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帝王篇之七(上)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前言:從本章開始,就進入《道德經》的「德經」部分。三十七章以前的「道經」主要以道為主軸,講道在宇宙及人類社會中的角色與作用。三十八章以後的「德經」,主要講接受了一些道的人。講人應當如何更好地依道而行。
但「道經」 與「德經」的分界線並不十分清晰。內容互相穿插的有很多 。既然前人這樣分了,我們就依循著說。但完全把這兩部分分開是不可能的,還是以追尋老子的本意為主。
主旨:根據與道的關係遠近,老子把國家管理者,或者說君王,劃分了幾個層次,分而述之。
最高層次的君王在道的層次,能夠與道合一。讓道作為該君王自己的主宰,自己則完全虛己無我,把自己當作「芻狗」一樣的,或說像工具一樣,由道去作主作王,去對國家進行施治。
因為道是靈,這個級別的施治,是在形而上的靈魂層次。君王則只求道完全掌權,自己甚至連點想法也不要。特點是:作用於無形層面,外看無為。君王本人沒有任何為自己考慮的心思,即無以為。本章說的上德是這個層次,因為說的人雖與道合,但人不等於道。因此用上德代表人的最高層次。除此之外的層次,如下德,上仁,上義,上禮等,皆屬道之外,也就是形而下的有形層次。根據有道程度的不同,漸次分類解釋。
其次為下德,但這裡的下德幾乎指上德之外的所有層次,涵蓋了仁,義,禮。不合適說:下德」優於上仁,或下仁優於上義等,這樣推理解釋。緊扣原文更能體現老子本義。下德是用行為來施治。社會輕度動蕩。
第三層次是上仁,就是君王以仁慈關愛眾人的級別。但已經不能在靈魂層次施治,只能用形為來施治,社會中輕度的動蕩。
第四層次是上義。社會動蕩,仁愛已不能化眾,人心中慾望劇烈。已從心裡的惡念轉化成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君王要藉著行公義的法律大旗來平易社會。義,就是公義。
第五個層次是上禮,就是天下「道德仁義」盡失之後,人心中的慾望幾乎不受控制,危害社會為所欲為,社會極度動蕩混亂,君王已沒有足夠的智慧與策略來平易社會。
為更好地理解本章,可參考第17章的內容。這個分類也基本上夠了,不再去談下仁,下義,下禮……,大道看事情始終以至簡易守為核心,不屑於爭論之百家的文字遊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行最高的君王,不在有形的層面對百姓大眾施以仁德,而社會大治。因為他有全德。
上德,就是與道合一,尊道為大的君王。不德,就是不在有形成面施恩德,也不受外在律法的影響,而在靈魂層面作功課。
是以有德,所以說他有全德,是真正的有德。全德是一個很高的標準,除非與道合一不可能有。
因為在講人,所以沒有把這一層次稱為道的級別,而是說上德。但文章後面提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知,這一層次是講道之內的層次。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之下的層次都可說是下德,不能夠在無形層次上施治,只能通過行為來對社會進行施治—不失德。所以不是全德,或說無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