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計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主旨:講有道之人與道外之人的關係。有道之人影響社會的方式之一是通過向道外之人傳道實現的。
有道之人為師,道外之人為資,即傳講培訓對象。道外地人要尊重有道之人,因為他們是道施恩的管道。有道之人要愛護道外之人,通過向他們傳道,他們也會成為有道之人。
本章前五個句子是講道的行事特徵和大能。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道或有道之人的行為,世人不容易看出明顯的因果關係。又因為道屬靈的特性,他的來去更不為世人所知。
道,有道之人的語言是從道而出的,是完美無誤的。儘管我們不能完全明白,因為我們與道比較而言的渺小與有限性,包括道德經中的每一句話,不要輕易地挑錯否定,道有它的傳播方式,在特定的時候向特定的人群啟示他們該掌握的真理,不少也不多。
善計不用籌策;
「術數」是通過聖靈之外的靈去預見未來之事,是大道恨惡和不贊成的。大道期望我們能夠認識他,直接與他溝通,詢問未來之事就可以了。大道決定所有的事物,說有就有,話立就立。他自己決定事,也就不需要籌策去算了。
類比孩子不直接與父母聯繫,不聽父母的話,而是通過外人去猜測父母的心思意念,當然父母不高興。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道開的路沒有人能擋得住,到關閉的門也沒有什麼力量能打得開。道能關閉人的心門,能開闢人的永生之路。門可以有形,也可無形。
猶太版道德經中,道把紅海分開了,海水壁立如壘;道讓約旦河水倒流,在道的子民腳剛上岸,海水河水立即歸回原處。
猶太版道德經另一處也說:「那位神聖的,真實的,拿著大衛的鑰匙,開了就沒有人能關,關了就沒有人能開的,這樣說...」說的是道的大能。
散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道與人立約,雖無繩結,卻是信實不更改的。
道命日月運行,四時更替,雖萬世而不改;道立彩虹之約,十字架救贖之約,人雖悖逆,道卻信實不改。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因此,有道之人常以道救人,所以無人可棄;常以道救物,故無物可棄。
問題:既無棄人,為什麼還有人如此不堪?
答:道如汪洋中的救生船,誰都可以上,但並不強迫人。人也有選擇不登船被淹死的權力。這個自由選擇權,就是言論思想自由的最根本依據。
是謂襲明。
這就叫做秉道而行。襲,因襲,秉持。明,就是道。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所以傳道人是道外之人的嚮導,引路人。道外之人是有道之人的傳播對象。
人類的目標歸宿是:洗凈靈魂里由亞當犯錯而帶來的慾望的污染,去掉魔鬼死亡的印記,重新與道建立起溝通,恢復與道的關係,與道合一。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道外之人不尊重傳給他道的人,不渴望得到永生之道;有道之人不關愛道外的人,不儘力傳道,雖在世上算個聰明的人,但卻是一個偏離大道迷失的人。這就是道的核心所在。
總結:簡述道的特性和大能,說明了道,有道之人和道外之人的關係,相互的責任和態度。有道之人要秉持大道的原則和大能,向道外之人傳達永生之道。道外之人要尊重有道之人,要渴求道。有道之人要以救贖道外之人作為工作目標,以求更多的人進入永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