阱里淘金的資本積累
馬力
《收入陷阱中的利潤瓶頸》一文說明貸款經濟下的市場反饋不僅產生收入陷阱而且產生利潤陷阱。這些陷阱實際上都是以資本積累為目的的有價市場經濟,在有限市場上作繭自縛的必然結果。西方經濟學沒有也不願告訴人們的是市場的大小不是由需求決定的,更不是由影響需求的心理因素決定的,而是由實現需求的購買力大小及其分散程度決定的。在貸款消費受到貸款能力和償貸能力限制的情況下,資本積累和購買力的儲存或過度集中無異於壓縮市場。
由此可見資本積累的確不易,如今更是難上加難。「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美好時代只能在夢中回顧。后殖民時代的貸款經濟需要斷臂求生,靠自我殖民來滿足少數人資本積累的慾望。就這樣稀缺資本越來越稀,代表資本利益的權力也就越來越集中。建立在散資基礎上的西方「民主」社會正在向資本專制的社會演化。西方媒體已有不少文章見微知著論及此事。由於資本財團對權力的穩固控制,西方國家的政府首腦也越來越顯出家族化的趨勢。歷史經過了否定之否定的循環后,土地貴族的統治將跨過散資民主的過渡階段又回到專制社會,被資本貴族的統治所取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隨著兩極分化的加重,刮羊毛的資本求索也越發艱辛。前面討論的收入陷阱也好,利潤陷阱也好,都是資本在漫漫而修遠的求索道上難以躲避的陷阱。這就不能不談談陷阱中淘金的特異功能。當資本家的消費佔利潤的比重為b
= a*k時,資本積累,也就是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所生成的第二剩餘價值是
SSV
= [(1–a*k)q–(1- μ)δ*c]E
對於每單位產值來說,單位資本積累是SSV/E,或
ssv = (1–a*k)q–(1- μ)δ*c
用市場剩餘為零時求得的工人的消費比(見《貸款消費的市場意義》一文)
a =
(1–δ*μ*c)/(1–(1–k)q–δ*c)
代入后得到
ssv = (1–q - δ*c)(q(1–k)
+ (1 - μ)δ*c))/(1–(1–k)q–δ*c)
圖一便是在不同成本時,由第二剩餘價值形成的資本積累隨指數k和利潤的變化。

圖一:資本積累隨利潤的變化
這圖十分眼熟。原來與前文中的圖一,即清除市場剩餘時的消費貸款量一圖很相似。在前文里。資本積累的縱軸是消費貸款量lv。其實在之前早就說過當企業付完成本投資后,消費者為清除資本積累所產生的市場剩餘恰好等於資本家的利潤儲存,即
Lv = SSV(μ=1)
或lv
= ssv(μ=1)。前面的兩篇文章中用來表示收入陷阱和利潤陷阱的消費貸款圖與ssv(μ=1)的圖像是一樣的,因此這裡沒有給出μ=1圖形。
圖一表明指數k越小,資本家消費越少,資本積累也就越大。同樣的道理,減少企業的投資比μ也會增大資本積累。因成本投資的減少而增加的資本積累就是該圖與前文中圖一(μ=1)的區別。消費者的貸款小於資本家的第二剩餘價值,因為多出的部分是資本家用成本的投資貸款換來的。精明的資本家於是總是儘可能地利用貸款來投資,同時增加自己的資本積累。根據貸款經濟的利潤公式,投資貸款從利潤中扣除后的凈利潤減小了。這樣便可以減少因利潤所得而上繳的稅務。

圖二:資本積累隨報酬的變化
圖一還表明因貸款投資而增加的資本積累隨利潤的減少而增加,並在利潤為零處不為零。負利潤時的資本積累來自用投資貸款取代的成本投資。利潤減小時這部分資本積累的比重就增加。負利潤下的資本積累可以用曲線向負值區的延伸來表示,但圖一中沒有顯示出來。這個資本積累的特異功能對資本家來說十分有用,因為可以通過增加投資貸款使企業經營在帳面上出現虧本。這樣不僅可以少交稅,還能申請退稅和補助。西方國家每年有大量稅收和福利用來補貼「虧本」企業,而不是都用於救濟窮人。

圖三:資本積累的極值在報酬中的位置
為了增加感性認識,又進一步用圖二來顯示第二剩餘價值隨報酬的變化。這個結果是用q
= 1–v
-δ*c代進上面的ssv公式獲得的。這時可以看到當企業的投資比μ相同時,資本積累還隨成本的增大而增大。這可能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其原因還是因為企業可以用更多的投資貸款換取資本積累。可見資本家對改善生產技術減少生產成本究竟有多少熱情,絕非外行人可以想當然知道的,而是由多種利益關係決定的。如果沒有宏大的志向和計劃,而只是貪圖眼前的私利,資本家可能不願增大技術投資來減低成本,而寧可把新的投資分派到每年的高成本中增加資本積累的速度。圖一中因貸款投資而增加的資本積累所佔的比重隨利潤的減小而增大。在這裡就表現為成本不變時,隨報酬的增加而增大。
與消費貸款一樣,上面的兩幅圖都在沿k線的資本積累中出現一個極大值。用數學分析中求極值的一般方法可以得到極值在報酬中的位置是
vm = {√[k(1–δ*c)(1–δ*μ*c)]
- k(1–δ*c)}/(1- k)
可以證明μ
=
1時,這個位置也是消費貸款的極值出現的位置。在一般情況下,資本積累的極值出現的位置如圖三所示。圖中的實線是貸款投資50%時的極值位置,虛線是不用貸款投資時的極值位置。企業用貸款投資時,μ
<
1。極值在報酬中出現的位置高於虛線所示的位置,或者說更靠近中產階級的收入。與貸款極值相同的是,資本家想增加資本積累就得壓低工人報酬。不同的是資本積累的極值位置隨指數k的變化很大,尤其在成本較高的地方。

圖四:資本積累的極值在利潤中的位置
把vm
換成1–qm
-δ*c就可得到資本積累的極值在利潤中的位置qm,其結果用圖四來表示。前文中所說的貸款極值的位置也是用虛線標出。當企業貸款投資時,資本積累的極值位置比沒有貸款投資時的要低,同時隨指數k的變化也增大。這個位置與報酬中的位置是同一個地方,只是用不同的無量綱尺度來表示罷了。當成本固定時,極值位置向低利潤方向移動,也就是向高收入方向移動。資本積累的極值位置還可能是負的。這是因為,如前所述,在用貸款投資的情況下,資本積累還能在企業虧本時進行。從圖一可見,當資本積累在低成本處抬高后,大k曲線上凸的頂點可能跨過q的零點出現在負利潤一側。
不論企業是否用貸款來投資,消費者並不對剩下的成本或相應的市場剩餘負責(不考慮股份的情況下)。因此消費貸款出現極值的位置就是圖三和圖四中虛線所在的μ
=
1時的位置。這也是之前的文章里所說的收入陷阱或利潤瓶頸的位置。如果認為經濟發展的趨勢或目標是不斷增加勞動報酬的話,資本積累的極值發生在報酬更高的位置上就是說:要達到貸款投資下的最大資本積累必須越過收入陷阱。這在成本較低時更是如此。當存在收入陷阱時,要實現理論上的最大資本積累是很困難的,因為在到達目的之前便首先跌進了陷阱中。於是資本的愛好者通常只有放棄最高目標,並常常在陷阱里淘金,含辛茹苦地上下求索左右折騰,伴隨著躲稅偷稅的特異功能和其它伎倆,盼望著積沙成塔富上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