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貸款經濟下的貧富分化

作者:mali50  於 2014-11-13 06: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關鍵詞:資本主義, 計劃經濟, 抵押貸款, 信用卡, 貧富分化

貸款經濟下的貧富分化                                                                                                                                                                                                      馬力

前文《貸款消費的市場意義》指出后殖民時代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靠貸款消費來消除市場剩餘,使資本家實現最大利潤。在促使貸款消費的陽謀中,剛需下的吸血商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普通人的消費貸款超過儲蓄,消費比a長期維持在單位數以上。由於第二剩餘價值非盲目生產所致,因此不能靠市場監督甚至計劃經濟來清除,也不能通過提高工人的報酬來消除。其結果就是貸款消費成了后殖民時代的貸款經濟——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現在又弄出個新名堂叫旅遊促銷,開放簽證迎賓購物。同時極力推行零關稅,以期降低出口成本。這些措施因能引進外部購買力,因此勝過貸款消費。但比起富人龐大的購買力儲存來說,這些花樣不過是杯水車薪今天,房地產抵押貸款和信用卡服務已成為維持資本主義經濟運作的必要手段,所創造的GDP超出製造業所為。這是一種多麼畸形的經濟,雖然令許多勢利的新興國家艷羨不已。但走投無路的資本主義經濟只能如此逆來順受,不得不為此承受一次次的金融危機。能做的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自欺欺人而已。

前文中的圖例表明為清除第二剩餘價值造成的市場剩餘所需的貸款量遠遠超出了許多人之前的想象。那當然是對沒有出口或外貿逆差的國家而言的。一些發達國家雖然可以通過海外投資來贏利,帶回的消費增量是有限的,因為在海外企業就業的主要是外國人。在本國購買力不足的情況下,國際貨幣的發行國於是不得不靠增發紙幣來進口國內不再生產的日用品。此舉雖能輸出通脹,不勞而獲,但消費者仍需花錢購買紙票換來的進口商品。因消費者大量失業,尤其是不計入失業率的長期失業,除去通脹后的實際購買力不斷減少。這就是美國近年來在開源節流的努力下,國家和個人債務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也是中產階級分化消亡和兩極分化越發嚴重的重要原因。為了說明消費貸款是如何加重貧富分化的,本文把前文介紹的消費貸款分成工人的消費貸款和資本家的投資貸款兩部分來考慮,並比較兩者的相對大小。

圖一:達到市場上限時的純消費比

《貸款消費的市場意義》一文提出為了達到市場上限或消除第二剩餘價值,消費者的消費比是

a = (1–δ*μ*c)/(1–(1–k)q–δ*c)

在部分人儲存購買力的情況下,該消費比大於單位數。因此另一部分消費者需要靠貸款消費來清除因購買力儲存造成的第二剩餘價值。這個消費比包括消費和投資貸款在內的全部開支。由於投資貸款由企業承擔,單純的消費貸款相當於μ= 1時的貸款量。把企業的投資貸款排除在外可令μ= 1。這就是說由企業承擔全部投資,不論投資來自何處,總之不再包括在消費貸款中。這時前面的a變成完全用於消費的消費比:

av = (1–δ*c)/(1–(1–k)q–δ*c)

相應的消費量是av*V。而應由企業擔負的投資貸款在全部消費中的比重,稱為投資貸款比是ac = a–av, 即

ac = δ*c(1 - μ)/(1–(1–k)q–δ*c)

就是說投資貸款量是ac*V。這樣分開后便可以進行兩者間的比較。

圖二:達到市場上限時的投資貸款比

先來看單純的消費比。圖一是沒有超量供應時(δ= 1),達到市場上限所需的消費比。實線和虛線分別為單位成本c = 0.5c = 0.7時的情形。曲線沿相同的單位利潤q。實線和虛線都是從最下面的q = 0.1往上至q = 1–c,間隔是0.1。由圖可見即便不包括投資在內,只要有購買力儲存或k < 1/av,消費比就大於1。消費貸款隨兩極分化程度的增大(k的減小)而迅速增大。因此可以理解消費貸款會因企業利潤的增加而上升。如果高利潤企業不支付較高的報酬,工人反而需要借更多的錢用於消費。只有當資本家的利潤消費比大於工人(k > 1)時,工人才有可能儲存部分購買力而不產生第二剩餘價值。因為這時的消費比小於1。雖然純消費與成本投資無關,但比較虛線和實線發現純消費比仍然隨成本的增大而增大。這是與工人的報酬減小有關。計算表明有超量供應時(δ> 1),為消除第二剩餘價值所需的消費貸款會更大。這也是與成本的上升有關。

圖三:達到市場上限時的純消費比和投資貸款比

再來看為消除第二剩餘價值所需的投資貸款比。圖二是不計超量供應(δ = 1)時的投資貸款比。與純消費比一樣,投資貸款比也是報酬V(包括工人和資本家)的係數。因此比值的大小同時表示數量的相對大小。實線和虛線也是成本不同時的比值。圖中的線條沿貧富對比參數k(標在實線上)由上而下從01。顯然,投資貸款隨企業自身的投資比重μ的增加而減少。當企業投資全部成本后便不再需要額外的投資貸款。這時的投資貸款比是零。同樣不難理解投資貸款隨成本的增大而增大,同時因貧富分化程度的加大(k減小)而上升。這是因為富人的消費比小於窮人,所以貧富差距越大,市場剩餘也就越大。上述公式還表明投資貸款比正比於市場的超量供應δ,因此超量供應也會導致投資貸款的增加。

那麼達到市場上限時的純消費比和投資貸款比兩者孰大孰小呢?圖三給出這個問題在低成本(c < 0.5)時的答案。圖中的紅線表示達到市場上限時的純消費比,黑線表示此時的投資貸款比。(紅黑)實線和(紅黑)虛線分別為單位利潤是0.30.5而作。黑線沿著企業自身的投資比μ自上而下從00.8。而μ= 1的線與ac = 0的橫坐標軸重合,因為這時不再需要貸款來投資,消除第二剩餘價值所需的貸款只是純消費貸款av。順便提醒一下紅線avμ總是為1。圖三表明在相同情況下,投資貸款少於消費,尤其當利潤較大或企業自身的投資較小時。從acav的數學表達式可知,如果不計市場的超量供應(δ = 1),企業自己不投資而完全用銀行貸款來投資(μ= 0),這時若c = 0.5,則有ac = av,即投資貸款比與消費相等。如c小於一半,全部投資的貸款比ac也小於消費比av。但這時的投資貸款量ac*V不一定小於消費貸款量,因為消費貸款量是(av–1)V。所不同的是消費貸款是在花完收入之後的額外貸款,而投資貸款是為了替代儲存的購買力。在有消費貸款時,投資貸款少於購買力儲存。下面就來說明這一點。


圖四:達到市場上限時的純消費和投資貸款與各自的收入之比

由於資本家的利潤和產值所得在量上不等於工人的報酬所得,需要另外比較資本家的貸款和工人的消費分別在各自的購買力中所佔的比重。當投資貸款用於替代企業自身的投資時,所謂的投資貸款實際上是投資用的開支,而不是在支付了全部成本后所需的額外貸款。因此應該用資本家的貸款和工人的純消費而不是消費貸款作比較。消除第二剩餘價值的純消費比是av。而資本家在投資了成本的μ部分后應該還有Q + (1–μ)C的購買力(用於成本的購買力C是包括在產值E中的)。為了用投資貸款來代替購買力並消除第二剩餘價值,資本家所需的貸款是ac*V。這個投資貸款占資本家現有購買力的比重是Lc = ac*V/[Q + (1–μ)C]。把前面用到的V = E - Q – CQ = q*EC = δ*c*E代入得

Lc = δ*c(1 - q - δ*c)(1–μ)/[(1 – (1–k)q–δ*c)(q +δ*c(1–μ))]

它與純消費比的對比顯示在圖四中。

圖四與圖三相似,只是把達到市場上限時的投資貸款比換成投資貸款與資本家儲存的購買力之比,而不再是與工人的收入之比。這時的投資貸款比都小於1。也就是說用於投資的貸款少於儲存的購買力。之所以這樣,因為部分被資本家儲存的購買力被工人的消費貸款所取代。一方面是富人的購買力儲存,另一方面是窮人的貸款消費,這就是后殖民時代貸款經濟的特徵。如果把圖四中的兩個比值再做成一個新的比值Lr = Lc/av就可以知道所有情況下兩者的對比。這個比值是

Lr = δ*c(1 - q - δ*c)(1–μ)/[(1–δ*c)(q +δ*c(1–μ))]

可以證明其與單位利潤q反相關並在q = 0時達到1。因此只要有利潤存在,這個比值是小於單位數的。可見有贏利時,資本家的投資貸款在購買力中的比重總是小於1,並小於工人的消費佔收入的比重。

這些道理很直觀。富人儲存購買力就會有第二剩餘價值,就需要窮人貸款消費來清除市場剩餘。窮人貸款后,富人儲存購買力后便只需要貸款部分成本投資,因此貸款量小於購買力的儲存量。這裡只是用數學語言將這些簡單的道理複述一遍罷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比值與反映貧富分化程度的參數k無關。這就是說不管富人花不花或花多少,窮人總是比富人花費更大倍數的收入。而貸款經濟的這一特徵不受貧富分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反饋作用的影響。這是說貸款經濟本身不存在任何機制可以反制社會分化的不斷加深。阻止社會兩極分化的機制只能來自外部的作用,或者被由此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危機所中斷。這就難怪西方國家最近二十年來儘管經濟並不景氣,但社會分化十分迅速。而一些新興國家也在短短一、二十年裡,由差不多貧富均勻的狀態發展到逼近甚至突破貧富分化的警戒線。反應快的還可立刻看出如果富人再把儲存的購買力貸給窮人,不是又可以再收一遍利潤嗎?這正是后殖民時代貸款經濟下促使社會分化的一個重要加速器。這個加速器將在下文繼續討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8 00: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