為讚賞,遂決定請楊絳重譯《堂吉訶德》,並告訴她從哪種文字轉譯都可以。
專門研究西洋小說的楊絳,深愛這部小說,也深知這部小說的重要性,她找了五種英法文譯本細細對比,覺得五種譯本各有所長和欠缺,均不足以代表原作。要想忠實原作,必須從原文翻譯。先生已有兩門外語的基礎,為譯好《堂吉訶德》,她以48歲「高齡「(學語言48歲學起已經是非常難了)毅然決定再學西班牙語。
然後,楊絳從三年自然災害的第一年,也就是59年,抽空從零基礎自學西班牙語,每日自學,從不間斷,到1962年,已經能夠讀懂比較艱深的文章了,後來她終於成功了翻譯出了《堂吉訶德》這部著作。

...譯本是我國《堂吉訶德》開天闢地的第一譯本,這本書在全世界總印數已經70多萬冊了,而且因為這本書,西班牙國王王後接見了她,各種國內外榮譽早已經數不勝數了,這部書和她本人可以講都已經被封神了。

...在中國,學過西班牙語的都應該知道,西語學界的權威是北外的董燕生教授,學西語的人提到他,都得尊稱一聲「董爺爺」。董爺爺是37年出生的人,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嗣,一心撲在西語學研究和教育上,桃李滿天下,全國高等院校西班牙語專業普遍採用的教材《西班牙語》和《現代西班牙語》就是董燕生編寫的,大多數外語學院的西語系創始人都是他的學生,可以講,新中國的西語教學,基本上是他一個人播撒出去的。

董燕生教授後來也翻譯過《堂吉訶德》這部著作,他知道中國的第一部《堂吉訶德》是楊絳先生翻譯的--畢竟這部書早已如雷貫(原文字如此)耳了,而且他和其他人一樣,也十分崇敬楊絳先生的學識與貢獻。於是,為了表達對楊絳先生的尊敬,他把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拿到課堂上,給(專業攻讀)翻譯方向的研究生講課,專門給大家講楊絳在翻譯過程中犯的各種錯誤,並提醒研究生們,不要犯和楊絳一樣的翻譯錯誤。 是的,他把楊絳先生翻譯的《堂吉訶德》當成了反面教材...也許你們不清楚,會認為董燕生不會做人,有狂狷之氣,然而,董燕生對於西班牙語的精深水平,可以說是西語界的林語堂了,他說楊絳的翻譯不好,可不是隨便說說,他真的是一字一句明明白白的指出了楊絳實實在在的錯誤。

楊絳她是這樣說的:「董燕生先生對我的批評,完全正確,說不上『歪風』。世間許多爭端,往往出於誤會。董先生在西語水平方面完全可以做我的老師,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輩』。他『不畏前輩權威』,勇於指出錯誤,恰恰是譯界的正風,不是歪風。」

 
 
事實上,楊絳先生是在1965年1月譯畢《堂吉訶德》的,但是,屆出版時,卻已是1978年3月。《鳳凰文化》 以「鳳凰文化綜合」的署名文章顯然是有誤的,是筆誤,是陳義過高,還是特意的奉迎就是疑問了。
另外,中國的出版界的特色內幕,確實是業外人士濕身的難題。北京朝內大街166號上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昨天是、今天還是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的第一社,是最具高不可攀門坎的出版界的閻王殿。
同論,就學語言而論,即使再有天賦,以48歲高齡再毅然學西班牙語,僅3年的功夫讀通百萬字的、浩罕700個不同職業、不同性格人物形象的、從不同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的《堂吉訶德》,再假以歲月三載譯出75萬中文字來,只能說非楊絳先生莫能了。
人民文學出版社,竟然出版僅3年的功夫從零學語言而後譯就的長篇巨作,以常理而論,不是因為譯方是楊絳先生,不是因為一段涉及屆時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的佳話,我們還敢設想嗎。
 
楊絳先生已經走了。她生前曾再三表示,不希望去世成為新聞。『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這是先生的名句之一,但祈求先生諒解本人月旦人物的小考之文。
標籤 楊絳,堂吉訶德,西班牙,語言
 

 

 

 

 

 

1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9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7 個評論)

回復 ryu 2016-6-11 13:28
她(楊絳)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她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搜狐網語。
願宣傳機器的造勢利用今後不再。
回復 舌尖上的世界 2016-6-11 13:45
這件事,風度應該是在楊一邊。換個人可能就會去挑'挑錯的'錯。翻譯這件事實在不是一一得二,況且楊有英法譯本參考,不致有太硬的傷。楊直接全盤接受批評,氣度超然。
回復 ryu 2016-6-11 14:18
舌尖上的世界: 這件事,風度應該是在楊一邊。換個人可能就會去挑'挑錯的'錯。翻譯這件事實在不是一一得二,況且楊有英法譯本參考,不致有太硬的傷。楊直接全盤接受批評,氣度超
那是無疑的,先生的氣節完全沒有狂狷之氣,
惟恨中國的出版界的特色內幕,和狂捧《百度百科-楊絳_》專列#帶你解讀世紀文豪楊絳先生、和「近60歲時,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並翻譯...被公認為佳作」這些文字了。
回復 fanlaifuqu 2016-6-11 17:09
先生(您)也像共產黨員一樣(毛要求的)非常認真!
回復 ryu 2016-6-11 19:42
fanlaifuqu: 先生(您)也像共產黨員一樣(毛要求的)非常認真!
    
回復 十路 2016-6-11 20:34
寫得好。 文學翻譯本身就容易失真失味,自學外語沒有經過一定的專業客觀檢驗標準就翻譯出書算是夠 ambitious 了。這種事情只能算是個人喜好,不值得渲染,不夠專業。
回復 法道濟 2016-6-11 21:57
以前看這部書,沒注意是誰譯的
回復 ryu 2016-6-12 04:49
法道濟: 以前看這部書,沒注意是誰譯的
一般讀者普通並不關心書是誰譯的,但是,出版社恰恰相反,中國的出版是沒有什麼正規競爭的事業。
回復 ryu 2016-6-12 04:54
十路: 寫得好。 文學翻譯本身就容易失真失味,自學外語沒有經過一定的專業客觀檢驗標準就翻譯出書算是夠 ambitious 了。這種事情只能算是個人喜好,不值得渲染,不夠專
當出版自由競爭成為奢華時,創作就容易失其真味了,企圖一統14億人腦子的想法,就不值得議論了。
回復 qxw66 2016-6-12 05:57
同意,壞人才稱豪
回復 ryu 2016-6-12 06:17
qxw66: 同意,壞人才稱豪
宣傳機器的需要,任何創作就都容易失其真味了。
回復 法道濟 2016-6-12 06:52
ryu: 一般讀者普通並不關心書是誰譯的,但是,出版社恰恰相反,中國的出版是沒有什麼正規競爭的事業。
是呀,40年了
回復 xu3331 2016-6-12 07:34
「、、、  即便動蕩年月,楊絳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 」
---- 這正好說明錢、楊的人品,起碼是明哲保身。當然不可能要人人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但在那種」動蕩歲月「保持中立、淡然甚至悠然的,是不值得提倡的。儘管他們也看穿世事而淡泊(如有人要為錢鍾書寫傳記,錢表示並無此意)。至少客觀上,獨裁者也知道人們內心並不服,但你不啃聲就好,否則林昭、張志新、遇路克多起來,就難以獨裁下去。江澤民話白了:悶聲大發財!不吭聲就幫了獨裁的忙,楊最後去了八寶山,何等哀榮?(對比原人民日報總編胡績偉,家人拒絕骨灰進八寶山)。

」、、、她以48歲「高齡「(學語言48歲學起已經是非常難了)毅然決定再學西班牙語。「
-------  只說明楊好學不倦。但既然有西語權威教翻譯課時,已經以楊譯為反面教材,就無須多說了吧?

」、、、  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因讀過楊絳先生翻譯的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對其譯筆大為讚賞,遂決定請楊絳重譯《堂吉訶德》,並告訴她從哪種文字轉譯都可以。「
------  漢譯讀者大抵未讀過原文,甚至根本不懂原文。若譯者中文能駕馭自如,即使不忠實原文,也可以頭頭是道,自圓其說。換言之,不能光憑譯文判斷翻譯質量。這個,當年林部長難道不懂?

鄙人推崇傅雷先生的翻譯原則:須如伯樂相馬,得其精而忘其粗,在乎內而忘乎外。先生認為良好的漢譯應該是:倘若原作者懂中文,那麼筆下的中文就這樣。至今,傅譯巴爾扎克作品甚無人可企及。而翻譯這個行當每每被理解為:只要通兩種文字,就人人都會的。
回復 ryu 2016-6-12 09:28
xu3331: 「、、、  即便動蕩年月,楊絳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 」
---- 這正好說明錢、楊的人品,起碼是明哲保身。當然不可能要人人都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謝謝老兄評析。
諸點都非常實際,且與現實相符,受益不淺。
回復 ryu 2016-6-12 09:28
法道濟: 是呀,40年了
成歷史了,定型了。
回復 綠野仙蹤 2016-6-12 18:05
這是怎麼說的,楊絳原來是林琴南呀,林甚至不會外語。
不過對批評楊還是挺明白挺有風度的。
當年傅雷被圍攻,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公開批評別人翻譯的錯誤。
回復 徐福男兒 2016-6-12 21:45
不知楊絳譯的《堂吉可德》有沒有再版?如果有機會再版,董燕生教授指出的那些錯誤應該有機會改正。
回復 ryu 2016-6-13 16:59
徐福男兒: 不知楊絳譯的《堂吉可德》有沒有再版?如果有機會再版,董燕生教授指出的那些錯誤應該有機會改正。
從資料看,董燕生教授1992年被灕江出版社的編輯邀請他重新從原版翻譯《堂吉訶德》,說是北大的趙振江和段若川兩位教授建議他來找董燕生重譯。當時,楊絳先生的《堂吉訶德》面世已經14年。
董燕生教授回憶說,「事情太突然,我頓時就愣住了,已經有高手的譯本放在那兒了,我對楊絳先生也一直是高山仰止。所以我請求出版社給我一個月的時間,容我考慮考慮。 在那一個月里,我對照原文仔細研究了楊絳的譯本,最後吃了定心丸,有了膽量,因為我確信自己至少不會犯那些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常識和理解錯誤。比如她把「法老」譯成「法拉歐內」,把「亞述」譯成「阿西利亞」,中國有一定知識文化水平的人都知道法老和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亞述,這些譯名早就進入了漢語辭書和中國的中小學課本,可她的譯名讓所有人都看不懂,我想並不是她不懂,而是她太自信了,該查字典的地方沒有去查字典。 我的譯本是1995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我拿到樣書以後,特別跟楊絳的譯本對照了一下總字數,發現我的是839000字,而她的版本只有720000字,比我的字數少了將近20萬字,可見她翻譯時刪掉了其中的部分章節。 不久前,我在某報看到一篇文章舉出「胸上長毛」的例子,連篇累牘地替她辯護。各種語言都有一些固定的說法,不能說單把每個組成部分翻譯出來就算完成了任務,在這裡名詞起的是形容詞的作用,它的意思是形容女人有一種男子的氣概,可楊絳的譯法讓很多人誤以為這個女人真的毛... 」

從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的楊絳版版權頁截圖中,我看到了2003年時該書的2版2次印刷,即第二版本的第二次開機印刷的印數為1萬2千本,字數760千字。可見與初版時的720千字有所増加了。
楊絳先生的自信心應該說是很強的吧。
回復 ryu 2016-6-13 17:04
綠野仙蹤: 這是怎麼說的,楊絳原來是林琴南呀,林甚至不會外語。
不過對批評楊還是挺明白挺有風度的。
當年傅雷被圍攻,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公開批評別人翻譯的錯誤。
自古文人相輕,而且文人都自信。
若仔細閱讀楊絳先生對董燕生批評的話:「董燕生先生對我的批評,完全正確,說不上『歪風』。世間許多爭端,往往出於誤會。董先生在西語水平方面完全可以做我的老師,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輩』。他『不畏前輩權威』,勇於指出錯誤,恰恰是譯界的正風,不是歪風。」
是可以玩味的。
回復 ryu 2016-6-13 17:08
徐福男兒: 不知楊絳譯的《堂吉可德》有沒有再版?如果有機會再版,董燕生教授指出的那些錯誤應該有機會改正。
補記,董燕生的《堂吉訶德》譯本譯自Editorial Alfredo Ortells.S.L.1984年版本,前後共翻譯了兩年,自1995年譯成后,先後獲得了國內外各種榮譽。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17: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