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子《道德經》第47章 不出戶,知天下

作者:豬扒戒  於 2018-3-2 12: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老子《道德經》八戒傳習錄|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4評論

老子《道德經》第47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主旨:本章講道的特性,存在方式以及人如何認識道。道是個靈,存在於有形世界之外,這個靈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樣有個性。道不是某一種知識   。

我們與道的關係不是去學習一門知識,而是呼喚這個靈進入我們的內心 。從而讓這個道的生命替代我們屬世的生命。雖說肉體這個「殼」不變,但靈魂已是今非昔比。而且行事公義正確, 能量巨大。

猶太版道德經「約翰福音」中說,「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因此,人進道習道用的不是五官七竅,也不是頭腦,而是人的心。中國文化講「內視反聽」 就是以心求道,向無形求道的意思。這樣本章內容就容易理解了: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用心靈誠實拜見道,當然不需要出戶尋找。坐在一隅安靜之處,閉目向道祈求。道一旦進入你心,便可感而遂通天下。道創造了宇宙萬物,道明瞭一切。道入你心你便也可以知曉一切。
同理,道乃肉眼不可見,窺牖又有何用?用心靈誠實也就夠了。

對於進道入道來講,沒有五官七竅等外來的物質干擾,進道習道更容易。太多的五味,五聲,五音等,反而凌亂的人心,甚至誘人偏離大道。《莊子·應帝王》中有個寓言,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混沌為什麼死了?因為七竅一開,世俗信息干擾了來自道的信息,導致了混沌離開了生地,而進入死地。老子在《道德經》第52章說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說的還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那些完全沉浸在與七竅對應的世俗享受,而不自知的人很可憐,他們身處死地,遠離大道,卻自認為混得不錯,而洋洋自得。道與非道,差異何等巨大的人生觀阿!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道是靈,求之於心何須遠行?外出尋道的,如果是去拜師尚可以理解。若外出尋的不是師而是道本身,那就是他還不明白道為何物。在尋道的路徑上,用肉體五官,或頭腦去尋求,花的時間越多,越不得道的要領。

讓自己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閉目忘掉身外的世界,用心與屬靈的大道溝通,求他開你的眼,求他赦免潔凈你的不義與污穢,求他進入到你的心裡。用誠實的心懇求不懈,創造天地的大道必會向你顯示。大道信實,他不會違背自己的承諾,他曾說過「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老子也說:「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即是說聖人,那就是已經入道之人。他們當然知道用什麼方法,在哪裡去尋找道。他們會在僻靜的暗處,獨自向道禱告。他們感謝大道,向道傾吐心聲,聽道的吩咐,然後去行。

有道心中駐,當然可以明道而不須遠行;
有道常與他對話,當然可以明白而不須眼見;
有道與他同在,當然可以成就大事而不須勞作。
大道能創造天地,滄海與萬物,還有什麼大困難能讓道感到為難呢?

再看猶太版道德經中,耶穌是如何告訴大家與道溝通的: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道是聖靈,是那創造天地與人類的,是唯一的。因為道的唯一性,你就只能向道求,而不能向道以外的任何方面去求。

首先,你不能求任何有形之物;不能拜有形的木頭石頭雕刻的偶像。這必定會使你偏離大道,而走進死亡之路。

其次,不能把名人神化。以往名人可以紀念,但不可當神來拜。把人神化同樣會進入死地。比如把關公岳飛等當神來拜。既使是《道德經》的作者—-老子,也只是被神使用的人,也不應該被崇拜,也應該被請下神壇。當你把老子當神,而非老子身後的道時,就與大道隔絕了。

再次,道不同於世俗的科學知識。道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請道入你心,你就有了來自上天的不朽的生命。你的肉體作為道的載體會死,但道這個屬靈的生命是永恆不死的。

當亞當夏娃在伊甸園時,他們被邪惡的靈誘騙,沒有選擇生命樹,而是選擇了分辨善惡的知識樹,從而使人類進入一個與大道隔絕的,辛苦,死亡的不歸路。

知識與科技只能讓人類在有形物資世界掙扎,卻無法回歸生命的源頭—道。知識不能解決人類的問題,不能告訴你人類發展的方向與終點。當你仰望大道的時候,天就為你開了。

所以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指的是形而下的知識。而「不出戶,見天道」 是用心靈與道溝通,指的是形而上的聖靈。二者不是一回事。

總結:道是靈,是無形的,是超乎於物質範疇的。道既不同於有形的物質,也不同於世俗的知識信息。因此,尋求道要用心靈誠實去求。用身體的五官去尋找是錯誤的,用頭腦也是尋不到的。世俗的知識多多益善,習道則是放棄自我,順服於道。

無我,就是放棄自己的主張與見解,完全由道作主。損之又損,以至於自己無為,你虛己無為則神為,神為而無不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18-3-2 13:31
這裡有一篇關於道德經的演講:    水的哲學(道德經)--- Humility, Harmony,Openness (HHO = H2O)

TED Talks Daily | Be humble -- and other lessons from the philosophy of water | Raymond Tang
回復 豬扒戒 2018-3-2 22:01
浮平: 這裡有一篇關於道德經的演講:    水的哲學(道德經)--- Humility, Harmony,Openness (HHO = H2O)

TED Talks Daily | Be humble -- and other lessons fro
謝謝浮萍,看不到你推薦的內容。
回復 浮平 2018-3-2 22:22
豬扒戒: 謝謝浮萍,看不到你推薦的內容。
您 copy/paste 就可以看到 link。
回復 豬扒戒 2018-3-3 13:50
浮平: 您 copy/paste 就可以看到 link。
非常感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0: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