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簡論
十五、市場競爭—降低成本 馬力
用薄利多銷來打價格戰容易引發競爭對手爭相降價拋售,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無利可圖。實力弱的會破產,獲勝的一方也會傷筋動骨難以癒合。如果是在海外市場打價格戰,還會遭到進口國的反傾銷指控,加征反傾銷稅。這樣的話價格戰就白打了,自相殘殺遭受損失不算,最後是被進口國坐收漁利。這樣的競爭對大家都沒有好處。發達國家為了避免兩敗俱傷的價格戰,同行企業通過談判組成一個壟斷企業卡特爾,分配各企業的市場份額。中國的資本經濟還處在早期,很少有這樣的卡特爾。國人更喜歡單幹和利益獨佔。有些乾脆就是只圖一鎚子買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為了避免惡性價格戰帶來的傷害和貿易國的反傾銷,市場競爭會調整策略以降低成本的手段來獲取競爭優勢。前面介紹的利潤公式為
Q = b c E /(1 - b)
為考慮成本的作用,把不同廠家的成本也區分為c1和c2。兩家的利潤成了
Q1 = b1 c1 E1 /(1 - b1)
和
Q2 = b2 c2 E2 /(1 - b2)
我們依然選擇利潤為參照。當兩家利潤相同時有Q1 = Q2,或
b2 c2 E2 /(1 - b2) =
b1 c1 E1 /(1 - b1)
由此得到兩家的市場比是
E2 / E1 = b1 c1(1 - b2) / [b2 c2(1 - b1 ) ]
現將C = c E代入前面的公式(1 - b)E = C獲得c = 1 - b 或
b = 1 - c
以此去除市場比中的b得到
E2 / E1 = (1 - c1) / (1 - c2)
如果產家2的成本低於產家1,有c2 < c1,不難看出這時E2 < E1。這是說降低成本后要獲得相同的利潤,所需的產品銷量減少了。低成本的廠家便可以降低價格求售,以成本優勢打價格戰。這在以下的討論中會更加清楚。
根據前面得到的b = 1 - c可以求出降低成本后的利潤率變化
b2 / b1 = (1 - c2 ) / (1 - c1 )
當c2 < c1時,可以看出b2 > b1。可見降低成本會提高利潤率,所以只需要售出較少的產品就能獲得相同的利潤。對照前面的市場比有
E2 / E1 = b1 / b2
這時的市場比依然是利潤率之比,且與薄利多銷中的市場比的近似形式是一樣的,只是產家2在降低成本后利潤率增加了。這時獲得相同利潤所需的市場就減小了。也就是說降低成本是通過提高利潤率來減小所需市場的。這一結果同樣與供需關係相吻合。這時的產家可以增加產量,並適當地降低售價依然可以獲得更多利潤。如果成本的減少不影響產品質量,便能在價格戰中佔據優勢。
成本優勢也是一種比較優勢。不同於刻意降低售價,甚至不惜一時的虧損,而是在利潤率相同時,仍然可以低價上市。只要低成本的理由客觀充分,而不是以偷工減料粗製濫造等不法手段獲得的,在道理上不應屬於惡性競爭。然而這種被西方經濟學認可的比較優勢,也經常會被進口國歪曲為故意降低價格以虧損為代價的價格戰,並以此作為反傾銷的借口。於是就有世貿組織中圍繞著惡意反傾銷的許多官司。這裡討論的內容,包括數學結論,有助於發展中國家深刻理解比較優勢在市場上的表現,增強底氣和信心打贏反貿易壁壘的官司。
降低成本可以通過改進生產技術和流程,合理使用勞工,精簡管理人員,減少服務費用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來實現。如果想靠偷工減料投機取巧之類的歪門邪道,造出的豆腐渣產品會損害產品的質量和使用壽命。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即便減價也會因質量問題而無法獲得更大的市場,還可能失去現有市場和訂單而被競爭對手打敗。一個出口全世界的製造業大國尤其需要對產品質量嚴加管控。以為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會自我約束不過是天方夜譚。不擇手段地追逐短期利益同樣是許多唯利是圖的企業迅速致富的手段之一,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儲備不足的投機企業。由此可見,以為單靠市場競爭就能提高技術降低成本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深入地討論這個話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