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子《道德經》第46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作者:豬扒戒  於 2018-2-22 11: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老子《道德經》八戒傳習錄|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老子《道德經》第46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主旨:本章講有到君王與無道君王治下的異同;在幾大類型的悖道行為中,重點講了貪慾,即君王的不知足。

貪慾陰陽五形之中的首惡。貪慾的存在將促發另外四惡欲。因此,勒住貪慾將是重中之重,是抑制罪惡的第一招。
中國文化中,抑制陰五行中的首惡為第一步。如果比較猶太版道德經來看,這一步已經遲了。這第一步的行為動作,畢竟要與這個首惡短兵相接。但當人們把大道放在心思意念的首位,時時尊重仰望大道時,這個首惡連產生的可能性也沒有。因此,尊道敬天的古代祭祀活動不完全是一種宗教活動形式,而是泰國安邦的重要環節。

兩千年前,道化成肉身來到人間。他不僅僅傳給我們道,而且他將道化作聖靈,我們可以呼喚這個聖靈進入我們的心裡。這個聖靈與創世的天的相通,使得我們可以與天與道無限的接近,直至合一。我們同時得到了屬天的智慧與能力。我們可以對崔逼我們犯罪,崔逼我們墮落的慾望說「不」。

貪慾可以轄制每一個人,這裡重點是說君王有了貪慾,將會如何影響他治下的百姓。故本章也是帝王篇之一。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一國之君有道行道,就會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就會沒有戰爭。戰馬除了用於輔助農耕,也沒有什麼用途。走馬以糞,有大材小用的味道。

一國百姓的幸福與否,道是影響的最主要因素。橫看世界各族百姓的生活狀況,地域的大小,資源的豐富與否,都不是決定性因素。大道不行,雖盤踞黑金之上,除了供應戰爭和無盡的殺戮之外,沒有安生日子。相反,仰望大道的民族,雖彈丸之地資源貧乏,但科技發達,百姓安居樂業。一個鐘錶行業或製藥行業,甚至旅遊業都能撐起一個國家。

天下資源土地的劃分,自有道做主。因為天下乃神之器皿。如果道授意一國擴張,那是一種責任,並無驕傲誇口之處。以色列人出埃及去佔領迦南地時,上帝直言:不是因為你們的義,而是因為那地的惡。也就是說,上帝要行公義,對於惡貫滿盈的人或族實行懲罰。

如果沒有天的旨意,就不要亂動。憑己意去擴張領土佔領之源,是屬於追求世俗的功名,是屬世的驕傲,取禍之為也。可禍及當世,甚至殃及子孫。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君王不道,對內橫徵暴斂,對外擴張掠奪,戰火不斷。連懷孕的母馬,也不得有後方生仔的機會,也要上戰場 .君王或統治階級生生之厚,生活奢侈。對內巧取豪奪高稅收。百姓民不聊生社會動蕩。安內的警察力量常常表現出高比例。

如果君王或統治階級眼光是資源或領土,心底考慮的是功名,那麼會表現為對外的戰爭與掠奪。剛開始百姓也應因嘗到甜頭而擁護投入,但他們看不到貪慾是無底洞,是永遠不能滿足的。所以常常看到的是戰火不能止息。雖拿到甜頭,卻無法享用。直到國家到了人人喊打,四面楚歌,百姓搭上了孩子或丈夫的性命和基本的生活后,才會出現國家舉白旗投降,百姓高呼反戰。…
過些年日再循環如此…。

罪莫大於可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人們獲罪當罰,多是取了不當取的物。罪,多已有行為,有過當罰。可欲,引起人慾望外物。—罪莫大於可欲。

外禍加身,多因心不滿足而思慮外求。故違道而天不佑,自己找來外禍。禍,自外而來的災,多由背道后,天行公義。不知足表達的是一種狀態,心理虛空貪慾起—禍莫大於不知足。

偏行己意天怒人怨,多是由於內心的貪慾不能控制,而對外物躍躍欲試。咎 ,人太自我憑己意行,而不遵道,故道不喜悅,則咎。欲得,是態度,有弓在弦上,即將犯罪的意思—咎莫大於欲得。

罪,禍,咎這三個字有些區別。罪表示已做當罰。禍是自己招惹,自外而來。示字旁表示,這個禍與形而上有關,表示天的公義報應更貼切。憑己意行而罔顧天意,天不悅之。這三個字表達的是:從起心動念,到有了行為當罰,都出自「貪」。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心裡邊靈魂深處的知足滿意,才是真正恆久的滿足。
道是人類最後的滿足,具體一點說就是:基督是人類最後的滿足,喝了來自道的水就永遠不渴。

不知足者十之八九不是因為缺乏,而是心裡那種對身外物質享受的無休止的追求,是對已經擁有的不滿足,對實際不需要之外物的貪戀。下至布衣百姓,上至國家廟堂,無論實際擁有多少,都可能處於一種莫名的饑渴,莫名的空虛狀態。貪慾是一種不正常的,屬靈的,而且是邪惡之靈的作為形式。而人一旦能把自己靈魂中的五欲清除,將極大昌盛。即黃帝所說「天有五賊,見之者昌」。除了道之外,沒有第二個力量能解決這個問題。偶像崇拜不能解決靈層面的問題,而且會更糟。

把人的靈魂從被慾望轄制的狀態解救出來,在佛教來看,只有人死了才有可能達到。他們稱之為「超度」。通俗一點講,「超度」就是讓人的靈魂獲自由。但通過得道,在今生,在當下就可以讓自己的靈魂的自由。這就是兩種信仰的差別。死後的靈魂能不能獲得自由還不知道,但今生當下已經有不少人通過進道得了靈魂自由卻是大有人在。有興趣可看康熙皇帝得道后所發表的感言。

總結:老子告誡君王,要尊道進道,作個有道君王。治下的百姓才能有一個平安富足,休生養息的生活。君王不尋求道,而是被慾望牽引轄制,一個貪慾足以讓你治內戰火連綿,民不聊生。

如果你認為有機會擴張一下版圖,多打點江山資源以光宗耀祖的話,請先與道溝通,看道的旨意。天不點頭你就放下吧。要分清楚是天派的任務需要去執行,還是出自屬世的驕傲與情慾。

對咱老百姓來說,除了尊道去欲之外,對廟堂社稷也有個以道為基準的看法,一旦有機會表達點意見 ,也不至於亂說。(2018年1月23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5: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