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沒有鄧小平的美國更加成功

作者:mali50  於 2016-11-26 02: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9評論

關鍵詞: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 共產黨人, 鄧小平, 象牙塔

沒有鄧小平的美國更加成功

馬力

中國遠眺世界的象牙塔媒體又出奇文建議美國新當選總統要學習中國改革開放之父鄧小平。這關公戰秦瓊般不倫不類的說教讓人啼笑皆非。美國國家主導的特色工業化過程早就完成。由於那時的人均市場更大,美國內戰後的工業化經濟改革遠比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功。今天美國所遭遇的困境與中國等新興國家即將遭遇的一樣,是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必然出現的問題。中國的兩極分化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市場(虛假)飽和及利潤危機的問題已經顯現。即便鄧小平在世對解決這些問題也同樣無能為力。這是一個可供許多人研究的博士論文課題。本人在回顧美國國際戰略演變的歷史資料時,順便看到這樣一個話題。在這裡只是簡單提示一下。


一、中國市場經濟的原始積累

以資本為主要投資形式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首先需要資本積累。新中國的資本積累主要來自剝奪舊中國的地主和資本家等所謂的剝削者。在劉少奇的極左政策下,農村被剝奪的對象擴大到富農。除此以外,就是建國后的耦合市場經濟——有價和無價市場耦合的市場經濟——所積累的大量的物價紅利,包括廉價勞力和非市場化資源。對土地貴族和舊財閥的剝奪是許多國家資本主義民主革命的內容而不是中國的特產,只是中國的剝奪面比較廣泛。因此中國共產黨人稱之為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創新是利用公有制的耦合市場經濟來積累資本。在計劃經濟時代,可用於發展市場經濟的原始資本除貨幣外,還包括含自然資源在內的生產資料、服務設施、公共設施、政府資產和集體資產等,以及當時非市場化的大型生活資料。

西方經濟學不研究公有經濟和耦合市場經濟,因此無法理解耦合市場經濟對資本積累的重要性。有限市場經濟學證明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存在著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孤立系統中是無積累經濟。這個特徵可以說明美國今天沿海的貿易型經濟,與內地相對孤立的傳統經濟之間形成的橫向地域差異,並進而導致政治上的對立。只有在十九世紀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美國,由於有巨大的外部市場,美國的通脹率才會很小並有很高的個人儲蓄。而在耦合市場經濟中,因購買力儲存造成的有價市場的剩餘可用作勞動報酬,市場不需要通過不斷漲價來收回成本並補償市場剩餘造成的資本迴流不足。因此在西方封鎖下的中國可以在國家和個人擁有大量貨幣儲存的條件下,保持長期穩定的物價。

中國的超低物價對後來的市場經濟來說就是巨大的原始資本。正是這樣的物價紅利允許改革開放後幾十、幾百倍地物價上漲和資產增值。上漲的物價和增值的資產又允許國家增發大量的貨幣用於流通和投資。如果新中國從一開始就實行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物價會隨著國際市場一道增長,也沒有大量的非市場資源留給後人開發。到鄧小平時代,由舊民主主義革命獲得的可流通的原始積累也會用完。中國不僅沒有後來的所謂經濟奇迹,還會更早地陷入資本主義經濟不可避免的經濟衰退。非市場化資源的市場化也是其它許多新興國家市場化經濟一時騰飛的原因之一。這類吃老本型的騰飛最後無一例外地走向蛇尾之途。


二、美國工業化的原始積累

已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實行的是非國家貴族所有的私有經濟。真正屬於英國統治者的資產有限。獨立政府不能獲得足夠的殖民者資產用來償還獨立戰爭中的借款。靠當時弱小的農業經濟來償債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好在北美有大片沒有國家保護的土地可供掠奪。獨立時美國的人口有限,面臨的外部威脅很小,所以正規軍的規模不大。對付沒有熱兵器的印地安人,守衛家園和土地擴張可以靠自我武裝的民兵。加上獨立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民兵,美國憲法允許普通白人擁有槍支。這個槍支法本來是為了對抗土屬居民和掠奪土地的需要,後來卻被吹噓成是美國民主賜給美國公民反抗政府暴政的自由。許多崇洋媚外的中國公知更是信以為真。事實是反「暴政」的印地安人遭到了種族滅絕。起義的黑奴被殘酷鎮壓。美國共產黨也被迫放棄武裝革命的口號。土地擴張的需要使美國掀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印第安人的被迫遷徙之路被稱為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

非但如此,美國獨立后不久就違背了國父華盛頓提倡的「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在不斷西進擴張的同時,於1812年對英宣戰挑起了美英戰爭,企圖佔領英國在加拿大南部的殖民地。美英戰爭失敗后,美國才知道自己實力不行。由於擔心歐洲列強乘機擴大美洲的殖民地,便於1823年起推行「門羅主義」的外交政策保護美國在南北美洲的特權。門羅主義本質上是對孤立主義的否定。但在中國精英和公知的眼裡成了美國拒絕對外干涉和擴張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的繼續。事實上美國從推行門羅主義開始,就積極介入德克薩斯為堅持奴隸制而脫離墨西哥的獨立運動。1845年美國吞併了德克薩斯並於翌年引發了美墨戰爭。墨西哥戰敗后被迫出讓大部分國土給美國。美國初期的土地擴張對美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美國南方的種植園主之所以比北方更積極地支持美墨戰爭,正是因為土地對於擴大南方奴隸制農業經濟的重大意義。

根據恩格爾曼和高爾曼主編的《劍橋美國經濟史》(第二卷),從1774年到南北戰爭前的1858年,整整84年中美國總產值的平均年增長超過4.1%,比英國大兩個百分比。由於書中的數據折算成1860年的不變價格,這個增長率相當於真實GNP的增長率。1860年美國農業的國民生產總值佔總量的35%,而同期的工業產值只佔22%。其中美國南方的種植園對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該書中說到:「諾思認為從1815年到美國內戰前,美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是英國對美國棉花的需求。這一需求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引起的。美國內戰前的20年間,棉花大概佔美國出口總值的二分之一」。戰前美國的工業產值排名第四落後於英、法、德三國。但由於農業對美國經濟的巨大貢獻,美國的總產值在內戰前就已經接近(很可能超過。書中沒有1860年的數據)世界第二的法國。在工業落後的經濟中,如此大的經濟增長速度與農業規模或耕地的擴大不無關係。

土地擴張對經濟的影響遠遠超過土地本身的增值作用。農產品增加可帶來運輸和貿易的發展。農業資源的開發也需要工具、機械和水利等支持。國土擴大后需要同時擴大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並允許更多的人口出生和移民。南北戰爭前夕的美國人口是美國獨立時的13倍,恰好與當時美國國土擴張的倍數相似。人口的增加需要擴建住房、增加日用產品和娛樂產品等。疆域的擴大又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源、市場和空間。所以一個州的經濟總量與整個國家的差別不只是來自多餘土地的增值效應。正如《劍橋美國經濟史》所說的: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亞「這四個國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歐洲人(對美國來說應該是非洲人)是主要的拓殖者。本地人口非常少且易被消滅。事實上也是如此。新大陸為拓殖者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四國均經歷了人口和經濟的快速增長。」

根據《劍橋美國經濟史》,從1799年到南北戰爭期間,美國的資本積累增加了16倍。靠著雄厚的原始積累,美國工業化引進的外資不多,時間不長。該書的史料與本人之前的推測相同,美國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也就是內戰結束后四、五年就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為了掩飾美國的土地擴張、種族屠殺和高效率的奴隸制農業對後來美國工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許多學者有意無意地把美國趕超英國的時間推遲了二十多年,以至今天普遍認為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源於美國工業化過程中對科技的重視。該書的數據卻表明從美國內戰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09年,美國工業化后的經濟增長率不到3.9%,低於內戰前的4.1%。由此可見美國地理擴張和奴隸制的農業經濟對美國崛起的作用不可忽視。


三、比中國的改革更成功

1、內戰前

內戰前以農業為主的美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居然接近中國1979年改革開放引進大量外資后,前35年真實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4.5%/年,見后),但還是低於中國改革開放前超過6.5%的增長率。顯然美國那時經濟的高增長與美國巨大的資源、市場和移民人口有關,尤其是農業經濟對土地的依賴不言而喻。邊界擴張對資源和移民的不斷增加起到了最基本的決定性作用。《劍橋美國經濟史》書中的數據顯示1848年美國戰敗墨西哥獲得大片土地后,國民生產總值GNP突然上升了一個多百分點高達5.6%,到內戰前才恢復到原先的增長率(因為是環比,一次性的疆域擴大不會一直保持增大的增長率。但國民生產總值不會掉回去)。這相當於把之前半個墨西哥的產值併入了進來。

另一個被忽視的因素就是美國內戰前的奴隸制所起到的作用。十九世紀前半葉美國農業奴隸佔總人口的16%左右,佔南方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於奴隸都是勞動力,奴隸在全部勞動力人口中,尤其是女性勞動力中,所佔的比例更高。奴隸基本沒有貨幣報酬,並使用很少的工業產品。因此美國南部的奴隸制經濟構成一種特殊的耦合市場經濟。這種耦合市場經濟可以使農場主把因資本積累造成的市場剩餘直接作為奴隸的勞動報酬,從而更快地積累財富。因此在當時的南方種植園主中產生了許多全國性的大富豪。不僅如此,當時的美國還表現出低通脹和高儲蓄的耦合市場經濟特徵。

有趣的是根據《美國歷史上奴隸的分佈》中的數據,雖然美國奴隸的總數從1790年後不斷上升,到1860年已經逼近四百萬,但佔總人口的比例卻在70年裡從18%降到13%。巧合的是《劍橋美國經濟史》表明,美國國民總產值GNP的年增長從1790年起也表現出微弱的下降趨勢。直到1840年代后因美國獲得半個墨西哥的土地割讓,GNP才又突然提高了一個多百分點。奴隸人口的比例下降也許不是減緩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全部因素,但至少可以說明奴隸經濟在當時的重要性。由於美國南方的耦合市場經濟只是美國經濟的一部分,美國內戰前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低於新中國的前三十年。內戰後美國工業化經濟的增長率反而低於內戰前。這種反常現象顯然與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的衰落有關。

2、內戰後

美國在北美開疆拓土不僅直接提高了美國的農業規模和產值,而且使美國能夠實行國家政策主導的原始積累和工業化。獨立后的美國不需要把新大陸的經濟資源和利潤返回歐洲本土,而是用以國家投資和補助,推行全新的資本主義模式。美國不僅靠出售搶佔的土地還清了獨立戰爭時的借款,還用以投資鐵路和礦山等基礎建設。這是美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始終高於南美洲和加拿大等殖民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內戰後的18691909年的40年裡,美國的投資高達GDP26%,比戰前提高了幾乎一倍。與改革時期的中國不同,一心要後來居上的美國藐視一切舊的權威和陳規陋習,充滿敢於冒險的英雄主義和首創精神。國家社會主義(納粹,本身不具貶義)一詞最早就是用來形容十九世紀末美國相對平等和富裕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後來的希特勒只是模仿而已並同樣獲得經濟上的成功。

美國內戰前後的崛起和工業化比中國的改革開放更加成功,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經濟。內戰前美國的海外投資很小。內戰後的工業化需要引進外資。但根據《劍橋美國經濟史》(后同),在1893年之前的25年中,外資最多時不超過總投資的10%或占GNP2.5%左右。而在之後的15年裡,美國很快變成了資本的凈輸出國。而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外資依然是維持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中國的海外投資很難計算,因此每年只報告中國使用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直接使用的外資最多時曾超過GDP4%或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的15%。海外投資實際上要比這還高,因為打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也在不斷地擴大投資。中國外貿型經濟創造的GDP佔總量的一半甚至更高,大部分又是外資企業所經營,利潤歸外國所有。

2、高速增長時間長。前面說過從美國獨立到內戰前的八十多年裡,美國保持著部分奴隸制的耦合市場經濟。美國真實的國民總產值的平均年增長超過4%。美國內戰後雖然廢除了奴隸制,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1909年的45年中,美國經濟的年增長仍有3.9%。也就是說美國保持了至少130年每年4%真實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官方公布的「實際GDP」的年增長將近10%。從這個結果推算出改革后的物價只增長了8倍。這顯然不符合實際。如果認為從食品到住房等的平均物價上漲了30倍,訂正到1979年的物價后GDP的增長率只有4.5%,比美國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紀錄約高一點。之後中國樓市和物價的漲幅卻更大,真實GDP的增長率更小以至接近零(如果不是負的話)。由於原先積累的物價紅利基本吃完,靠通脹提高GDP的經濟不會長久。

3、通脹率低,保值性儲蓄高。美國崛起時的整個十九世紀,通貨膨脹率很低甚至是負的(數據如此,可能不準確)。內戰後的工業化時期,物價只是在短期內上升了20%。與此同時,美國的儲蓄率很高,並一直穩定上升。1840年美國的儲蓄就高達GNP14%。到十九世紀末上升到22%。這樣大規模的保值性儲蓄是十分罕見的,只有中國前三十年可以比較。由於通脹水平低和收入的持續增加,美國人的實際生活水平提高很快。與此相比中國改革後由於物價紅利充足,物價上升了幾十、幾百倍。通脹率超過許多國家高速發展時的水平。在國家和企業的儲蓄翻番的同時,居民儲蓄卻變化不大,保持在20%左右,並大幅貶值。中國政府和國營企業的大量積蓄是通過超額發鈔和發債實現的。中國還通過巨大的通貨膨脹來積累外匯。表面上有著龐大的外匯儲存,實際上不抵中國的外債和國內的外資總量。

4、副作用小。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正逢西方國家陷入危機性的工業污染之際。大量的污染產業遷到中國,造成中國空氣、土壤和水源的大面積嚴重污染。改革所得不足以用於污染治理。更別說社會風氣的敗壞、道德的沒落和信仰的喪失。改革短短几十年後,許多人的實際生活水平正在下滑。而美國的擴張型崛起和自力更生的工業化沒有產生巨大的污染和環境破壞,還留下許多環境優美的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工業化早期美國的社會風氣一度也曾迅速惡化,偽劣產品和爾虞我詐到處橫行。後來通過推行嚴格的職業標準和教育標準,強化傳統宗教的教化作用而得到改善。如今美國的法治水平和社會公德都要高於改革后的中國。

還需要補充的是社會財富的分佈狀態。《劍橋美國經濟史》第三章討論了美國十九世紀的不平等問題。但那時還沒有收入統計,不動產數據也不完整,所以主要是論述。總的來說十九世紀的美國白人相對比較成熟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比較平等,但貧富分化仍然嚴重。與今天兩極分化日益加劇的中國相比,孰輕孰重還真不好說。中國表面的人均GDP和收入在增長,增長速度趕不上通脹的速度。高通脹摧毀了居民的儲蓄,加速了社會的貧富分化。已有報道認為目前中國0.4%的人擁有70%的社會財富。這一現象發展下去不容樂觀。兩極分化造成的需求異化(有心無力的需求)和消費疲軟嚴重阻礙著經濟的持續發展。

當然美國崛起時的人均資源和市場遠遠高於中國,有一些中國今天不可能具備的條件,但是中國改革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曾經超過美國,社會治安和道德水準也比美國好。對比美國內戰前的高速發展,可以進一步認識到耦合市場經濟對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本文非宣揚唯生產力論,不以發展速度一孔論是非,而只是就事論事對比事實。奴隸制的耦合市場經濟實不足取。然美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敢於破舊立新的首創精神值得今天的中國借簽。先不要忙著吹噓和推銷什麼。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不斷發現和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有所作為。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回復 十路 2016-11-26 04:34
mali 節日愉快~

美國既沒有毛澤東也沒有鄧小平,只有民主制度下的主要兩黨 ideologically conservative or liberal and economically more capitalism or socialism.       

Macroscopic adjustment in either system is not sufficient。

文章太長,論點不夠簡潔清晰,想說明耦合經濟的重要性,但配套不夠明確。辛苦了~
回復 mali50 2016-11-26 07:41
十路: mali 節日愉快~

美國既沒有毛澤東也沒有鄧小平,只有民主制度下的主要兩黨 ideologically conservative or liberal and economically more capitalism or socia
十路好。證實耦合市場經濟的作用不是原先的目的。本來是想說明美國歷史上的武力擴張對美國發展的意義。而今天武力擴張的歷史意義已經過時。但因這個部分篇幅太大,便先抽出來。在分析美國經濟的歷史數據時,才意外發現當時奴隸制的耦合市場經濟超過我之前的推測。事實上,美國內戰前的經濟數據和奴隸人口等可能被低估。畢竟在其它國家廢奴后,繼續奴役不是值得誇耀的事。
回復 侃侃 2016-11-26 08:00
馬力兄,奪標博委託我邀請你去《華人時空博客》觀光瀏覽、落地生根。奪標博經常提起你。不知道馬力兄意下如何?

侃侃留言。
回復 mali50 2016-11-26 08:15
侃侃: 馬力兄,奪標博委託我邀請你去《華人時空博客》觀光瀏覽、落地生根。奪標博經常提起你。不知道馬力兄意下如何?

侃侃留言。
侃博好:
是專為請我而註冊的吧?真不好意思。我基本每天都拜訪《華人時空》,對各位新的文章和觀點很熟悉。奪標的文章獵涉很廣可讀性很高,是個寶貴的資源。
《華人時空》還有我在《華博》的老朋友,才情一流。每當回訪家頁,便會怦然心動。本人望其項背自愧不如,只得在此偷生,暗自相思,足矣。
回復 雲海暖流 2016-11-29 04:28
鄧小平對經濟其實什麼也不懂,大躍進的時候跟劉少奇亂干,結果餓死人,還要毛來承擔責任。所謂的改革開放,更是不懂,乾脆摸石頭過河。雖然由於科技進步社會得以發展,但是搞得嚴重環境污染,貧富兩極分化,世風日下腐敗透頂。
回復 mali50 2016-11-29 07:29
雲海暖流: 鄧小平對經濟其實什麼也不懂,大躍進的時候跟劉少奇亂干,結果餓死人,還要毛來承擔責任。所謂的改革開放,更是不懂,乾脆摸石頭過河。雖然由於科技進步社會得以
是這樣。現在積重難返,沒有希望了。
回復 侃侃 2016-11-30 13:10
mali50: 侃博好:
是專為請我而註冊的吧?真不好意思。我基本每天都拜訪《華人時空》,對各位新的文章和觀點很熟悉。奪標的文章獵涉很廣可讀性很高,是個寶貴的資源。
      

馬兄謙虛得這麼咬文嚼字。你要逗死我啦!     
回復 mali50 2016-11-30 13:36
侃侃:          

馬兄謙虛得這麼咬文嚼字。你要逗死我啦!        
都是實話。
回復 vibes 2016-12-3 06:13
縱觀百年歷史,沒有這個之父,那個之母的美國遠比中國成功。個別領袖的力量固然重要,可相互制約的政治制度造就了美國的偉大,延續了美國的繁榮。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4 00: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