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自 #蘿蔔網# 發表於2012-09-14 20:44 小編: 梁蕭 。原題《日本民眾為何不夠「愛國」》,無刪節。
導語:9月10日下午,日本政府正式通過釣魚島「國有化」方針。日本非法「購島」后,中國政府堅決反對,要求日方撤銷錯誤決定。並公布釣魚島領海基線,終止了一系列的與日本的官方交流活動。
釣魚島衝突至此達到沸點,中國國內民眾也紛紛通過遊行示威、抵制日貨等行動表達愛國情緒,用外交部發言人洪磊的表述,「舉國上下對日方錯誤行徑義憤填膺」。
知己知彼,方能佔據國際競爭的主動,那對於釣魚島衝突,日本民眾的反應又是怎麼一個狀態呢?
一、對比中國,日本民眾的確不夠「愛國」
1、領土主張:仍有民眾不認可政府立場
1972年日本外務省《關於尖閣群島領有權的基本見解》詳細闡述了對釣魚島的領土主張。
日本民眾對此的接受程度如何?這並沒有很嚴格的調查結果。但日本不少電視台都有一些不太正規的調查方法,比如說在街頭隨機找人詢問之後統計,大致看來,支持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和竹島主張的民眾大概是70%多,是主流認識;剩下的15%的人,認為「不懂」或者「不關我事」;也有人反對政府立場的,還不少,大約有10%。
按照中國的語境,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日本奸」,不過,他們的生活沒受什麼影響,對日本人來說,有這種認知分歧被看做是很正常的。
2、愛國基調:多數人不會從「領土不可侵犯」、「愛國主義」去考慮問題
釣魚島、竹島這種爭議領土,日本民眾大多數不會首先從「領土神聖不可侵犯」、「愛國精神」的角度考慮問題。日本問題專家俞天任與眾多日本同事交流這些問題,通常聽到的話就是:「這個小島離台灣這麼近,真的是日本的嗎?這個小島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有很多經濟價值,可以讓政府不惜和中國搞得如此僵硬嗎?」說到韓國的獨島:「無非是一點水產資源,日本人口現在已減少了,反正也消耗不了那麼多資源,分點給韓國也沒關係。」
從這一點可以看到,日本民眾的確不像「中國人」這樣,把「愛國主義」看做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石原慎太郎這樣的「愛國右翼」就曾感慨,「日本沒有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日本已經墮落為個人主義之國,(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連帶感已經消失了。」
事實上,日本戰後,「愛國主義」很長時間內鬥是一個有點負面意義的詞,直到安倍晉三當首相,才在2006年把「愛國主義」寫進了日本教科書。
3、批評政府:政府把中日關係搞得亂七八糟
一位民俗學的旅日留學生,詢問了一些親中派人士,他們對於爭端最主要的態度並不在釣魚島本身,而是批評政府的處理方式。「島是誰的先放一邊,日本政府處理方式糟透了。」
一期日中友好協會報紙,上面嚴厲譴責了購買釣魚島事件對中日關係的惡劣影響。然而有趣的是此新聞並未指出「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只是認為日方對釣魚島的處理上「太惡劣」,「沒有考慮中方心情」。而對中國友善的朝日新聞,也多次批評日本政府不顧風險觸及中方的底線。這寫觀點代表很多溫和派日本人的態度。
4、抵制中國貨:沒有因為釣魚島抵制中國貨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數據,2011年中日貿易總額高達3449.1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4.3%,連續兩年刷新歷史最高紀錄。進口總額增長了20.0%,達1834.22億美元。除通訊設備、衣物和食品外,生產不斷向中國轉移的汽車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產品也有所增長。
至於抵制中國貨,現在日本滿地也是中國製造,對絕大多數的日本民眾來說,不可能因為釣魚島糾紛而做這樣的事情,只能產品質量、安全、性價比等市場因素進行自己的選擇,因此,除了「毒餃子」事件,日本沒有出現過大規模抵制中國貨的行動。
5、中國人安全:遊客和留學生生活不受影響
這是一個留日學生的描述:早上我穿著印有中文的原大學文化衫坐地鐵,打工的時候,日本老太太還是每天會送我自己親手做的飯糰,來開會的客人也不會因為看到我帶著印有「宋」的名牌而橫眉豎眼,在飯店吃飯的時候也依舊和同學用中文聊天。因為我上班的地方就在靖國神社的邊上,8月15號那天,路上被戒嚴,警察也不會因為我們用中文聊天對他們拍照而給我們什麼特別照顧。
旅日學生阿徽,在詢問日本民眾對於釣魚島的態度時候,這些日本民眾即便知道雙方立場是有衝突的,也會很友好的對待對方。大部分日本民眾潛意識裡是認為一對一的民間交流和領土糾紛時兩碼事。「你們在日本沒事吧,最近亂,別沒事出去,多注意安全啊」,一些中國人擔憂的這個問題並不存在。
6、 遊行示威:「愛國主義」的右翼沒多少人搭理
東京也會有針對釣魚島的示威遊行,但通常都是幾百人的規模。大部分日本人對這個問題態度其實是不感興趣,天天在銀座新宿豎著彩旗拿著喇叭喊的日本右翼,並不怎麼受人待見,旅日人士張志浩描述,「好幾次我都發現圍觀拍照的是中國遊客,日本人行色匆匆,沒工夫搭理他」。
不過,就算日本最流氓的政治流氓—右翼,在舉行抗議活動時也不敢採用過激行為,「打砸搶」等方式來宣揚自己的愛國情緒,而是老老實實守規矩,遊行示威秩序井然。
通過以上六個方面的比較,中國的愛國青年實在有理由恥笑這些日本民眾了,和他們比起來,日本民眾的確表現的不夠「愛國」。
二、「不愛國」的日本人怎麼煉成
1、日本戰後,防「愛國主義」如洪水猛獸
戰敗后,日本開始反思,他們認為是教育的錯是很大的一個原因。軍國主義的教育,讓年輕人效忠天皇,天天唱君之代,升日章旗,宣揚武士道精神,崇尚國粹主義和皇國史觀用狂熱的愛國主義把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培養成了敢為國家獻身的人肉炸彈。
教育領域成了日本社會開始反省的排頭兵,而大中小學校的教師,可能算是社會中思維最活躍最開放的人群。日本的教師們成立了發起運動的組織——日本教職員組合,這個組織在戰爭結束時的規模非常大,參加的日本教師比例甚至達到了90%。他們反對一切戰爭時期的教育模式,國歌,不要唱了,國旗,不許升了,天皇,不許提了,甚至連「愛國」這兩個字都成了教育界的屏蔽詞。
2、「寬鬆教育」:培育青少年自主精神,整體、團隊、服從精神進一步削弱
日本戰後對教育的重視,除了對專業知識、技術方面人才的培養之外,同時高度管理化、機制化了的教育體制培養出了日本整體民族的團隊、勤奮、敬業的精神,在快速成長的發展態勢下,這些精神不斷輸入到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教育舞台中去。但後來的政府對教育環境進行的「寬鬆政策」給日本孩子們的國際競爭力帶來了衝擊。
「寬鬆教育」實施之後,一方面,導致學生學力降低;另一方面,學生們越來越趨向根據個人喜好、個人選擇個性化的發展,這也削弱了強調整體、團隊、服從、敬業等和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相契合的東西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分量。
三、「不愛國」的另一面:關係切身利益毫不退讓
1、日本人更在意捍衛自己的切身利益
經過戰後60十年的發展,日本國民已經養成了獨立自由的思維方式,也很難因為「愛國主義」而產生巨大的群體效應,更不可能因為「愛國」而讓渡個人的利益,但是,這樣的國民卻更加讓日本政府「頭疼」。因為,這些國民在捍衛自身切身利益上,幾乎在時時刻刻在找日本政府麻煩。
去年大地震后,日本各地連續掀起了大規模反核電遊行,規模為日本近年來所罕見,完全不是釣魚島、竹島示威的規模可以比較,這是因為福島核泄漏之後,民眾認識到核電政策關係到自己的安全,必須站出來為自己說話,維護自己的利益,否則可能會成為利益集團的犧牲品。直到現在,「反核」的遊行示威還在持續,每到周末。首相官邸擠滿了遊行示威的人群幾乎成了慣例。
在其他諸如食品安全、官員廉潔等關係切身利益的方面,日本民眾也發揮出這種堅持不懈、絲毫不退讓的品質,對政府實現零容忍。
結語:這裡不做價值高低的判斷,只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兩個國家,兩種不同的「愛國」方式,給您留下怎樣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