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簡論 馬力
三、海外的市場擴張
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說明在孤立系統中,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在資本的循環過程中不產生凈利潤,也就是說不能有利潤儲存。但是資本家不會放棄利潤儲存並因此產生市場剩餘。這就需要擴大現有市場或尋找其它銷售市場來出清庫存。系統開放和市場擴張對資本經濟來說是生死攸關的,而不是僅僅為了增加利益可有可無的。這是資本經濟的一個死穴。我們以前並不知道這個死穴的存在,因為不知道資本經濟的基本矛盾。如果能抓住這個死穴就會要資本經濟的老命。這就難怪資本經濟國家會不惜一切代價擴大市場。
資本經濟主要有兩個基本手段來擴大市場。這一節講第一個手段商品輸出,即將產品出口到海外市場。為此產品輸出國用盡包括炮艦在內的各種手段來打開別國的市場大門。當多個國家爭奪海外市場時常常會引發戰爭。這類爭奪市場的戰爭不同於古代爭奪土地和人口的戰爭。那時土地人口是主要的生產資料。戰爭的武器也不只是兵器,還可以是資本、價格、貿易和制裁等經濟武器,以及意識形態和法律等政治思想武器。因此當代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與為爭奪世界霸主的修昔底德陷阱不盡相同,可以發生在競爭的任何階段。最終目的都與市場經濟有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的製造業陷入利潤危機而衰退(利潤危機將在後面討論)。擴大市場的產品輸出變成了資本輸出。輸出資本在海外建廠延續著原來在美國國內的生產,只不過產生的GDP記在了所在國的帳上。這些產值雖不包括在美國的GDP中,卻提高了美國的GNP(國民生產總值)。一般來說GNP能更真實地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所以製造業空心化的美國經濟依然十分強大,而且避免了製造業產生的周期性危機。這種強大不能簡單歸結為服務業的興盛取代了製造業,尤其是許多服務業是為美國的海外製造業及其產品出口美國服務的。海外廉價勞力生產的產品售價降低后,美國便可以重新打敗競爭對手奪回市場。這就是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真相。
對中國人來說,一個熟悉的例子就是中美破冰。為避免深陷越戰泥潭和政治分裂的美國經濟衰退走向解體,美國總統尼克松不惜屈尊俯就來中國緩和中美關係。向毛主席鞠躬時憨態可掬有如大熊貓。讓人見識到趾高氣揚的美國人能屈能伸的一面。中國改革開放后,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向中國大規模輸出資本。不僅在中國開辦企業出口美元商品,鞏固了美元的國際地位;還開設從食品雜物到高檔消費品的各類零售商店,為這些國家清除市場剩餘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奉獻只是換來中國的一時繁榮,但沒有高科技的解禁。這些資本輸出雖不能攻城掠地,卻仍然被不少經濟學者視為一種金融殖民,戲稱為割韭菜。當中國強大起來后,美國就千方百計地阻止中國對美國的反向殖民,用關稅等貿易壁壘,外加去全球化和圍堵脫鉤來保護美國的企業和市場。
前面說資本經濟國家爭奪海外市場時不惜引發戰爭。有意思的是,兩年前歐元在國際市場上的支付比例正在接近美元,不斷蠶食美元的海外市場,並可能很快取代美元作為國際最大壟斷貨幣的地位。接著便發生了俄烏戰爭,美國迫使歐洲集體制裁俄國,連俄國狗都不放過,還要大量進口美國能源。由於制裁是一把雙刃劍,歐洲經濟很快便進入衰退,不少企業移民美國。歐元的國際支付比例大幅下滑,保住了美元的老大地位。加上美元加息,大量美元資本也從歐洲和世界各地流向美國。當下美國製造業雖然不景氣,但服務業依然強勁失業率很低,股市一再突破新高。之前許多人對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沒有應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