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市場反饋下的收入陷阱

作者:mali50  於 2014-11-27 03: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 西方國家, 凱恩斯

市場反饋下的收入陷阱
馬力

殺貧濟富的反熵經濟》一文說明貸款經濟中的利潤和報酬都不是由企業本身的意願,或是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潛力所能確定的。包括企業自身的效率和命運都是市場的反作用決定的。市場經濟的核心秘密就是清除市場剩餘。幾百年來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切進程,以及為此效勞的政治和軍事過程,都圍繞著這個主題。有意思的是西方經濟學總是對此惜墨如金守口如瓶。凱恩斯雖然指出經濟危機與消費不足有關,但亂點了三大心理因素影響消費的鴛鴦譜后便揚長而去。

這也難怪,資本主義經濟的真正出路在於對外擴張,因此最恨的就是受制於市場。自我殖民的內向型市場經濟只是迫不得己的偏安之隅。家醜不可外揚,天機更不可外泄。貸款經濟只是為最後的拚博作準備,以期重新回到外向型殖民經濟。如果不能再次殺回海外殖民地,這最後的棲身之處便無異於永久的安息之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西方國家總是那樣咄咄逼人得寸進尺,永不可能與之和平共處。非吾惡也,實無奈也。

那麼在內向型市場經濟中,市場對企業運作的反作用有哪些重要特徵呢?因消費不足而形成的收入陷阱和利潤瓶頸。本文先只討論收入陷阱問題。這裡把收入陷阱的形成歸因於消費而不是分配等企業自身的運作,正是說明這與市場的反饋機制有關。前文中的圖一說明當資本家最大限度地儲存購買力積累資本時,清理市場剩餘所需的消費貸款在中低收入階段有一個極值。這個極值區恰好位於中產階級的領地。

資本積累是所有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徵。為什麼早期資本主義國家基本上都能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而後發的資本主義卻很少能做到呢?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要回答中等收入陷阱出現的條件是什麼。在大部分研究中都提到同時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問題。這看來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不考慮社會分化,而是用資本家的消費比b= a*k代替社會分化指數k,可以證明前文中的消費貸款變成

lv = (1–v–δ*c)(1–(1–δ*c)b–δ*μ*c)/(1–δ*μ*c)

其中的a是清除市場剩餘所要求的消費比,它的數學形式在前面已經給過。沿著b線的消費貸款由圖一所示。

圖一:單位產值所需的消費貸款量

圖一與前文中的圖一一樣,只是社會分化指數k被資本家的消費比b所取代。實線和虛線所對應的成本高低也一樣。圖中的投資比μ = 0是說資本家沒有用自己的購買力而是全部用貸款來投資。該圖給人的第一映象就是沿b線時,消費貸款隨收入變化的極值不見了,看到的是貸款量隨收入的減小而穩定地增加。這裡沒有顯示的是當μ不為零時,沿b線的貸款量會隨投資比的增加而下降,這是因為資本家已經用自己的購買力清除了部分市場剩餘。從不同的角度看,兩張圖的差異如此分明,難怪在收入陷阱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爭議。

那麼這兩張圖不同的深層原因在哪裡呢?究竟哪張圖可以用作討論收入陷阱的依據呢?首先來看kb有何不同。根據定義社會分化係數與資本家消費比的關係是k = b/a,其中a是工人的消費比。沿b線反映的貸款量沒有包括工人消費的影響,而只與資本家消費的多少有關。所以資本家消費越少b越小,貸款量也就越多。這個變化是一個簡單的單調變化。而沿k線的貸款變化是包括了工人的消費所產生的影響。當工人貸款消費時,a增大。要使k不變資本家就得相應地增加消費,於是工人的消費壓力隨之減小貸款量下降。若資本家不願增加消費,k就會減小,低收入者的消費貸款就要增加,向上跳到更小的k線上。那麼哪一種情況更加合理或更接近社會現實呢?

由於這兩幅圖都是在清除市場剩餘的條件下繪製的,因此反映的是清除市場剩餘所需的貸款要求。圖一中b線上的消費貸款隨收入減小而單調上升。這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銀行貸款是有限制的,其中一個最關鍵的限制就是貸款人的收入和可兌現成貨幣的資產有多少。因此這裡的圖一隻有在貸款不受收入限制的情況下才有意義。由此可見前文中沿k線的貸款變化圖比較接近實際情況。它包括了清除市場剩餘對資本家消費的反饋。這個反饋是說在貸款受收入限制的情況下,資本家多多少少得消費部分收入(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從而使貸款消費能夠有效清除市場剩餘。因此消費貸款沿k線的變化也是市場現實導致的必然結果:由於低收入家庭實際上無法獲得比別人更多的貸款,消費貸款的主要承擔者只能是中等偏下的中產階級。而富人是不需要貸款來消費的。

圖二:無市場剩餘時的b-k關係圖

看看kb的關係也許對理解消費貸款沿k線和b線的區別有所幫助。把清除市場剩餘所需的消費比a代入k = b/a中後作出的圖如圖二所示。圖中的實線和虛線代表不同的投資比μ。平均來說富人不會貸款消費,所以b通常小於1。圖上b大於1的部分意義不大。顯然b(也就是水平線)k曲線並不重合,而且在低收入段差別最大。只有k = 0的線與b = 0的橫坐標重合。沿著相同的k線到低收入區時,資本家的消費比b增大。這便是上面說的資本家需要增加消費才能有效清除市場剩餘,否則低收入者將有辱使命完不成任務。另外虛線說明企業增加投資可以降低消費貸款。金融機構和市場迫使資本家與低收入家庭合作清場,所以使消費貸款的極值向中等收入段推移。就這樣沉重的消費貸款包袱不偏不倚砸在了中產階級頭上。中產階級當之無愧地成了資本家資本積累道路上的清道夫。

前文中的圖一還表明成本固定時,高收入階段的消費貸款又開始減小。這是因為成本不變時增加報酬需要壓縮利潤。當k不變時,減少利潤自然就減少利潤儲存和市場剩餘,於是用以清除市場剩餘的貸款也隨之下降。這一點不難證明。用c = (1 - v - q)/δ代入前面的消費貸款lv公式,並給定單位利潤q后再作lv隨單位報酬v變化的圖像。這時低收入段的消費貸款仍然較低,但高收入區的貸款減少不見了。這正是因為假定了利潤不變,市場剩餘也就沒有變化。圖二表明k線與b線在高收入段幾乎重合,因此成本不變時消費貸款在高收入區下降的趨勢在圖一中也很明顯。

現在來看前文圖一中消費貸款的極值所處的位置。令lvv的一階導數為零后可求得不同k線上的極值所對應的單位收入是

vm = √k (1–δ*c)/(1 + √k)

圖三是該極值的位置隨社會分化指數k和單位成本c變化的圖形。首先極值點上的收入隨指數k一起增大。這說明購買力儲存越多,極值出現的位置就越低,收入陷阱出現在低收入區。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同樣喜歡資本積累。但在外向型殖民經濟中,海外購買力在功能上能代替資本家的購買力,因此也可用以清除因利潤儲存產生的市場剩餘。這時的k可以很大甚至是1。故在外向型殖民經濟中,極值出現的位置較高,收入陷阱可以發生在高收入區。其次極值的位置隨生產成本的增大而降低。一般來說科技落後的國家生產成本比發達國家高,所以收入陷阱出現的位置較發達國家低。

圖三:消費貸款極值所在的位置

把極值點上的單位收入vm代人消費貸款lv便得到該處的最大消費貸款

lvm =(1 - √k)(1–δ*c)/(1 + √k)

這是極值處的消費貸款占產值的百分比。這個最大百分比如圖四所示。貸款極值隨指數k的增大而迅速減小。無論是資本家增加消費,還是用海外購買力來代替海內消費都能有效減小本國消費者的貸款負擔。這時社會可以有較高的社會福利,剛需商品的價格也較低。這便是資本主義興旺時期的繁榮景象。后殖民時代的資本積累卻加重了消費者的貸款負擔。為迫使消費者貸款,各種吸血商品以超過工資上漲的速度迅速膨脹,以便趕上海外購買力消退的速度。圖四還表明最大消費貸款因成本的增加而減少。這是因為成本投資是由企業承擔。成本增加后迫使企業購買更多資產減少市場剩餘。當然今天的許多企業通過股市等融資渠道力圖讓消費者承擔部分投資。消費者融資對貸款經濟的影響沒有包括在目前的討論中。

圖四:清除市場剩餘所需的消費貸款極值

綜上所述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與資本積累造成的兩類市場反饋有關。一是為清除市場剩餘所需的貸款消費造成低消費者難以逾越的障礙,尤其在貸款受限時更是如此。二是為完成清除任務妨止企業虧本,資本家必須作出起碼的努力減輕低收入者的負擔。其結果是使中產階級成為清道夫的主力軍。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因可利用巨大的海外殖民地來清理市場剩餘,大大減輕了本國消費者的負擔,從而能夠跨過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階段。而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具有足夠的海外殖民地,在出口導向的市場經濟發展到頭后,不得不進入貸款經濟的內向型殖民模式,利用貸款消費清除市場剩餘。這時又因兩極分化使貸款消費的壓力集中於中產階級一身。如果靠勞動報酬為主要收入的中產階級無力勝任並被壓跨,資本積累造成的市場剩餘便會影響企業贏利和經濟發展,使平均收入停滯不前。一些新興國家的科技落後和生產成本較高也使收入陷阱更容易出現在較低的位置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8: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