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天人救贖篇 上)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主旨:本章主談天對人的救贖。與其後七十九章一起,清晰描繪出了天對人的救贖計劃,方法,與過程。到八十章說的則是,救贖得道的社會形態將是什麼樣的。
開篇老子以水喻道,說出了道「守弱,處下,不爭」的姿態,但卻無堅不摧。因為第八章已經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所以本章開篇講的就是道的特性,而不是水。不過用有形之像去闡說抽象之道罷了。
之後講世人雖有明道的,但卻不去行道。明道已屬道的恩典,但從明道到行道,又是一步不小的飛躍。人行道,畢竟從眼見之實踏向了虛。即脫離了人的常識之後,走向看不見的道。這就需要信心。信心把有道之人與道緊緊相連。道將因人的信心而啟動奇妙之事。此時,人不能期望世俗一定能給你認同的信號,而是需要從你心中的道去找確認。道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道說要有空氣就有了空氣。道說柔弱能勝剛強,那就一定能成就。道說你有永生,那就比世界上最信實的合同都確定。但你要用信心去支取。這個信心是從道而來的,放到你的心裡的。不是來自頭腦的意志。當你多讀經禱告,多用心與道互動,信心就越來越強。
「聖人云」之後,是本章的重點,是預言道對人的拯救。順讀這兩句話,有老子對君王的教誨之意。告訴君王要擔當,要包容。但這裡面存在一個能力的問題。凡君王的水平能力都能夠擔當得起「受國之垢,受國不祥」嗎?當然,不管能否擔當得起來,總比不負責任的推脫要好得多。但老子的重點不在這裡。結合下一章,可更清晰的看到,這是一個天對人的救贖計劃。他是說:
社稷之主將來受國之垢,
天下之王將要受國不祥。
國與人都是被道造的,那造這個世界的將要來成就救贖。類似汽車製造廠修他們生產的汽車,有什麼難的嗎?這「社稷之主,天下之王」可是天上派來的。天地人都是他造的,必不辱使命。
再強調一次,這不是人能力範圍之內的事。天下之黑鍋不是誰想背就能背得起來的。人算個啥?一國之君又算個啥?就是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背著黑鍋,又能給天下幫上多少忙呢?「杯水車薪」都高抬你了。救贖之功不需要考慮人。
最理想的結局是:
受國之垢,國將不再有垢,
受國不祥,天下將再無不祥。
To good to be true!
但這個好得不敢想的結局,正是天之本意。
話既從天而出,是必然要成就的,是毫無懸念的。世界的走向「不確定說」,「失控說」,都是不明白道的人說的。因為他們心中沒有真理,跳不出當下的時空。兩千年前道化成人形而來人間,拯救的十字架由他設立。道復活升天之後,又把自己最寶貴的聖靈——即「DNA」賜給世人。當接受了這DNA的人,就有了祛除老我的能力。在把老我完全祛除之後,那麼你就純化成了道的形象,並有了道的能力。
天賜下的這個DNA就是道,也就是上帝的靈。誰接受這個DNA,這個完美的DNA 將對他們進行再造修復。他們破碎的心將被修復,創傷將被醫治。將有能力戰勝體內的「五欲」。以往的罪債將獲赦免,重擔也將移到天的名下…你將以神造人之初的,純全無瑕的形象去面對上天,去面對世界。因為你內中的這個天之DNA,將使你變成一個 」蜂蠆虺蛇不螫,噱鳥不搏, 猛獸不據」的人。你在被無形的道護衛著。
當沒有「老我」,而僅讓道在你心中作主時,這個新造的人,如果稱自己是天的兒子,有什麼不妥嗎?你父親的DNA在你身上,你叫他爸爸。那麼上天的DNA在我身上,我稱天為父不是理所當然嗎?
當然得道之人均是天的兒子。但不要與約定俗成的「天子」混為一談。不是我們自稱,而是天稱信他的人為他的兒子。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即是神的兒女,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得到了天賜的能力,並受天保護。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前面也說了,在第八章老子即以水喻道。說水「幾於道」。所以,這幾句話是說道的特性:守弱不爭,卻無堅不摧,因為他是道。道既創造了天地人間,那道改之廢之也將不費吹灰之力。
「以其無以易之」是關鍵句。「無」就是天,就是道。這句的意思是:因為他是天,所以他就有無堅不摧的大能,而且很容易。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人都知道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的道理,但沒有人行得出來。
本篇前三句以水為喻說道。這四句說的是:雖然明白的人非常少,但行出來的人就更少。
這是由於,字面理解並不難,但如果沒有道作為靈住進你的心裡,僅停留在頭腦中作為知識的話,是沒有能力的。
道一定要由頭腦進入人心時,才能發揮能力。就是要通過對道的默想,禱告讓靈魂吸收才行。禱告就是與天對話。
猶太版道德經舊約時代,道常揀選個別的人,賦予其能力與智慧,去行神跡奇事。如摩西,約書亞,大衛,參孫等。耶穌設立十字架救贖之後,世界就進入了普遍恩典時代。無論誰用心求道,都可以得著。所以我們處在一個上好的,最易與天溝通的普遍恩典時代。但這個時代也不是沒有結束的時候。藉著這個大好的時期,希望人人都能獲得這份由天而來的禮物。
誠如我老師說,《道德經》今日新解絕不是偶然的。這個事情的發生,一定是在天的精準掌控之下。包括什麼時候說,說什麼,誰會看,誰得道等等細節,都精準掌控。誰能領受,誰心裡願意,道會配合他們行出這道來。
是以聖人云: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到底老子引用哪位聖人?經里沒有提。但起碼有一點是確認的,就是老子宣告:這話不是出自肉身的老子。聖人就是屬天的人,是天的僕人,天的傭人。所以聖人之言,也就是天讓傳達下來的。
即使順著理解,就當作老子對「社稷主」,「天下王」的勸戒。告訴他們要承擔國之垢辱,並包容下層百姓。告訴君王要勇於擔當國之不祥。國家危難時,要放下自我小九九,挺身而出。這話說起來雖慷慨激昂,但難以執行。因為有道理,卻沒有力量。所以,要如此行的前提是,拿道裝備自己。靠著內在的道去擔當,方可成就這事。換句話說,就是把天請進心裡來。
前文說了,文意的重點是預言天對人類的拯救。老子之後五百餘年,道化成肉身的人,基督耶穌降生。猶太版道德經稱耶穌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莊稼的主等,再回頭看這幾句:
社稷之主耶穌,將要承擔國之垢辱;
天下之王耶穌,將要承受國之不祥。
天之美意躍然紙上。
前文說過,從能力權柄而言,普通君王是擔當不了這個重任的。道的化身在十字架上受了整個世人的垢辱與不祥。當人心裡接受耶穌那一刻起,人身上的詛咒,傷害,屈辱,無望,仇恨等,從我們的身心魂飛到了那個叫耶穌的人身上。使得我們靈魂潔凈無愧,可以直面上帝,可以回到那給我們DNA排序的道面前。雖說聽起來天方夜譚,但卻是真實的。
《道德經》第一章便說:「常無欲以見其妙」。即是說,當我們『五欲』被清除乾淨之後,才可能見道妙,即上帝。
猶太版道德經記載了,先知們傳達的,自天而來的信息:「馬利亞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取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 又說,「因他受的刑罰我們的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就是說,耶穌將用自己的血潔凈人類,而道自己則承辱受垢,除盡國之不祥。道在現世就把天國置於你心。這永生不必等到死後,而是你接納道的當下。道會告訴你的心—-你得到永生的事實。道之傳遞是通過心與心,而不是口與腦。
我們是唯物主義,我們相信事實。就讓我們來敞開心菲呼求道入我們心裡。道進來后你會有感覺。沒有的話,再否定也不遲。
正言若反。
天的律與人間的律常常是相反的。故曰 「正言若反」。
世俗的君王,常常在聚光燈下,最扎眼的位置上。「 垢辱不祥」這類事,自有人去背黑鍋。但天律卻是:想要為首的要降為卑,要給小的當傭人。道像極了我們慈愛的父母——謙卑自己,忍受兒女。因為愛。
總結:道顯而易明白,但行出來不易。習道進道,多與道互動是關鍵,就是多讀,多祈禱。互動多,必然信任就多。道大人小,道有人無。我們與道的關係就是信任他,依靠他。作為父親角色的道,他為我們付出再多,他也樂意。世人歸道,就如同久年丟失的孩子回家。道極大歡喜,我們大有依靠。我們的地位是在所有被造物之上。動物水火都不敢加害。我們與道有DNA的血緣關係,就是同一個靈。雖然還有點陌生感,隨著逐漸的熟悉信靠,必將找回我們那失去的童年。這道就是我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