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爭奪下的雙重核平衡
馬力
本人之前說過,國際社會主義陣營解體后,資本經濟的全球擴張和對抗使地球上的高等生物失去了跨越核陷阱的機會。自人類進入核時代以來,美國已經對無核國家使用了核武器。之後不久,美國又曾多次提出核摧毀蘇聯和中國的提議。由於核武數量不足或擔心報復,這些核打擊計劃終究沒有付諸實施。隨著社會主義陣營核軍備的加強和擴大,東西半球形成了所謂的恐怖核平衡,保證能夠在核大戰中互相摧毀對方。於是西方國家對中蘇兩國本土進行核摧毀的計劃與願望不得不暫時束之高閣。
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上述的所謂核平衡,僅是對摧毀核大國的本土而言的,不包括針對海上或領海目標的核打擊。以往的國際戰略學家沒有注意或重視這一點,因為在過去,海洋主要是被當作一種運輸通道,並具有共享的可能。資本主義強國經過多次世界大戰(包括英國之前的七年戰爭和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和新的海洋大國美國的崛起后,一國壟斷海上運輸的企圖變得越來越困難,並受到國際海洋法公約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佔據遠離本土的大片海洋不僅沒有必有,而且沒有可能。
然而隨著人類開發海洋能力的不斷加強和戰略武器的發展,今天的大海已不只是可以公用的運輸介體。地球海洋的面積佔到總面積的70%,超過兩倍的大陸面積,其中蘊藏或覆蓋著巨大的能源和其它稀有資源。更重要的是海洋還是核大國保持核打擊和核報復能力的重要掩蔽所。這就使核大國之間保衛大陸本土的核平衡擴展到海洋領域。一切破壞核平衡的冒險行為也因此不能不考慮對隱藏在海洋中的核目標進行打擊。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核大國尤其注重發展戰略核潛艇和反潛能力,包括反戰略潛艇的攻擊性潛艇。
即便我們可以暫時把打破核平衡的冒險行為放在一邊,而僅考慮眼前的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會發現世界上還是有許多海洋區域與某些鄰近國家的近期利益緊密相關。最典型的例子有中國的東海和南海、印度洋、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墨西哥灣、地中海、裏海、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等。目前局勢比較緊張的除了霍爾木茲海峽外,就是中國的南海。過去裝備有核武的蘇聯太平洋艦隊駐紮在越南的金蘭灣,把東西方的核平衡擴大到西太平洋。在核平衡未被破壞的條件下,西太平洋的蘇聯海軍在客觀上保護了中國的東海和南海免遭西方勢力的威脅。
蘇聯海軍撤出太平洋后,中國海軍不能立刻填補留下的海上真空。結果蘇軍前腳走,美軍後腳跟上,立刻來到中國的南海海洋經濟區探測水下的潛艇通道和自然資源。接著美國提出了重返(西)太平洋的戰略,推行海空一體的海上打擊計劃,同時慫恿日本非法佔據中國的釣魚島。對此,中國只能放棄禍國殃民的「韜光養晦」策略,迅速發展陸上的對海打擊能力和水上艦艇。接著又開始建造航母和新的水下艦艇。雖然是臨時抱佛腳,卻迫使美國利用軟實力和戰略忽悠對付中國。在中國公知的熱情配合下,西方國家利用所謂的國際法剝奪了中國的南海主權,為美國今後在南海不擇手段地實行軍事執法掃清了輿論障礙。
在這個被中國刻意貶低的南海仲裁的作用下,川普總統因勢利導、把前任的亞太戰略繼續向南推進為印太戰略,並加大了對此新戰略的「中途島」——台灣島上日漸擴大的分離勢力的支持。許多中國人也許對此不以為然,認為中國的軍事實力足以保護本國的海域和領土。這些人其實並沒有理解上述「不擇手段」一詞的真實含義。美國曾經叫嚷要對朝鮮實行軍事打擊並不排除使用核武,而世界輿論對此默不作聲,說中國也會跟著默認。因為朝鮮「違反了國際法」。同樣的道理,美國在「國際法」的幌子下,也可以對中國南海實行核武「執法」;國際輿論也將對此置若罔聞。
美國會這麼做嗎?為什麼不會,如果其它手段不能達到目的時?實際上美國新近研製和裝備的空投核彈正是為在中國南海的核武執法定身量做的。為此還不斷派遣可攜帶核武的、將被淘汰的戰略轟炸機來南海探路演習。有人問:美國有十分先進的精確打擊導彈和戰術核彈,為什麼要用如此落後的方式來空投核武?這既不精準而且危險。原因是為了避免中國的誤判而引發核反擊。用核武摧毀中國南海島嶼的軍事設施和水面艦艇,也不需要很高的精度。本被淘汰的轟炸機在死前發揮點餘熱更是白撿的便宜。於是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當中國南海有遭到外來核武攻擊的可能時,中國會有哪些報復手段來達到本土以外的核平衡,從而阻止其它國家冒險使用戰術核武襲擊中國海上的有限目標?
不知中國的肉食者們考慮過這個問題沒有。至少幾年前沒有,因為那時相信中美兩國「一榮懼榮,一損懼損」,所以「斗而不破」。這自然不會有戰爭發生,更不會有核戰發生。現在我們也不能說中美之間就一定會有戰爭。要是哪一天中國突然投降美國了,獻出南海和台灣,割捨西藏和新疆,放棄香港和釣島,剩下的還四分五裂,美國對打擊中國當然也就失去了興趣。反正「崖山之後無中國,閻吏之後無漢人」,亡無可亡也就不亡了。可不是,滿清當年收買日本不成還被罵小丑,如今清宮劇熱播中國大江南北神州各地。上上下下都愛不忍釋,一集不拉嘖嘖稱讚。這樣的良民,打他們做什麼?
所以這裡權當吃飽了撐的,杞人憂天說點紙上的囈語。自核平衡建立以來,小範圍使用的戰術核武卻仍然是一種核威懾。過去美國用來震懾無核國家,現在俄國用來嚇阻歐洲的北約國家。即便如此,戰術核武的使用還是盡量避免直接打擊核大國的本土,以免把人逼到死地而引發報復行為。俄國之所以敢對美國的盟國使用核武,一是沒有選擇,畢竟亡國奴不是任何人都能勝任愉快的差事。二是基於這樣一種設想:核大戰中沒有真正的盟國。要為已經不存在的盟國而與俄國同歸於盡似乎不是現實多變的美國個性。資本家拚命掙錢難道就是為了朋友去死?就這德性還能當資本家?
在大國間的核平衡下使用核武,還真是門學問。除了一些無足輕重的盟國外,還有一個值得冒險的地方就是打擊海上的有限軍事目標,因為造成的損失僅限於海上設施。對手為之與打擊國同歸於盡的可能性不大,尤其當打擊國的核報復能力很強時。蘇聯或俄國的反艦導彈和魚雷就有帶核彈頭值班的。這也是美國開發核炸彈的指導思想。如果中國不願屈服、也不想實行全面的核報復,就需要在本土的戰略核平衡下同時建立海上的戰術核平衡,如對打擊國的海上軍事目標,甚至是重要的盟國,進行對等報復。所有這些局部的核報復都需要本土強大的戰略平衡能力為後盾,否則會引來殺身之禍。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便是這個道理。中國過去帶有僥倖心理的最低戰略平衡,在核時代的海權之爭中只會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