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走後,社會上頗高「...眾人的敬仰並非毫無依據,從楊絳先生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當代人稀缺的閃光點...」的評價。我也贊同這些評論,認同先生身上的閃光點將永遠。
上月25日楊絳先生殤慟當日的午後,《鳳凰文化訊》 以「鳳凰文化綜合」的署名文章--「105歲楊絳今晨逝世 '我們仨'終成絕響」中有一段文字云:即便動蕩年月,楊絳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的楊絳,近60歲時,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並翻譯了《堂・吉訶德》,至今都被公認為佳作,已累計發行近百萬冊,是該書譯本當中發行數最多的。
我特意留意的是「近60歲時,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並翻譯...被公認為佳作」這些文字。謹作此小考。

《百度百科-楊絳_》介紹,楊絳,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並專列#帶你解讀世紀文豪楊絳先生詞條。評論先生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百度百科_V百科_世紀文豪-楊絳先生-詞條里,還有先生一生作品無數,文學成就驚人的註釋。
由此,在#大家在說#欄里,有@武於傑留言云:#世紀文豪楊絳先生#,用詞欠妥,文豪一詞,並非隨便一人可用,楊絳在中國文學史雖然有一席之地,但是絕不至於能用文豪形容,「文豪是對在文學上有傑出成就,在國際和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在文學史上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作家的贊稱」。
竊以為,這個無疑是小人物的觀察點未必不敵當今在國內權貴的搜索機器「百度」。
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能溢美成為文豪的有誰呢,唯有屈原、李白、或許魯迅等巨匠吧。可是,楊絳先生在下面的文字里被譽為文豪,還是世紀的。

楊絳先生走前曾再三表示,不希望她的去世成為新聞,顯然,先生更不同意把她如此刷屏、消費。應該可以認為此是宣傳機器的作業。
先生被冠名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其實,先生的類別譯作共5種。其中法國文學著作《吉爾·布拉斯》,譯稿還是經錢鍾書校訂的。另外3種是《小癩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最載譽的作品《堂吉訶德》中譯本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而《堂吉訶德》書中寫有人物七百多,是歐洲最早的長篇現實主義小說之一,是國際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西班牙文學巨著。《堂吉訶德》描繪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社會廣闊的生活畫面,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傾向,表現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作品出版后,上至宮廷,下至市井,到處傳誦。如今已用100多種文字譯成數百種譯本。
令世界吃驚的是,《堂吉訶德》中譯本的出版版本何其多矣。縱橫南北、從東到西,連天池邊的新疆科技出版社都出過。再者是版本多,精典版、青少版到暢銷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版)應有盡有。我做了資料收集,各種版本的中譯本《堂吉訶德》絕對在23種版本以上。
最早將「堂吉訶德」介紹到中國來的是魯迅和周作人兄弟。他們於20世紀初在日本接觸到了這部作品。周作人在《歐洲文學史》(1918)的教材里幾乎一步走完3個世紀的解讀,說塞萬提斯「以此書為刺,揭示人以舊思想之難行於新時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時之諷刺,至今或失色澤,而人生永久之問題,並寄於此,故其書亦永久如新,不以時地變其價值...唐吉訶德后,然古之英雄,現時而失敗者,其精神固皆唐吉訶德也,此可深長思者也」。
《堂吉訶德》中譯本的出版從1922年林紓、陳家麟合譯的《魔俠傳》(兩卷本)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付梓起,至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2011年版止,89年間,共出版的中文版本不計其數。1949年前3種版本,1949-62年中4種版本,1978年,《堂吉訶德》(上下冊),楊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這是首冊從西班牙原文譯出的版本,其後,1981-82年4種版本,1990-96年6種版本,2000-01年的3種版本集中在華夏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
而人民文學出版社就有過1959年的傅東華版、1978年的楊絳版、1990年的徐少軍縮寫版等3個版本。

從下面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的楊絳版版權頁截圖中,我看到了2003年時該書的2版2次印刷,即經若干修訂后的被行內稱第二(種)版本的第二次開機印刷的印刷數為1萬2千本。記憶中,1978年至2003年恐怕是中國圖書業最輝煌的25年了。這25年也不過贏得了1萬2千名買書家,那麼,70多萬本發行量的根據又在何處呢。

同時,在小考先生在「近60歲時,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並翻譯...被公認為佳作」的之前,我想起今年4月是《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謝世400周年的紀念年,西班牙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台TVE那時(4月11日)曾作了長篇紀念專輯。
早在17世紀文學剛剛啟蒙復興的時代,塞萬提斯就寫就塑造了700個不同職業、不同性格人物形象的從不同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的《堂吉訶德》,它給予近現代小說的發展影響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可以說他是現代小說的第一人,因為他的《堂吉訶德》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最終從夢幻中蘇醒后回家鄉死去。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海涅曾說:「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里分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雨果評過:「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
歌德論曰:「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

再回到楊絳先生《堂吉訶德》的翻譯成就上來。新聞出版界有不少資料可以佐證。
不能忽視的是一位專攻語言的、現在在財經行業的@圓臉大懶貓 的回憶資料。
其記錄的文字里寫道,楊絳先生的身份很多,(我)本人是西班牙語專業的,就從自己的角度,說一個楊絳先生在翻譯界中的小故事吧。
1957年,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因讀過楊絳先生翻譯的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對其譯筆大為讚賞,遂決定請楊絳重譯《堂吉訶德》,並告訴她從哪種文字轉譯都可以。
專門研究西洋小說的楊絳,深愛這部小說,也深知這部小說的重要性,她找了五種英法文譯本細細對比,覺得五種譯本各有所長和欠缺,均不足以代表原作。要想忠實原作,必須從原文翻譯。先生已有兩門外語的基礎,為譯好《堂吉訶德》,她以48歲「高齡「(學語言48歲學起已經是非常難了)毅然決定再學西班牙語。
然後,楊絳從三年自然災害的第一年,也就是59年,抽空從零基礎自學西班牙語,每日自學,從不間斷,到1962年,已經能夠讀懂比較艱深的文章了,後來她終於成功了翻譯出了《堂吉訶德》這部著作。
...譯本是我國《堂吉訶德》開天闢地的第一譯本,這本書在全世界總印數已經70多萬冊了,而且因為這本書,西班牙國王王後接見了她,各種國內外榮譽早已經數不勝數了,這部書和她本人可以講都已經被封神了。
...在中國,學過西班牙語的都應該知道,西語學界的權威是北外的董燕生教授,學西語的人提到他,都得尊稱一聲「董爺爺」。董爺爺是37年出生的人,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嗣,一心撲在西語學研究和教育上,桃李滿天下,全國高等院校西班牙語專業普遍採用的教材《西班牙語》和《現代西班牙語》就是董燕生編寫的,大多數外語學院的西語系創始人都是他的學生,可以講,新中國的西語教學,基本上是他一個人播撒出去的。
董燕生教授後來也翻譯過《堂吉訶德》這部著作,他知道中國的第一部《堂吉訶德》是楊絳先生翻譯的--畢竟這部書早已如雷貫(原文字如此)耳了,而且他和其他人一樣,也十分崇敬楊絳先生的學識與貢獻。於是,為了表達對楊絳先生的尊敬,他把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拿到課堂上,給(專業攻讀)翻譯方向的研究生講課,專門給大家講楊絳在翻譯過程中犯的各種錯誤,並提醒研究生們,不要犯和楊絳一樣的翻譯錯誤。 是的,他把楊絳先生翻譯的《堂吉訶德》當成了反面教材...也許你們不清楚,會認為董燕生不會做人,有狂狷之氣,然而,董燕生對於西班牙語的精深水平,可以說是西語界的林語堂了,他說楊絳的翻譯不好,可不是隨便說說,他真的是一字一句明明白白的指出了楊絳實實在在的錯誤。
楊絳她是這樣說的:「董燕生先生對我的批評,完全正確,說不上『歪風』。世間許多爭端,往往出於誤會。董先生在西語水平方面完全可以做我的老師,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輩』。他『不畏前輩權威』,勇於指出錯誤,恰恰是譯界的正風,不是歪風。」
事實上,楊絳先生是在1965年1月譯畢《堂吉訶德》的,但是,屆出版時,卻已是1978年3月。《鳳凰文化訊》 以「鳳凰文化綜合」的署名文章顯然是有誤的,是筆誤,是陳義過高,還是特意的奉迎就是疑問了。
另外,中國的出版界的特色內幕,確實是業外人士濕身的難題。北京朝內大街166號上的人民文學出版社,昨天是、今天還是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的第一社,是最具高不可攀門坎的出版界的閻王殿。
同論,就學語言而論,即使再有天賦,以48歲高齡再毅然學西班牙語,僅3年的功夫讀通百萬字的、浩罕700個不同職業、不同性格人物形象的、從不同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的《堂吉訶德》,再假以歲月三載譯出75萬中文字來,只能說非楊絳先生莫能了。
人民文學出版社,竟然出版僅3年的功夫從零學語言而後譯就的長篇巨作,以常理而論,不是因為譯方是楊絳先生,不是因為一段涉及屆時中宣部副部長林默涵的佳話,我們還敢設想嗎。
楊絳先生已經走了。她生前曾再三表示,不希望去世成為新聞。『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這是先生的名句之一,但祈求先生諒解本人月旦人物的小考之文。
標籤 楊絳,堂吉訶德,西班牙,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