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判的博文《最新消息:「香港問題的要害是港獨」》引起貝殼村村民熱論,感謝總裁判的博文。
總裁判兄的博文風格咱很熟悉,引而不發,有時輕描,也常淡寫,空間量很廣,令人玩味。
這次的「香港問題的要害是港獨」一文也是,提出問題的角度不壞,使仁智共存、仁智倶尊,不失可一閱。
「香港問題的要害是港獨」,使我又想到了當年曆歷在目的大陸「逃港大潮」。
新華社官網有一「新華每日電訊」欄目,五個月前曽論說過過去的那次「逃港大潮」。
轉一段回首一番。
「2013年是改革開放35周年,「深化改革開放」是當前中國社會各界的共識。新華社不久前刊發評論文章《銘記「用腳投票」的歷史警示》,其中寫道:「1990年,在參加深圳特區成立十周年慶典時,當年實地調研過『逃港』事件的一位領導同志意味深長地說:「千言萬語說得再多,都是沒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辦法。不然,人民只會用腳投票。」
「逃港」事件,看似遙遠但其實並不遙遠——「逃港潮」終結距今不過三十餘年。「用腳投票」四個字,仍然振聾發聵。
深圳人陳秉安公開出版過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大逃港》,這本書前後用了22年時間,採訪了百餘名相關人物,詳細描寫了一段很多人都不熟悉的往事: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有將近100萬名內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這被研究者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群體性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
曾到深圳採訪過「逃港」事件的筆者詢問過一個逃港者,問他為什麼經歷了這麼多挫折、磨難,還如此執著地要跑到香港去?他說:「太餓了,那邊有麵包吃。」——很樸素的真理。
當年,這個地方還不叫深圳,名字是「寶安」。當時,寶安一個農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約在7角錢左右,而香港農民一天的收入,平均為70港幣,兩者間懸殊近100倍。
公開的文件里記載:「深圳歷史上共出現了四次大規模偷渡」,分別為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1962年的「逃港」規模宏大,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飢餓驅趕著人們朝香港涌去。解密的寶安縣委《關於制止群眾流港工作的情況彙報》等文件顯示,1962年4月26日開始,在寶安縣由東至西百餘里長的公路上,外流群眾成群結隊,扶老攜幼,如「大軍南下」,「來勢洶洶,簡直有點招架不住」,寶安縣委第一書記李富林後來回憶道。除了人數眾多外,有些逃港者還有組織、有指揮,每人均持有一條4尺多長的木棒,揚言說:「在衝到邊界時,不論誰要阻撓我們,我們不得退步,要用棍與他們搏鬥繼續衝過去,甚至開槍也不要後退掉隊,誰掉隊就要用棍打誰。」
十年「文革」期間,寶安縣鄉民逃港現象一直沒有停留過。當時,深港邊境線上出現了特殊的「界河會」,偷渡香港的鄉民思鄉心切,又不敢回來,就與家人相約站在沙頭角界河兩側喊話,一邊喊,一邊哭。
根據解密的檔案,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又掀起一輪逃港潮,1979到1980年的兩年內,估計有20餘萬人闖入香港。當地甚至掀起了學游泳熱,父母告訴孩子,好好學游泳,長大后游到香港去。」
夠了,不再忍心轉抄了!
但是,在總裁判的博文後,眾論紛紛。
@dwqdaniel : 「港獨」這一用詞極不厚道,沒錯!香港曾是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英國的殖民地,但這不是香港民眾的錯。貧弱的中國,不得不簽署屈辱的條約,香港民眾及其前輩,直接承受了整個民族的這份屈辱。從這個意義上說,未生活在香港的中國人,都欠他們的一份歉疚。
政府唯有將香港以外的中國,建設得像香港一樣富裕、繁榮、文明、法治,並且,享受同樣的自由和尊嚴,有自由結社和遊行的自由,才對得起香港。那時,香港的孕婦,或許會涌到深圳產仔,並且以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永久居住權」為榮!
@徐福男兒 : 統治60多年,進城之初,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據說後來也一直偉大光榮正確,為什麼到今天如此收不住人心?不應該捫心自問嗎?
@lushao: 他們讓我黨給寵壞了. 英國人殖民統治的時候, 他們也不要求"直選", 也不要求"港獨".這幫沒出息的奴才相.
@lushao 在回復 @dwqdaniel 的評論: 「你的問題答案很簡單:自一九四九年之後,英國政府管理香港非常理性,從來沒有在香港搞過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64屠殺,沒有跟金日成和波爾布特稱兄道弟.....」 時道: 你說的走題了.用腦子想一想再說.奴才相和奴才是兩回事. 他們現在不是奴才, 可是辦事像奴才.跑到香港的絕不是順民. 順民是跑不到香港的. 可以看歷史吧.
@lushao 在回復 @總裁判的評論: 「黨只會寵奴才,但絕不會寵洋人的奴才」 后說:你說的不太對, 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內地, 早就鎮壓了. 就是太寵她們了.他們現在不是奴才, 我黨把他們解放了,可是他們辦事還像奴才.跑到香港的絕不是順民. 順民是跑不到香港的. 可以看歷史吧.
@JEFFSON: 不對!!!是直選!!!,香港人有了港首直選的權利,那奧門怎麼辦?港,奧,台都有直選,那大陸如何辦???
@ryu : 別擔心么,克羅米亞公投,世界大反對,中國不就棄了權嗎?說明不反對么。
另外,我認為,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移居」香港、或者能夠去香港的有記錄可査的都是公安部、或者安全部的前身安排好的人物。早年掌管香港貨幣發行的就兩個銀行:Hongkong-Shanghai Banking Co. 即滙豐,另外一個即金城銀行,中資的,董事長就是老地下黨。
@lushao 說的「跑到香港的絕不是順民. 順民是跑不到香港的.」這是什麼意思? 「他們現在不是奴才, 我黨把他們解放了,可是他們辦事還像奴才」?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直至如今,改革開放(如果)沒有大量的港資,大陸能夠有今天?
去看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吧,2013年第四季度引進的外資中,港資佔11%。
想不想回首一番當年「逃港大潮」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