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有個「鬥批改」階段。這個階段是根據毛主席無產階級司令部的戰略部署,讓工人階級進駐各上層建築領域,領導知識分子開展革命運動。
那一個個據說解放前是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講起理論來可真是要他們命。他們中有老實人,通常稱自己老大粗,沒文化,舊社會不給上學讀書,只會想到什麼說什麼;而那些不太老實的師傅,發言就顯得高深,他們針對知識分子的價值觀,總結髮言都是那個路子:
「同志們,看問題該怎麼看?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肯定一切。某個人或者某個組織都有優點,這是不能否定的,對不對?既要看到優點,也要看到缺點,不要一概否定,也不要一概肯定,所以我們要以這樣的態度看待文化大革命,看待新生事物」。
這貌似辯證法的東西,其實等於什麼都沒講。
面對這個世界,人肯定什麼,否定什麼,都是不可避免的,騎牆派只是一種表現而已,是一種隱瞞觀點的託辭,是一種八面玲瓏的圓滑處事方式。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在肯定與否定的交錯中前進,觀望是可能的,而騎牆是暫時的,不爬下來註定要摔下來,或被人家拽下來,結果做人不是兩面三刀,就是信譽掃地。
當年工宣隊老師傅心裡很清楚,他們是誰派來的,必須擁護誰,和誰斗,這些名副其實的老大粗,就是領了黨發的工資來干細活的。
今天,我們學會說否定,並不等於走向極端。否則,天使和魔鬼沒區別,只因為天使有天使的缺點,魔鬼有魔鬼的優點?
蔣經國為台灣開創民主政治,他有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他在否定永坐江山的專制政黨之同時,肯定著輪流執政的民主價值。所以,否定的同時,一定有某種被肯定的價值支撐。
看似面面俱到、四平八穩的不得罪任何人的清靜無為,至多存在於理想之中。毛主席說:什麼是說話,說話就是宣傳。你只要說什麼來著,又要表明自己並不想說什麼來著,那隻剩下兩種可能,不是廢話就是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