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
——吳非
「不跪著教書」——是南京師大附中特級教師王棟生的一句名言,也是一本教育隨筆的名稱,吳非是他的筆名。
這句話讓教書人看了出一身冷汗。我們不是一直都站在講台上嗎?
但是,王棟生老師說:
「模範教師」為了「堅守講台」,而不顧家庭,以致妻子癱瘓,老父含恨而死,無暇關心女兒學習,連自己也延誤治療而落下終身殘疾。這其實是一種變態的極端的個人主義,是極不人道的,至少是麻木和虛偽的。」
「許多教師對教學工作機械重複,對學生冷漠,對生活冷漠,是對教師職業的褻瀆。」
「許多教師、學生自己不把自己當作人,自覺地爭當考試機器的「螺絲釘」和官僚體制的奴隸,以致奴才,以求分得一杯羹。」
……
這些話,是一聲斷喝,指出了教師職業要求教師「不近人情的反人道的奉獻」的虛偽性;這些話,是當頭一棒,打在了有嚴重職業倦怠和職業麻木的教書人的頭上;這些話,是一枚炸彈,在以順從為職業道德的教師群體里,發出最真實的轟鳴;這些話,又是一顆啟明星,高掛在前方,告訴我們,方向在哪裡。
所以,不跪著教書,不是指我們的身體站在講台上,而是首先要從精神上站起來。
誠然,精神的站立需要很多客觀條件,比如社會環境,比如教育體制。但是,這不能完全成為我們站不起來的理由,當我們個人無法改變體制的時候,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我們應該常常自問,我們是誰?
自古我們被奉為春蠶和蠟燭,是無私奉獻的楷模,而在物質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我們依然被要求著「安貧樂道」。李鎮西教授提出了「教育是一種悲壯的堅守」的理論,即使成名的教育家都會認為這個職業是人要為之犧牲的一場苦難,是一條殉道者的路,那麼我們似乎別無選擇。
可是,當崇高需要犧牲親情,需要犧牲孝道,需要犧牲健康,需要甘守清貧,甚至於需要拋灑熱血時,崇高已遠離人性,成了高處不勝寒的道德冰峰,這樣,「模範」也會鮮人問津。
這讓我們不得不想起一句話:「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
這句話出自《淮南子》,書里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子路在路上救了一個落水的人,並接受了此人一頭牛的答謝。子路回來后,將此事告訴孔子。孔子很高興,說:以後樂於助人的事會越來越多了。魯國曾經頒行一項政策,凡是為在他國為奴的魯國人贖身的人,按照魯國法律應得到官府獎勵。孔子另一個弟子子貢,家境富裕,不差錢,為人贖身後,將票據銷毀,他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孔子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責罵子貢阻止了一項仁政的施行。果然,為魯國人贖身 的人變得越來越少了。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子貢的行為無意中提高了「善行」的標準。許多有心為人贖身而又無力承擔費用的人望而生畏,行善之人自然越來越少了。而子路救人受禮卻是對世人行善的一種鼓勵,於是,行善之人就越來越多了。
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的哲理是:過分抬高道德標準,使一般人達不到,反而會毀掉社會正義。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模範教師需要在日積月累的付出的基礎上還要發生流血流淚的典型事迹才能成為模範,我們普通的教師怎能堪此重負?王棟生老師說,「教師應當有正當的人性。一個人沒有『人』的意識,沒有正常人的思想感情,那就不能從事教育工作。」這句話道出了最基本的教師觀。
是的,我們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我們首先只是一個有尊嚴的勞動者。我們要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人」的權利:學會適度的休息,學會不追求完美,學會不糾結於成績,學會愛護和照顧家人,學會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也要學會對一些無謂的過度勞動說「不」,這些,都會讓我們的心靈趨於開闊平和,因為感悟到了工作之外的美好,所以反過來也就能用新的眼光去看工作,自然也能經常看到自己工作的可愛之處了。
我們工作的可愛之處在哪裡呢?就是我們不但是有尊嚴的勞動者,還是愛的使者——這是我們對自我價值的一個深層次定位。因為有我們的工作,孩子們變成有思想有感情懂得感恩學會創造的人,這些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更不能用任何偏見來詆毀。因為懷著愛,撒播愛,傳遞愛,我們目光澄澈,激情滿懷,幸福蕩漾——這是我們作為普通人的價值的提升。
「 我們不僅是莊嚴的勞動者,而且是愛的使者。」當我們能夠意識到這兩點的時候,我們的精神就會站起來。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面壁參禪。」精神上的站立需要行動上的站立做支撐。生命的真義是體驗,是當下的體驗,教育也是如此。
我們不要單純做知識的有聲傳遞者。據調查,一篇課文沒有教師的講授,學生理解知識正確率也達到80%,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喋喋不休?如果我們不願從傳統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尋求新的教學方式,那麼我們就會一直跪在古舊的模式里焦灼無奈。
我們也不做機械麻木的考試機器的螺絲釘。當然不是說我們就去支持學生不要中考高考,而是學習成績和能力應該不會成為反比,注重能力比注重成績對學生的影響要深遠得多。如果我們不願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努力謀求素質教育之路,那麼,我們就會一直跪在分數的陣營里無法突圍。
我們應該做「術而有道」的老師。
所謂「術」,就是要做專業型教師。
什麼是專業型教師?我認為,不只是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應該把自己融入學科之中,感受到這門學科的美麗,首先做到自我的成長和心靈的愉悅,然後才能讓學生受益。當教師在言談舉止中盡顯這一門學科的魅力,就會化自己認為腐朽的事業為神奇。
如何成為專業型教師?學習、實踐和反思是一條最有效的路徑,通過讀書,我們可以以書為媒,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和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家進行對話交流;通過實踐,我們可以去探求適合當今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如今新課程改革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和自由,這是有利時機,應該抓住;通過反思,我們可以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可以看到不足不斷完善,讓自己的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所以這個過程是一個自我激勵、提升境界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提升專業知識的過程,當你在課堂上能夠把教育教學理論自然的實踐,又不斷的反思得到新東西的時候,你的生命本身就是在進行一種獨一無二的創造,你也就會成為一個專業型教師了。
具體怎樣做呢?寫作應該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所有成名的教育家都曾經是最普通的一線教師,他們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寫作的積累,魏書生的書稿厚度達到屋頂,他寫了85本500多萬字的日記,這是怎樣的勤奮?他的專業來自哪裡?來自對一線教育教學的探究,因此真正的專家即使成名之後也不願意離開一線講台,魏書生即使當了教育局局長之後也堅持在一線教課,李鎮西當了校長還要帶三個班的副班主任,因此「真正的專家都在一線」,這是成了名的專家給一線教師的一份肯定,也是一份鼓勵,我們當惜取。有專家問:一天寫一篇很難,那麼,三天寫一篇如何?三天寫一篇也難,一周寫一篇如何?一周一篇也不容易,一個月如何?只要肯鑽研,肯堅持,天長日久,你就是這個專題的專家。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老師要專業化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成為有名的教育大家,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決定了能出名的人畢竟只是鳳毛麟角,而所謂「專家」也不能單從是否出名來評定。我們專業化發展是為了不讓自己的教師生涯虛度,不讓自己的人生白活。人活著,總要做一些什麼,總要做出一些什麼,即使我們只是平凡人,縱然不為別人羨慕的目光,也要為了自己心中的一份追求,一份舒暢。
這份舒暢還可以來自一個更高的追求,那就是教師的「道」。所謂「道」,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
如果說「術業有專攻」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工作生活的實踐能力,可以讓我們養家糊口讓我們爭取一份做教師的尊嚴,那麼,教師的教育理念則是來自心靈的探求,來自思想的創造。我們先來看一看教育大家們的教育理念吧。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葉聖陶給中文教育引入了一個全新的觀念:「教是為了不教」。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是「充滿愛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魏書生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其核心是「自主」教育……比對一下,不難發現,教育家們的理念有一個核心,那就是:「以人為本」。說到底,教育是人的教育,如何讓學生學會愛?如何讓學生擁有幸福的能力?如何讓教育過程充滿溫馨的人情味?如何讓學生回歸他自己?這些,都充滿了濃濃的教育關懷,像一顆顆愛的種子,在學生心中開出真善美的花朵。
如果有人問我們,你是教師,你做了這麼多年教師,你的教育理念是什麼?我們能否回答?我們學習了很多很多教育家們的思想,但是真正用行動實踐的又有多少?教育理念不是貼在額頭的標籤,而是深入每一個教育細節的自覺實踐,唯有親自品嘗到優秀的理念帶給我們的甜美,才能面帶微笑心情愉悅。
也許有人會說,教的曲兒唱不得。對,的確如此。有不少人在學了魏書生教育理念之後是按照他的方法教學,可是幾乎沒有效果。其實這並非魏書生的教育理論不管用,而是一些老師在學習運用魏老師的方法教育學生、管理班級時只是機械模仿,並沒有真正把握魏書生教育管理思想的精髓。
其實,即使把握了教育家思想的精髓,也並不是教師得「道」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應該是在學習實踐中產生衝突、提出疑惑、再找到解決辦法,從而產生新知。名家不是權威的發布者,我們也不是被動接受的學生,我們的思維應該是一個不斷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只有產生了新的思維,才是學習和實踐的最大收穫。因此,我們必須保持一種開放和自由的境界,一種空靈的境界,只有如此,才可以去清空和吸納,才可以踐行和創造。當我們具備創造力,產生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時候,也就擁有了自己的人生理念,學生的創造力和人生理念也就會逐漸產生了,因為我們是他們的榜樣。
「要想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我以為,這正是我們「站起來」的崇高責任。
那麼,讓我們站起來!
既要樹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又要探求自己的教育理念;
既要保持著對職業的敬畏,又要擁有做人的良知;
既要做愛的使者,又要做有思想的教師。
站起來,不跪著教書。
不跪著教書,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