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

作者:mali50  於 2014-11-17 07: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關鍵詞:亞洲國家,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第三世界, 貧富分化

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
馬力

貸款經濟下的貧富分化》說到后殖民時代的資本主義經濟靠貸款生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大量貸款第三世界國家。那時的貸款利息很高,可以達到兩位數。與之相對應的是里根政府推行所謂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新就新在是債務國而不再是債權國為投資失敗買單。為了避免與債務國的主權力量發生衝突,新自由主義的貸款增加了附加條件就是借貸國必須私有化和民主化。其結果就是在西方國家大發高利貸財的同時,許多借貸國家的資源被廉價拍賣以至經濟崩潰。那時西方國家財大氣粗,「人權」也水漲船高,成了許多國家人民的嚮往之地。前社會主義陣營在資本主義烏托邦光怪陸離的光環下紛紛解體。

可是好景不長。在有限的星球上,任何掠奪性經濟都不能長久。如今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許多地方几乎成了西方國家的禁地。於是貸款經濟只能把矛頭指向國內和亞洲國家。除了在一些亞洲國家的成功外,國內的貸款經濟帶來的只是市場泡沫和金融危機。與上世紀的債務國一樣,這些危機的受害人成了債務人。美國在房貸危機爆發后同樣修改了國內的個人破產法,收緊了以前破產可以豁免債務的條件。所有這些經濟政策的變化都是與后殖民時代的貸款經濟相對應的。於是創造力驚人的西方國家把清理剩餘產品的殖民地開闢到國內,社會的分化從國與國之間轉向西方國家的內部。下面就來分析西方國家的貸款經濟,即內部殖民經濟,是如何運作的。

前面說過現有經濟學的利潤公式Q = E–V–C是在無限市場的隱形假定下給出的經濟學的基本公式,說的是利潤與投資的關係。這在資本主義早期生產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還算差強人意。後來的過剩性經濟危機周期性地否定了這個假定和在此假定下獲得的利潤公式。而用於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已在《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一文中介紹過,即Qa = Q - △E。它說明有限市場的利潤是無限市場的利潤與市場剩餘之差。這個公式比無限市場的利潤公式前進了一大步,也是企業用於計算實際利潤的依據。它解釋了資本主義周期性過剩危機的發生與購買力儲存之間的關係。總的來說,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是殖民時代經濟學的基本公式。雖然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不願提及它,它的主要內容暗中指導著資本主義國家以開拓殖民地來清除市場剩餘提高企業利潤。但在后殖民時代,用簡單的殖民方式來清除市場剩餘已是力不從心,而需要更複雜的貸款經濟模式來清除市場剩餘。與之相適應的利潤公式也有所不同。

在引進貸款經濟的利潤公式之前,先簡單複習一下《市場經濟中的資本循環》中提到的幾種利潤公式的不同形式。現有經濟學是以投資為中心的資本家的經濟學,因此是建立在投資方程E–Q (+ Loan - Repay) = V + C上的。這個方程因為只強調投資,所以沒有考慮市場大小的問題。當貸款和償貸相抵后便是無限市場的利潤公式。而在生產方程C + V + FSV = Products中,市場大小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因為這裡的第一剩餘價值FSV還沒有兌換成貨幣。能不能兌換或能兌換多少取決於另外的市場交易,而不是生產本身。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強調的是這一方面,也因此同樣忽視了市場的影響。在這一點上,西方經濟學批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忽視了市場的作用不無道理。

市場大小對產值兌現和最終利潤的影響表現在涉及市場交換的消費方程

V + C + Q–SSV (- SV) + Loan = E

中。這個方程可以看成是貸款經濟的產值方程。當SSV + SV = 0時,市場沒有剩餘,於是該方程就是無限市場的利潤公式或產值方程。由於購買力儲存產生了第二剩餘價值SSV(包括SV),在產值E中就要除去這部分儲存。為了在市場上得到所希望的產值,需要用貸款Loan來消除購買力儲存造成的第二剩餘價值。如果沒有貸款用於消費和投資,把SSV = (1–a*k)Q + (1–μ)CSV = (1–a)V代入后,便得到以前講過的有限市場的產值公式Ea = a*k*Q + a*V + μ*C。要想在有限市場上重新贏得無限市場中的利潤就必須利用外來購買力來清除市場剩餘。這便是殖民經濟的模式。當殖民經濟式微后,消費方程提供了清除市場剩餘的另一種替代方法,就是貸款。這便是后殖民時代貸款經濟一說的來源。

先來推導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把消費方程改寫成利潤方程

QL = E - V - C + SSV (+ SV) - Loan

這裡用QL表示貸款經濟的利潤區別於無限市場中的利潤Q。把前面給出的SSVSV代入利潤方程后便有

QL = E +(1–a*k)Q –a*V –μ*C–Loan

其中a*k 表示b。根據《第二剩餘價值》一文,由購買力儲存造成的第二剩餘價值是△E = E - a*k*Q–a*V–μ*C。於是上述利潤方程給出

QL = Q + E–Loan

當等式右邊的產值E代表無限市場的產值時,第二剩餘價值 應該為零。於是上述方程變成兩個獨立

QL = Q – Loan

E = 0

這兩個方程一起構成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當沒有超量供應或δ= 1時,這個利潤方程與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Qa = Q - △E很相似,只是市場剩餘被用以清除市場剩餘的貸款所取代。

在殖民經濟中,所有的市場剩餘,包括因購買力儲存和超量供應造成的市場過剩,都可以遠銷海外,於是有△E = 0δ= 1。即便沒有貸款或Loan = 0,也可以有QL = Q。這時的利潤就是無限市場的利潤。當外銷減少后,市場剩餘便需要靠貸款來清除。然而怎樣貸款卻是很有學問的。因為不同的貸款方式會影響企業利潤。用貸款來清除市場剩餘不等於就能增加企業贏利。這裡有一個如何貸款的問題。這就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先將V = E – Q - CQ = q*EC = δ*c*E代入這兩個方程,然後從市場剩餘△E中解出工人的消費比

a = (1–δ*μ*c)/(1–(1–k)q–δ*c)

前面的討論已經證明有購買力儲存時, 消費比a是大於1的。

現在需要考慮企業該貸多少款的問題。上述利潤方程說明企業貸款(Loan)越大,付清貸款后的利潤就越小。當然最後的利潤所得不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因素,因為延長企業經營時間也很重要。這裡只是考慮利潤問題,所以認為企業貸款剛好能夠清除市場剩餘是最好的。如用解得的消費比來表示貸款,有Loan = (a - 1)V。這裡的a - 1是說工人花完所有報酬V,因此企業不需為工人的購買力儲存增加額外的貸款。將此代入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得

QL = E[1 - c*δa(1 - q – c*δ)]

做成比值qL = QL/E

qL = 1 - c*δa(1 - q – c*δ)

其中的消費比a可以用從方程△E = 0中獲得的結果來代替。

圖一:企業承擔全部貸款時的利潤比

為了與無限市場的單位利潤q比較,圖一畫出沒有超量供應(δ=1)時貸款經濟的利潤比

qr1 = qL/q

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和利潤是對企業而言的,因此其中的貸款也是企業承擔的,雖然表達成消費比的形式(當然也可以把V換成EQC)。圖中的實線是利潤較高、成本較低時的例子,而虛線是利潤較低、成本較高時的例子。線條沿相同的貧富分化的參數k(也就是資本家與工人的消費比的對比),相隔0.2從下到上自01。雖然企業用貸款清除了第二剩餘價值,最後的利潤,在扣除貸款后,總是小於無限市場的利潤或者說達不到利潤上限。只有當k = 1μ = 1時,也就是資本家不貸款而是全部用自己的購買力來投資並花完所有利潤后,企業利潤才能達到利潤上限。如果企業只是支付了所有投資(μ= 1),資本家沒有用完所有利潤,企業下個周期的利潤仍然會下降。如果企業沒能支付了所有投資(μ< 1),企業還有可能虧本。可見這樣的經營模式是不允許購買力儲存的。企業經營所獲的利潤不過是填補企業主用掉的相同數量的利潤而已。資本家只能儲存購買后的財富包括固定資產和生產資料,卻不能儲存購買力和資本。貸款的好處只是通過分期償還來獲得喘息的機會。

這是經濟學有史以來第一次指出資本增殖和資本積累可以不是一回事。企業贏利可以使資本增殖卻不一定能使資本家積累資本。而許多資本家贏利的主要目的積累資本。資本主義經濟所面臨的真正威脅首先是不能任意地積累資本,然後影響到資本增殖能力的擴張和保持。無論是西方經濟學還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都沒有明確指出這一點。因此當資本主義否定了第一剩餘價值或勞動價值論,或者乾脆承認叢林法則的合理性甚至優越性,並用一隻「看不見的手」遮住人們的眼睛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精英便對此束手無策,最後乾脆放棄社會主義經濟,倒向表面光鮮實際上卻是危機重重的資本主義經營模式。

那麼后殖民時代的貸款經濟是怎樣解決資本積累問題的呢?是通過自我殖民來解決的,即把原來的出口商品兜售給貸款消費者。其代價就是加速社會的兩極分化。具體的方法將在下篇中繼續討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1: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