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明曰夷

作者:豬扒戒  於 2017-5-31 21: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老子《道德經》八戒傳習錄|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9評論

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明曰夷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本章主旨是講道的特點:道有非人體感官可探究的屬靈的特性,有暗物質性。講了道的「象」。講了道的恆一不變;也提到了一旦進入道體,即可知古明今的超時空性。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用眼去看卻看不見,稱為夷;用耳去聽卻聽不到,稱為希;用手去拿卻拿不著,稱為微。 

「視,聽,搏」都是用人體器官去探究。即用有形的去探究無形的。結果是看不見,聽不到,拿不著。 

「夷,希,微」這三個字即使沒有,也不影響本章意思的完整性,但這裡是強調寫出的。猶太古典中稱創造天地萬物的神為「Y H W H」,發音近似「耶威」或「雅威」。因此有人推想老子所說的「夷希微」是從那個發音而來的。古代也有人口遷移,並非一成不變,這個推論是一種可能性。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這三個特點也無法解釋的太細,他們都是用來形容這唯一的道。  

這是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企圖把道研究個水落石出是不可能的。道告訴了人們應該知道的部分;不該知道的事,人也不用去費力。科學發展到今天卻不能製造出一個有活力的細胞。屬靈的世界更是被大多數人所否定。老子在這裡告訴大家不要刨根問底了。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 

道以上屬於看不見的無形世界,也叫「形而上」 ,邊界莫糊,混沌不清。當然這個不清是對於人的認識能力而言。在道以下是道所創造的有形的萬物,是清晰可認識的---其下不昧。 

遠志明老師解釋為:「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最高了),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他足以照亮全世界)」。這個解釋有啟迪,放在這裡。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綿綿長存,能感覺到道的存在,但卻無法給他下個明確的定義。說來說去,意思就是:道屬於靈界,屬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暗物質---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這就是屬靈的道的形狀,屬靈的道的象。老子本身也知道:用語言去解釋無形的道很難,也只好這樣說了。 

關鍵詞「象」,我們平時說的「氣象」、「天象」、「星象」等,是形狀不固定的一系列表現,來說明一個客觀的事實。 

比如說「氣象」:黑雲密布,氣壓低,悶熱----要下雨了。多種參數隨時變化,多種形態因素搭配,但事實基本明確,說的是「象」。 

在道裡面,道與人交流也常用「象」的形式表達。可能更抽象,而且非得道之人體察不到。老子使用語言文字表達他靈眼所看到的「象」,這就是《道德經》的難懂之處。擺到人的面前也未必講得清楚,更何況根本就看不見。老子說:這就是道的象,即無物之象。

《易經》中有:「天呈象,聖人則之」,這個天之象除了指天象,星象之外,更多是指呈現於靈裡面的象。天的意思與道,神,上帝一樣,是人心目中的最高神。 

那聖人會不會不懂或誤解象的意思呢?應該不會。因為道跟人一樣---是活的。道與聖人交流時是互動的,道了解人的心思意念,會確保聖人正確傳達道的意思。 

是謂惚恍。

到於人的感覺是:恍恍惚惚是存非存的狀態。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因為道是屬靈的暗物質,道不僅創造了萬物,並且超乎萬物之上,貫乎萬物之中。道就在你身邊,你卻攔不下,追不到。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得到這個亘古長存的道,就可以明白、應對當下這個有形的世界,就能夠了解遙遠太古之時,天地萬物的初始。這就是大道的律,也稱道的綱紀。 

前面述說了道的「惚恍」不可捉摸的特性,這裡講的是道的有應,有信和大能力。

你一旦進入道的世界,你不僅有了處理當今世事的智慧和能力,你還可以知道很久之前的歷史。甚至是天地都未創立之前的元始狀態。誠如老子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時光倒流絕非常人所能理解,暗物質和靈的領域科學也證實不了。但是與道合一的人能明其境。 

道創造了這個世界,那麼他就有能力選擇進入或不進入這個世界。既可以在其內,也可以不不在其內;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都有所不同。那麼與道合一的靈魂便藉著道也具有一定這樣的能力,即進出這個世界。猶太版的道德經里耶穌基督自己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道/神)那裡去。」 還說:「我就是門」,就是進出這個不同世界的門。 

這是道的應許,即與之合一后,得著超乎尋常的智慧,也可以讓你從開天闢地,看到天地的大結局。這就是道的律。 

總結:本章主講道的特點,幾乎沒什麼延伸。道有非感官能夠覺察的屬靈的特性;又從「象」的角度來看道的不可捉摸,不確定性;以及進入道后所能獲得的智慧和能力。下一章老子講那些能夠與道合二為一的人有什麼特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7-5-31 22:26
老子在觀察宇宙自然的時候智慧超群,一落入社會層面卻主張倒退,不知是什麼原因。聖人千慮,必有一失。
回復 豬扒戒 2017-6-1 03:17
徐福男兒: 老子在觀察宇宙自然的時候智慧超群,一落入社會層面卻主張倒退,不知是什麼原因。聖人千慮,必有一失。
福兄好。兄所言甚是。聖人在世,不好全說出世之言,打多都留幾分情面。老百姓跟話,未必是他的意思,也只好不言。有人明白就行了。能不能領受也是道的意思 。人沒有主權。老子也當不了家。
回復 四千兩 2017-6-1 04:08
「此三者不可致潔」,或不應解釋為老子教導人們對於不該知道的事不用去費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揣摩老子的意思,應該指的是凡事互為因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更確切地,或應解釋為不要太快地對知道的事情下結論。看到、聽到、拿到的,未必就是「物」的真相。
回復 四千兩 2017-6-1 04:12
徐福男兒: 老子在觀察宇宙自然的時候智慧超群,一落入社會層面卻主張倒退,不知是什麼原因。聖人千慮,必有一失。
社會層面的進退得失很難一言蔽之。恐怕得道之人往往自命超乎凡塵,也就不會在進退二字上去理論計較了。
回復 風天 2017-6-1 10:39
耶,看不見啦。
回復 豬扒戒 2017-6-1 11:51
四千兩: 「此三者不可致潔」,或不應解釋為老子教導人們對於不該知道的事不用去費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揣摩老子的意思,應該
四千兩好,說得有道理 。
回復 豬扒戒 2017-6-1 11:54
四千兩: 社會層面的進退得失很難一言蔽之。恐怕得道之人往往自命超乎凡塵,也就不會在進退二字上去理論計較了。
其實裡面經常會存在對他們話的不完全理解。 理解得深了,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回復 豬扒戒 2017-6-1 11:54
風天: 耶,看不見啦。
我可是看見你了。
回復 風天 2017-6-2 10:37
豬扒戒: 我可是看見你了。
見或不見,
都在那裡啦。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