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輻射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 公眾無需恐慌---ZT
「快去搶食鹽,海鹽快不能吃了!」「上海的口罩都被搶光了!」手機、微薄頻頻收到這樣的信息。搶鹽、服碘片、買口罩、買仙人掌成為熱門關鍵詞。
繼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以來,福島核電站爆炸已成為公眾最關注的話題。3月17日,日本NHK官方電視台公布3 月 16 日福島核電站附近核輻射量為正常情況的 6600 倍,核泄漏加劇,益發助漲了中國國內的恐慌高潮。
3月17日,一場 「搶鹽」風波襲擊中國,傳播速度遠遠快過核爆炸后的塵埃雲。到底日本核泄漏對中國公民有無影響,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麼,為此,記者專門走訪了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李方教授。
公眾受到自然本底輻射劑量約為2.4毫希伏/年
當核爆炸、人為事故等引起核泄漏時,核輻射作用於人體組織,產生的電離效應對人體有一定損害。這種損害在體內不斷累積,將導致染色體突變造成遺傳病多見、癌症發生概率升高等生理變化。在前蘇聯、美國、日本等地都發生過核泄漏事件,均引起了公眾的巨大恐慌。核成為一個恐怖的殺人怪物,聞者色變,聽者驚心。
其實,我們人體每天都暴露在各種射線之中,比如宇宙射線(如太陽)、飛機、手機、電腦、電視都有輻射,約為2.4毫希伏/年,稱為自然本底劑量當量。國家公布的《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公眾受到人工輻射劑量不超過1毫希伏/年。而從醫學的角度考慮,受照劑量在100毫希伏以下對人體都沒有影響, 100毫希伏相當於1年內累積照射約10次CT。
輻射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公眾無需恐慌
李方教授指出,避免核污染最有效的方法是距離。輻射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當輻射量為2.2毫希伏時,一米外的輻射量銳減為0.55毫希伏。所以福島核電站附近的輻射量為正常量的6600倍,但是抵達東京地區僅為0.035毫希伏。這種核輻射是一過性的,隨著大氣的稀釋很快離散開,微小的劑量值對人體也無法產生損害。李方教授形象比喻道,「就好比你身上原本只有一毛鋼鏰兒,現在多了19個,你有了20個鋼鏰兒,對你的財富會有影響嗎?」
因此,不僅搶鹽完全沒必要,搶口罩、服碘片、拒絕實用海產品都沒必要,大氣和海水都成為我們天然的屏障,稀釋了核輻射所帶來的傷害。中國大陸在過去也曾進行過多次核彈實驗,對周圍人群的傷害至今無報道,就更不用提隔海相望的日本福島核泄漏了。
我們更需注意生活中的輻射
比起日本島一過性的核污染,我們身邊每天都在接受的輻射反而更應該引起注意。
X線、CT、同位素、放射治療,醫用輻射可以用來治病,但對人體的損害也是累積的。手機、電腦、電視也都含有不同程度的輻射,孕婦、小孩應該盡量少接觸。至於社會上流傳的仙人掌可以防輻射,李方教授則指出純為誤傳,並無科學依據。
公眾對輻射敏感是好事,有助於國家對放射源加強監控,做好應急預案,保障人民健康。但公眾無需對日本核泄漏事件恐慌,應正確認識到輻射是無處不在的,應用於醫學可以治病,應用於電站可以發電,我們應相信國家權威部門的意見,做一個理性的中國人。
李方教授介紹:
李方,男。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常委,北京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