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iamcaibird: 這些照片根本不是前蘇聯的,而是60年代的南非開普敦。照片的作者是bill monk,介紹在這裡: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photography/9099238/Billy-Monk ...

iamcaibird: 60年代蘇聯沒有可樂瓶子,圖13的校徽Des Dat Incrementum是在Kent, England的學校Tonbridge School,圖10中的Cape Times是開普敦的當地報紙,圖8中的警察,是典 ...

ryu: 正在和我的俄羅斯友人對話,你的指正是很對的。
不過,你的結論么,我就不接受了。


ryu: [quote]iamcaibird: 我找到了你從哪裡搞到的這些圖片了。http://bigpicture.ru/?p=396393。
儘管我不懂俄文,但通過google翻譯,得到英文的圖片介紹是: ...

iamcaibird: 如此避重就輕,連改正都不願意,我的判斷沒有錯,屬於無恥。

ryu: 你的指正沒有錯。
你的判斷也沒有錯,屬於本人以前從事的體制內的大媒體的口味,其實,你的這種說法,我極習慣,我也會的。
還是謝謝你 ...

ryu: 老兄,你把我當成《人民日報》?
心平一些,我已經接受下來了,並且代他人謝謝你。

iamcaibird: 原來如此,是體制內的人士,倒戈一擊,用體制的方式來反擊體制,如同用文革的手段來反對文革。在我看來,你還是一個骨子裡的體制內人士,不過是披了反體制的外衣 ...

iamcaibird: 打住吧,沒有共同語言,即使是號稱信仰某個相同的主義或教條,但依然不是志同道合者,彼此看對方都不舒服。

ryu: 你不認為,用體制的方式來反擊體制,用文革的手段來反對文革,有時候或許可以有些效果?
海外體制內的人士是很多的,我的熟人中,組織關係15年前就留在上海高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