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2013.5.22
核心: 中國發展的政治寬度相當大,經濟和建設轟轟烈烈,與政治發展相協調。「憲政」這種從西方傳入的辭彙拒絕同中國現實協調互動,而是要打斷中國的進程,扭轉國家的政治方向。說到底這是一種幻想。
「憲政」這個概念這兩年被部分人頻繁使用,在一些圈子裡成為熱詞。在互聯網上,這個詞也有一定的出現率,人云亦云者不少。
憲政的「憲」字指的是憲法,憲法作為中國的根本大法,它的地位並不存在實際爭議。中國的發展既是對憲法的堅守,也是對憲法的全面落實。新一代中國領導人集體學習憲法,執政者對憲法的忠誠非常明確。
「憲政」概念突然走進輿論場,是中國主流政治發展之外的一個枝杈。它不是理論問題,而是政治主張。它從西方的話語體系出發,否定中國現行政治制度的結論,用新說法提出中國接受西方政治制度的老要求。
「憲政」理論目標很清楚,就是要改變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國斷不可接受。
「憲政」說誤導了部分知識分子,在互聯網上也引來一些追隨者,但它毫無實踐基礎,淪為空洞的政治口號。在現實中,它還成為少數投機者製造個人影響力的噱頭,或者成為有些人發泄對社會不滿的說辭。它對中國社會的真實影響不大。
中國在堅定地走向依法治國,這個「法」裡面,當然首先是憲法。中國的民主也在與時俱進,民主與法治密不可分,這在中國正成為廣泛的共識。
中國發展的政治寬度相當大,經濟和建設轟轟烈烈,政治發展相協調。「憲政」拒絕同中國現實協調互動,而是要打斷中國的進程,扭轉國家的政治方向。說到底這是一種幻想。
在中國熱衷政治的人一定要清楚一個事實:中國的國家道路已經選定,中國早已邁過十字路口,行走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上。這是中國人民歷經苦難好不容易選出來的,中國憲法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對這條國家道路的保衛。想引中國走另一條路,整個西方世界加起來也沒有這個力量,國內少數有不同意見的人更不行。
「憲政」在中國落不了地,更生不了根。
零外,5月21日中共黨刊《求是》雜誌的子刊《紅旗文稿》刊發文章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曉青文章《憲政與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較研究》,以南方周末新年獻辭原稿中「中國夢即憲政夢」為靶,稱中國現行政治體制與「憲政」不相容。楊曉青斷言,「社會主義憲政」不可取,必然走上「社會民主主義」的道路,因為憲政是整體改變國家的性質、政權制度架構和社會發展的方向,而不是僅僅改變幾個非核心的原則和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競選」得來的,而是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成果。雖然沒有經過多黨競選而上台執政,卻有「不容置疑」的合法性。
《解放軍報》,則在頭版刊文《中國夢的自信在哪裡》,痛批「反思」中共建政后六十年歷史者,是「居心不良」。文章中引用烈士方誌敏的「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重點批判所謂「歷史虛無主義」,文說,有人打著所謂「反思歷史」的旗號,或者用改革開放后的30年否定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或者用改革開放前的30年否定改革開放后的30年,居心不良。「人愛自己的歷史,比鳥愛自己的翅膀更厲害,請勿撕破我的歷史。」堅決反對任何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堅持實事求是,分清主流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