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在加拿大如何更好看病就醫?

作者:豬扒戒  於 2012-4-12 00: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4評論

關鍵詞:加拿大, 看病, 華人, 住院

---原載「楓華之聲」

前幾天聽一位來加十多年的朋友講,加拿大的醫療多麼誤人:急診不急,一等就是幾個小時;病人發燒不開消炎藥,最多給點退燒藥等等。這樣的抱怨十年前我也有,後來當了護士,看法有所改變。本想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也許早已不是問題了。可今天看到老移民都這樣認為,看來對在加拿大看病的問題,還有提高認識的空間。

先說急診,不少朋友都有在急診室一等就是幾個小時的經歷。其實急診室對病人的處理還是有章可循的。病人來到急診室后很快就完成了登記和病人分類。然後大多數人才開始漫長的等待。那個第一次問你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要來醫院的人,就是分類護士(Triage Nurse),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有經驗的護士。經過她的手后,病人基本上分成了5類。

1類是不能等待的病人,比如氣管堵塞,呼吸困難,急性過敏,頻死等,需要立即處理的,會得到即時處理。如果病人休克,需要更多搶救專業人員,他們會通過呼叫系統在全院範圍內呼叫搶救應急小組(Code Blue),這個小組成員會在3-5分鐘內趕到,對病人實施搶救。這類病人大概占1-3%

2類病人是僅次於第一類的急性病人,比如:中風癥狀,胸痛,心肌梗塞癥狀等,需要儘可能早的處理,但時間敏感性不及第一類,這類病人大概占20-30%

3類病人需要兩種以上的檢查,比如X 光,B超,化驗,這類病人大概占30-40%

4類病人需要一項檢查就夠了,這類病人連同5類病人大概占20-35%

5類病人則不需要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

 

前兩類屬緊急病人之外,後面的三種分類都不太急了。感冒,發燒,拉肚子的病人,多在45類,等幾個小時很常見。又因為應診醫生來自不同的科室,他們的忙碌程度又 影響了不同病症病人的等待時間。這裡有兩點需要提醒大家,像一二類的緊急病人,你可以直接把情況告訴急診人員,他們會根據情況讓你簡化登記,優先分類應診(如果她看到你不是那麼急,可能會態度不好,無所謂啦),再一個就是等待過程中如果病情有惡化,隨時向護士反映,他們會根據你的病情更改你的分類。一個快速的分類,難免會有遺漏和偏差。新聞里報道有病人死於等待過程中,如果病情快速惡化還在傻等,是有可能發生的。

病人感冒發燒給不給葯的根據是:體溫在38.5度以上開始給葯降溫,如果38.5度以下,不做特殊處理。如果體溫在39度以上,要配合冷敷,冰敷等物理降溫,以避免過度消耗和大腦受損。因為退燒藥屬於非處方葯,藥店都有賣,很多醫生不開處方,僅告訴你吃退燒藥,他們認為這是常識,你本來就該知道。開不開消炎藥,是根據你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一般看發紅咽喉有沒有小膿點,有膿點是細菌感染,開消炎藥。否則是病毒感染,不開消炎藥。診斷當然會有失誤。如果病情變化,你還需要及時再看醫生,而不是等到把葯吃完再說。

 

這裡的醫院都有預算,根據病人多少和預算多少配備醫生和護士。45 類病人等幾個小時好像成了常規,如果這些病人在1-2個小時之內每次都能看到醫生,很快就會有醫護人員被調離,他們會認為有點浪費。住院處的病人如果下降,一些鐘點工醫護(on call) 的工作小時數會下降,但幹活的醫護人員仍然處於忙碌狀態。急診處的病人沒辦法進入病房,有時是沒有床位;有時則是有床位,但缺護士,病人還是不能入院。

住院治療在加拿大相對較簡單,有吃有住,不用送禮找關係。醫生護士都會根據自己的專業要求去做,能吃到病人送的巧克力已經很感謝了。醫生當然會有高下之分,你要是想挑醫生,你可以通過給你介紹入院的家庭醫生或專科醫師,讓他介紹你到你想要去的醫生處,這個方法較難,因為這些負責推薦的醫生也並非誰都認識,你當時也不知道那個更好。另一個方法是在門診上見你想要見的醫生,因為每個醫生都有門診時間,基本上在他門診上收住的病人就歸他管。你可以先查他哪天上班,然後把你的約見時間定在他的班上。這兩個方法都要求你事先做些功課,知道那個醫生是你想要的醫生。中間換醫生很難,也不禮貌。

家庭醫生 很重要。最好找一個耐心,細心,能聽懂你的母語的家庭醫生。看專科醫生,入院等等,家庭醫生幾乎是你的必經之路。也不用緊張,你可以選擇一個以上的家庭醫生,根據不同需求,見不同的家庭醫生。但肯定要有一個是重點,讓他掌握你的病例的絕大部分信息。

專科醫生大都要通過家庭醫生推薦。如果該專科醫生認為你還需要見另外的專科醫生,他會在報告里建議你的家庭醫生,而後再通過家庭醫生介紹看其他的專科醫生。

老人公寓是老年人生活上能部分自理時選擇的地方,根據不同的情況要求不同的護理照顧。比如說購物,打掃衛生,做飯,洗衣等,根據自己的情況,把部分工作讓別人來做。有少量的護士和護工。這時的老年人可以到處活動,還比較自由。

老人院是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後去的地方,護士和護工會給你提供相對醫院簡單的護理和日常生活照顧。護士會給你打針,給葯,檢測生命體征,必要時與醫生聯繫。護工會給你穿衣,喂飯,洗澡,翻身等。這時老人已不能隨便離開,大部分時間是室內活動。

 

安樂死的叫法太籠統,沒有可操作性。但搶救醫療過程中是有不同的救治層次的。比如一個晚期病人的搶救選擇可有:全力搶救;搶救但不做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或者搶救但不做心臟按摩,不上呼吸機等不同選擇搭配;也可以選擇不搶救(DNR)。他們這樣選擇也不是沒有道理,比如說已經是癌症晚期的臨終病人,上面的一些有些粗暴的搶救手段有多大意義?在這裡很多人選擇比較有尊嚴地自然離去,而不是選擇那些介入性的搶救手段。 如何搶救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很多時候醫生會跟家屬及病人本人談話,提示那種方法較為合適,你有選擇權和表示不同意的權利。

想法印證Second Opinion),東西方都一樣,總是希望兩個以上的 醫生來看同一個病,以減少差錯。這裡政府,醫生都鼓勵你這樣做。政府鼓勵的意思是:醫療系統覆蓋這些重複的費用。醫生鼓勵你是因為不僅對你好,他也不想出現差錯。說一個真實例子:在加拿大有我一位讀護士的 同班同學,在某醫院工作,有一段時間呼吸不好,胸痛,醫生診斷的 結果是肺癌,需要進行肺葉切除,我這位同學也夠爽快,非常配合醫生,手術很快就做了,而術后的冰凍切片結果卻是:一種肺炎。所以說,第二個醫生的意見還是很重要的,也不要操之過急。

病人遺囑與醫生的真話 :這裡的 醫生說話很直接,有時候直接得讓人難受。他們會明確告訴你所得的病,也會大致告訴你還能活多久。他們不會說你很好,想吃啥就吃啥吧。而是告訴你大概你還有多長時間,該考慮諸如治療方案,搶救級別,家庭,事業的安排等。其實這樣也好,有始有終嗎。臨終病人很多都是當家人,有病瞞著他,去世前沒有個安排肯定不妥吧?

所以說加拿大的醫療不是說哪都好,但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那如何把這些可取之處讓中國的醫護人員有所了解呢?誰有什麼高招,願討教。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白露為霜 2012-4-12 01:31
加拿大看病最好的地方:人人有保險。美國人羨慕都來不及。好容易搞了個醫療改革,看樣子要被宣布違憲。
回復 冰雪一剪梅 2012-4-12 08:22
加拿大的醫療制度讓人想起社會主義。這才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回復 greenworld 2012-4-12 09:55
如果調查一下加拿大看病發牢騷的,其比例可能和中國的貪污犯比例差不多
回復 yulinw 2012-4-12 21:05
   和澳洲差不多~~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3: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