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貧濟富的反熵經濟
馬力
《自我殖民——貧富分化的加速器》揭示了后殖民時代允許資本家儲存購買力的貸款經濟方式,就是用本國的貸款消費來清除因購買力儲存產生的第二剩餘價值。發達國家的高物價和高消費形成一個自我封閉的市場體系。在發展中國家資本有限的情況下,發達國家的孤立市場只得利用國內的貸款消費來發展經濟發財致富。這是一種強者的孤獨。結果強者越發孤獨鶴立雞群,從富國衰變為百分之一的富人,從而進一步證明了精英們卓爾不群的非凡之處。有詩為證:「沉舟側畔精英過,病樹前頭富院春。」
此非揶揄。西方精英懂得資本主義經濟的關鍵是市場而不是生產。以投資為中心的經濟學只是用來哄騙競爭對手的陷阱。在他們的企業里,市場經理坐著頭一把交椅,管科研的只比打工仔強一點。他們總是想著如何用「外資」來清理市場,而不只是用以擴大生產。到了網路時代他們又用巨資打造像阿里巴巴那樣的國際購物網站用作出口商品的新渠道。這正是阿里巴巴在西方世界走紅的真正原因。君不見加拿大的龍蝦已經從阿里巴網爬過了太平洋;澳洲的小龍蝦也身價看漲整裝待發。許多老鼠蟑螂都在喬裝打扮躍躍欲試,盼望著芝麻開門。
然而孤立系統中「錢往高處走,人往低處流」的資本積累和貧富分化是違反熱力學第二定理的。這種反熵過程只能靠壟斷資本的絕對權力,包括分配權、定價權和立法權等,來實現和維持。因此把資本主義經濟說成是自由經濟是完全不著邊際的,最多只是針對資本而言。手無寸資者無任何經濟自由可言,連體面的工作都找不到。地球大氣中的冷熱氣團相逢時,形成溫度梯度很大的鋒面也是一種反熵過程。這樣的過程不會長久,所以鋒面上有周期性的風暴形成導致鋒面崩潰。反熵經濟的周期性風暴就是一次次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這些是後面討論的內容。這裡先來看反熵經濟殺貧濟富的具體過程和表現特徵,以及沉舟病樹在這個火爐中是怎樣練成的。
前面說過當資本家儲存購買力時,為了消除市場剩餘,其它消費者不僅不能同樣儲存購買力,而且還要貸款消費幫資本家清理市場。那麼需要貸款多少才夠呢?顯然至少需要與儲存的購買力相當。根據前文用以清除第二剩餘價值SSV的貸款量Loan是(a–1)V
= SSV。企業用貸款ac*V支付了成本和工人的報酬后,剩下的
Lv = (a–1)V–ac*V
就是消費者的貸款量。可以證明資本家用於生產的再投資ac*V是儲存全部利潤(k
= 0),並支付部分成本后的成本余量(1–μ)C。這是資本家盡最大可能儲存購買力后的最小貸款量。在這種情況下,將SSV
= (1–a*k)Q + (1–μ)C代入(a–1)V后可知,消費者的貸款量是Lv
= (1–a*k)Q。因為k
= 0時,這個貸款量最大,等於企業利潤Q或資本家儲存的購買力。這再次說明了消費者是用貸款來清除因資本家儲存購買力產生的市場剩餘。

圖一:單位產值所需的消費貸款量
在《貸款經濟下的貧富分化》中提到a–ac
= av。於是有Lv
= (av–1)*V。利用av
= (1–δ*c)/(1–(1–k)q–δ*c)得到
Lv = q(1–k)V/(1–(1–k)q–δ*c)
要知道消費貸款Lv占產值的比重lv
= Lv/E,可假定生產者生產單位產值的收入,即單位收入是v
= V/E。將此與q
= 1–v - δ*c代入后得
lv
= (1 - k)(1–v–δ*c)v/(v
+ k(1–v - δ*c))
圖一是不計超量供應(δ=
1)和企業只有最低貸款ac*V時,為消除第二剩餘價值,單位產值所對應的消費貸款量。根據前文的討論,這一貸款加上收入av*V要比企業支付的成本ac*V高很多。
這裡可以看到資本家的花費越少,k越小,清除市場剩餘所需的消費貸款就越多。只有當資本家花完所有利潤后才無須消費者去貸款清場,因為這時k
= 1的線條在圖中與lv
=
0的橫坐標重合。另外消費貸款隨生產成本的減少反而上升,這是因為利潤增加后的儲存也隨之增加。可見在貸款經濟中生產技術的改進雖然降低了成本,卻不能給消費者減輕財務上的壓力。同時消費貸款也會隨收入的減少而上升,因而加重了低收入者的負擔。圖一還顯示消費貸款隨收入的變化在中低收入處有個極大值。從低收入到高收入需要跨過這個極值。如果中低收入者沒有能力獲得清理市場所需的高額貸款,企業利潤和整體經濟就會受到影響,消費者也不能達到高收入水平,並因此停留在低收入階段。這時的高貸款區就成了中低收入邁向高收入的障礙。這一障礙正是所謂中低收入陷阱的緣由之一。中等收入陷阱一說來自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銀行的全球統計報告,根據是中等收入國家的收入增長是最慢的。現有經濟學對此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解釋。
由於購買力儲存在各國的私有經濟中普遍存在,中低收入陷阱與第二剩餘價值的關係在邏輯上不難理解。最近有人說中低收入陷阱實乃子虛烏有。還有人認為收入陷阱存在於收入的各個階段上。但后殖民時代很少國家靠自己的能力達到高收入水平是不爭的事實。收入陷阱形成的條件和出現的層次將在後面專門討論,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將改變許多人對市場經濟的理解。一些新興國家靠高物價政策抬高開支水平,尤其是剛性需求的服務開支,實現人均收入$12000以上,很難說就是實際上的高收入。以致這些「高收入」國家出現大部分人銀行儲蓄低和人口出生率低等各種怪現象。而原來已經越過中低收入陷阱的國家由於危機造成的收入減少和長期失業者的增加,消費者的貸款能力下降並有可能因此回到實際上的中等或低收入狀態。
仔細看圖一還可以發現一個奧秘: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越多k越小,消費佔產值的百分比就越高。比如說單位成本是50%,資本家儲存全部利潤後有k
= 0。假定企業利潤和工人的單位報酬分別是0.3和0.2,這時總消費量也就是收入加消費貸款v
+
lv是產值的50%。西方國家喜歡炫耀它們的消費量占產值的比重高於其它國家,想以此證明它們的經濟優越、人民的工作報酬和生活水平較高。從這裡能夠看到的是消費佔產值的比例高說明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較大,貧富分化比較嚴重,人民的負債水平也比較高。所有這些才可能是事實的真相,因為都可以得到現實數據的證明。
知道消費貸款占收入的比重也很重要。這個比值用
Lvr = Lv/V = lv/v
來表示。
圖二是不計超量供應時,為了清除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產生的第二剩餘價值,消費貸款所佔收入的百分比。圖中的實線和虛線為不同的成本而作。顯然,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越多,消費貸款也越多。當資本家花費很少利潤時,消費貸款可以是收入的幾倍。只有當k
=
0或資本家花完所有利潤后。消費者才無須貸款來清理市場剩餘。當企業採用新技術降低成本后,消費貸款的比重反而會增加。這些與圖一所示的貸款量是一樣的。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會感到意外。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成本下降后,在單位收入v相同時,企業的利潤增加。當資本家儲存相同比例的利潤時(k相同),市場剩餘卻會增加,清除市場剩餘所需的貸款也跟著增加。

圖二:消費貸款占收入的比重
可見在貸款經濟下,消費者未必能從生產技術的改進和發展中獲益多少。這解釋了為什麼西方國家在最近三十年的信息革命中,科技發展的速度加快了,社會兩極分化的速度也加快了。科學理論不像想當然那麼簡單。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一個細節的出入就可能導致相反的結果。這是不求甚解的經院經濟學無法突破的局限性。圖二無情地打破了許多人對資本主義經濟抱有的不切實際的希望和幻想。只要資本家不放棄資本積累,事實上也不可能放棄,降低成本也好,增加利潤也好,都不會給消費者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改善。這時如果不相應地增加工人報酬,在資本家希望清除更多市場剩餘的壓力下,吸血商品聞風而漲,工人的負擔就會加大。君不見為了清除更多的市場剩餘,西方國家的學費、醫療費、保險費和房地產在信息革命的期間翻了幾番。
再看看這張圖還有驚人之處。為了消除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造成的市場剩餘,消費者的貸款量與收入的比例隨收入的減少而增加。這是因為收入少就得多乘幾倍才夠抵銷資本家的儲存的利潤。這不是地地道道的殺貧濟富又是什麼?雖然沒有人逼著窮人去貸款消費,利用剛性需求而趁機敲詐的吸血商品並不會放過窮人。更何況在貸款消費的環境和潮流中,並沒有多少中流砥柱或反潮流的英雄。事實上西方國家許多負債纍纍的窮人,卻是收入不菲的所謂中產階級。西方報道中說的收入減少或債務增加最多的人群也就是這個令人羨慕的階級。他們希望過得像主流媒體所標榜的符合自己身份的體面生活,只要超出底層社會的貧瘠生活一步,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因此只能靠借貸,包括房貸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