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36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主旨:本章講道「行反取弱」的特點,告訴大家要知強守弱,為國亦不可強梁。
也就是道的形式,方式,標準是超乎常人。世人認為的好,在道可能相反;世人選人用強,道用人則用弱。當你不能與道溝通時,就可能感到迷惘,無所適從。但當你對道比較深的認識時,就是容易明白,並自願遵從。
《道德經》的精髓就是:人要虛己順道,人不在宏觀上為事,而由道在形而上,也就是在靈魂的層次上為。
為清楚說明本章,將中國道教中的「魔考」的概念引入。「魔考」就是在道允許的範圍之內,由魔鬼去引誘撲殺意志薄弱,慾望很大的人,是一個鬼門關考試。
「魔考」不僅針對每一個普通人,對天人也是如此。在猶太版道德經中,當耶穌基督被道使用中,也要經過這個過程。魔鬼通過飢餓,通過萬國的榮華來誘惑耶穌離開上帝的道,都沒有成功。魔鬼借用上帝的話教唆耶穌去試探上帝,也沒有成功。當魔鬼失敗離去之後,天使來為耶穌的勝利慶賀。
但是經上說:「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 就是說試探雖然不是出自上帝,或說道,但是在道的計劃之內,是道所允許的。全知的上帝可以選擇任何人或事物作工具,來完成他認為必要程序。
這一章就是要告訴你,明白道的行事方式,用道裝備自己,以求順利通過必有的魔考。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要收斂他,必會先擴張他;將要削弱他,必先使之強大。
你認識道的話,就知道或強或弱,或歙或張,都是出於道。處劣勢時,當明白是道的試煉,穩步通過將會是一個進步更新的你,你也不容易消沉。處強勢時,你當明白是道所賜,不可呈強驕傲,是道對你的考驗。通過之後你將進入卓越。隨後的考驗力度也會加大,你靠道謙卑前進,驕傲則被魔鬼所吞沒。正如猶太版道德經說:「你們要謹守,要警醒,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
事實是,大部分人將被魔考所吞沒,只有少部分人能通過。因為他們雖經歷多次,仍不能明辨。非有道的力量不能勝過。因為你真正的對手是你心中的原罪,也就是「欲」,是屬靈的層次。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被廢之前,人被興起,被高舉,多數人會驕傲呈強,忘乎所以,而忽略了對道了尊重。
在被奪去之前,人先豐富地得到。會助長人屬肉體的,屬世的驕橫奢侈,背道而行。這個時候道的公義將顯現。根據你的行為,驕心,對你進行處置。整個過程道不失公義,或受損,或受宜均依你的行為和用心。
是謂微明,
就是非深察不容易明白。因為人生畫卷隨著時間軸展開,在某一個點上,人很難看明白前因後果。今天告訴你,你能信嗎?
傳道人說出來,大部分人輕看不信,大部分人將面臨先被捧,后被殺的命運。
柔弱勝剛強,
守謙下之人,最終將戰勝強梁剛強之人。這也是道德經反覆講的道理。你守謙下,虛己,道會進駐你心。道若幫你,誰又能勝過你呢?顯性的強與道比較,簡直不值一提。道的旨意,無論在任何環境之下,都將不折不扣地執行。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離開水當然不能活 。這句話想說的意思是:一個人,一個邦國離開了道,同樣不能存活。
「利器」是世人認為可憑藉的「強項。老子告誡,一個國家不可逞強。既不能對外幫,外國逞霸;也不能對國內的百姓霸道無理。國君一旦逞強,就如魚脫離水一樣,離開道了。後果將是被削弱,被強暴,被吞沒。
總結:或弱或強,或歙或張,要明白都是出自道。人既不能驕傲,也不必氣餒。要以道為依託,謹慎前進。
作為一國,不能示強逞強。給你一個機會,你卻驕傲自大,囂張跋扈,接下來就是被削弱或被吞沒,國也將不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