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里有沒有好人?我的回答是,共產黨里不僅有好人,而且好人只有在共產黨里,才能做出點好事。卻有人抓把柄惑眾,煽動某種歧視,說我不少朋友是高官,而且他老是以此來作為反覆攻擊我的理由。請大家看下面的正文內容,由各自去得出印象,共產黨里有沒有好人,亦不必猜誰和誰是什麼關係,誰是其中的什麼人。至少這篇文章不會有版權之爭,同時我以人格保證文章的真實及其來路的正當與合法性。
正文:
本人曾於1984年初春赴貴州採訪過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朱厚澤,當時的第一書記是池必卿。起因是朱厚澤83年下半年在中央黨校學習時,碰上我們駐京辦事處的記者,他邀請我們去貴州採訪,希望利用《導報》的影響力報道貴州的改革開放。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我被欽老闆點名去貴州採訪。臨行前在資料室看了不少有關貴州的材料,摘錄了不少資料。歷史上對貴州描述最有名話就是「天無三日清,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
當我趕赴貴陽后,被省委告知還要等幾天,當地一位原校友悄悄告訴我,這幾天總書記在貴州,主要負責人都去陪同、開會了。待耀邦離開貴州后,省委辦公廳就安排我採訪朱書記,我當時提出要採訪第一書記池必卿,被謝絕。因為根據《導報》慣例,一般都採訪省委、省政府的第一把手,否則感覺上回去后不好交待。
當我一走進朱厚澤的辦公室,與他面對面坐定,就被他平易近人的作風、清晰的思路、對全局(國情省情)的瞭然於胸所深深吸引。他很熟悉《導報》的特色,談的都是發展的大思路和新觀點,我除了不時提問,便是在採訪本子上快速地記錄談話內容。隨著採訪的深入,我心裡越發踏實,這下好交差了。採訪進行了一個多小時。我增建議透露一些耀邦到此考察調研的新聞,他考慮后說,還是只談貴州的吧。(後來才知道耀邦此行是為西南四省五區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而來,貴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回到住所,馬上整理了一遍採訪記錄,趕出了稿件,並立刻送朱書記的秘書,並請朱書記審閱。半小時不到,我很快拿到了審閱稿,除個別文字之外,沒有什麼刪改。我即去郵局,電報發稿件至上海。稿件刊登在當期《導報》的頭版。隨後,我又編了一個專版,報道貴州的經濟發展路向和優勢,總算完成了任務。
對朱厚澤來說,後來任職中宣部部長,是他為人民做好事的盡頭,好人過不了這個關,同時也失去了本該有的發展空間,看來耀邦的一句肺腑之言:「他是個當總書記的料」,毀了他餘生。
偉人已逝,追思往昔,智者風範,仍歷歷在目。僅以此短文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