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帝王篇之七(上)

作者:豬扒戒  於 2017-12-15 05: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老子《道德經》八戒傳習錄|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帝王篇之七(上)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前言:從本章開始,就進入《道德經》的部分。三十七章以前的主要以道為主軸講道在宇宙及人類社會中的角色與作用。三十八章以後的主要講接受了一些道的人。講人應當如何更好地依道而行

的分界線並不十分清晰。內容互相穿插的有很多 。既然前人這樣分了,我們就依循著說但完全把這兩部分分開是不可能的,還是以追尋老子的本意為主

主旨:根據與道的關係遠近,老子把國家管理者,或者說君王劃分了幾個層次,分而述之

最高層次的君王在道的層次,能夠與道合一讓道作為該君王自己的主宰,自己則完全虛己無我,把自己當作芻狗樣的,或說像工具一樣,由道去作主作王對國家進行施治

為道是靈,這個級別的施治,是在形而上的靈魂層次君王則只求道完全掌權,自己甚至連點想法也不要。特點是作用於無形層面,外看無為。君王本人沒有任何為自己考慮的心思即無以為。本章說的上德是這個層次,因為說的人雖與道合但人不等於道。因此用上德代表人的最高層次。除此之外的層次如下德,上仁,上義,上禮等,皆屬道之外也就是形而下的有形層次。根據有道程度的不同,漸次分類解釋

其次為下德,但這裡的下德幾乎指上德之外的所有層次,涵蓋了仁義,禮。不合適說:下德優於上仁,或下仁優於上義等這樣推理解釋。緊扣原文更能體現老子本義。下德是用行為來施治社會輕度動蕩

第三層次是上仁,就是君王以仁慈關愛眾人的級別但已經不能在靈魂層次施治,只能用形為來施治社會中輕度的動蕩

第四層次是上義。社會動蕩,仁愛已不能化眾,人心中慾望劇烈已從心裡的惡念轉化成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君王要藉著行公義的法律大旗來平易社會。義,就是公義

第五個層次是上禮,就是天下道德仁盡失之後,人心中的慾望幾乎不受控制,危害社會為所欲為社會極度動蕩混亂,君王已沒有足夠的智慧與策略來平易社會

為更好地理解本章,可參考第17章的內容。這個分類也基本上夠了,不再去談下仁義,下禮……,大道看事情始終以至簡易守為核心不屑於爭論之百家的文字遊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行最高的君王,不在有形的層面對百姓大眾施以仁德而社會大治。因為他有全德

上德,就是與道合一,尊道為大的君王。不德就是不在有形成面施恩德,也不受外在律法的影響,而在靈魂層面作功課

是以有德,所以說他有全德,是真正的有德全德是一個很高的標準,除非與道合一不可能有

為在講人,所以沒有把這一層次稱為道的級別,而是說上德但文章後面提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知,這一層次是講道之內的層次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之下的層次都可說是下德,不能夠在無形層次上施治只能通過行為來對社會進行施治不失德。所以不是全德,說無全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劉小雨 2017-12-16 02:28
許久許久未見了,最近可好!
回復 豬扒戒 2017-12-16 03:10
劉小雨: 許久許久未見了,最近可好!
小雨好,自從跟老師學習《道德經》,全部精力集中在這裡了。感覺既是自己學習的機會,也感覺有了不小的責任。裡面新東西很多,我感覺如同寶藏一樣。聖經是門,希望你有機會也能進來看看吧 對你人生的意義和作用不是人能幹得了的。 近來好嗎?
回復 豬扒戒 2017-12-16 03:14
劉小雨: 許久許久未見了,最近可好!
連跟人抬杠的時間都沒有了。抬杠沒有產出,現在是責任在身,其它都可以湊合。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9: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