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簡論
十七、最小作用力與廣義熵論 馬力
最小作用力原理來自物理學,是說處於穩定態的大自然總是遵循最簡單和最經濟的方式運行著,比如光線的最短路徑原理。這最經濟的作用力就被說成是最小作用力。最小作用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並沒有明確的對象和量度。它通常只是依據經驗在比較的意義上使用,因很難被普遍證明而被視為是一種公理般的存在。用場論的術語來說,廣義作用力的大小通常與勢能或某種狀態的梯度(可看作坡度,如資源、貧富、文化、宗教、和人口等的分佈坡度)成正比。再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最」字通常用來表達一種極限狀態。如果認為最經濟的方式只有一種,用一種唯一的方式達到的極限狀態也是唯一的。這種唯一的狀態也因此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可見最小作用力又是與自然界的穩定狀態有關。
穩定態通常是勢能或梯度最低的狀態。所以在分析力學中最小作用力又被看成是一種穩定態的特徵,用於推導穩定狀態下的力學法則。穩定態在自然科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研究的只是穩定態或平衡態時的物體運動和變化規律。而非穩定態的變化與穩定態中的完全不同,甚至連物理變數都很難觀測和確定。比如常說的氣體溫度和壓力就是氣體處於平衡態時的統計特徵,其大小取決於氣體分子運動的平均速度。社會現象也是這樣。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的政治和經濟都有不同的運作方式。戰爭時期的各種社會狀態瞬息萬變並遠遠偏離和平時期。外貿、交通和運輸被打斷,許多民用企業轉為軍用。分配方式也會改變。總之一切為了戰爭。我們通常所說的經濟學基本上都是用於和平時期的,甚至是無危機狀態下的。為什麼沒有戰爭經濟學?可能寫出來會被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所用。
如果還想展開來說,穩定態又是一種熵的極值態。因此最小作用力法則又與熵增大原理有關。在達到穩定態的過程中,系統的熵增大。這在後面還會詳細說明。對人類社會而言,文化、資源和物產的交流可以減小種群之間的隔閡與戰爭,也就是減小人群間的文明梯度、對抗性勢能和相互作用力。系統的差異減少,內部的分化減弱,這些過程符合廣義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或熵增大原理。而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貿易往來與互通有無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這樣的和平交往在古代非擴張性的農耕社會比較常見。典型的例子有中國明代的鄭和代表朝廷帶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遍訪許多小國和弱國的航海外交。然而這種和平交往並不代表世界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歷史與現狀,尤其是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人類歷史充滿血腥的戰爭和奴役,而非都是尋找彼此和睦相處的穩定態和共同體。這將在下一節討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