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消費的市場意義馬力
《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和《市場經濟中的資本循環》一文指出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是造成第二剩餘價值的根本原因。購買力儲存使消費資本出現分流從而導致市場剩餘。為了保障資本循環在市場經濟中繼續進行,后殖民時代只能用貸款消費來填補第二剩餘價值的分流。結果是周期性爆發的工業品過剩危機被周期性的違約性金融危機所取代。金融資本主義同樣拯救不了資本主義。因為金融資本只是一種寄生資本,必須寄生於創造實體或知識財富的產業中。商業發展和消費貸款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繁榮和普及。沒有勞動創造的新產品不斷從外部補充,資本投機和商品倒賣最終導致物價和人力均勻分佈的熱寂狀態。這時即便貨幣守恆,資本的永動循環也難以為繼。因為像能量守恆的永動機一樣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理。
本文繼續討論貸款消費與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一文介紹了有限市場的產值公式
Ea
= b*Q + a*V +μ*C
在產值購買產值的有價市場經濟中,送往市場的產品全部賣完需要與產值本身相同的購買力,也就是說有限市場的產值公式中各項的係數,或消費比和投資比,不能小於1,否則便有市場剩餘發生。因此有限市場的產值構成有限市場的上邊界。當消費比和投資比小於單位數時,有限市場的上邊界不同於無限市場的上邊界E
= Q + V + C。無限市場的上邊界之前也叫作市場上限。
當有貸款消費時,工人的消費比a可以大於1。這時資本家在儲存利潤和投資后即便b和
μ都小於1,只要消費貸款足夠大,市場仍然可以達到上限。當市場達到上限時,有限市場的產值與無限市場相等,Ea
= E,即
(a–1)V = (1–b)Q + (1–μ)C
等式左邊正是市場達到上限時的貸款量,右邊的利潤是無限市場的利潤,也可以看成是利潤的上限。想知道貸款占消費的比重a或a–1,可以從無限市場的利潤公式中解出V,然後代入上式中得a
= (b*Q +μ*C–E)/(C + Q–E)。再用之前的單位利潤其q
= Q/E和單位成本c
= C/(δ*E)有
a = (b*q +μ*δ*c–1)/(δ*c + q–1)
當成本和利潤上限確定后,上式說的是個人的消費比與資本家的消費比以及投資比之間的關係。

圖一:達到市場上限時工人的消費比
圖一是無限市場的單位利潤q
= 0.2時,為達到市場上限實現這個設計利潤,工人的消費比a隨投資比的變化。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單位成本c
= 0.5和0.6時的圖像。圖中的每條直線都沿著資本家的消費比b(標在實線上的),間隔是0.2從0到1。若b
= 0表示資本家沒有用利潤來消費,b
=
1表示資本家花完所有利潤。因此b的大小反比於第二剩餘價值的分流量。投資比μ是投資中資本家自己的購買力(現有經濟學叫作可支配收入)所佔全部投資的比例。這裡沒考慮上稅等作用。稅收是市場經濟十分重要的調控手段,其作用不能忽略,因此將在後面專門討論。
雖然流動市場沒有增加供應,δ=
1,工人的消費比都在單位數以上。只要資本家儲存利潤(b
< 1)或貸款投資(μ<
1),工人花完全部收入(a
= 1)也不能使市場達到上限或使資本家得到最大利潤。只有當資本家也花完全部收入並用自己的購買力投資全部成本時,b
= 1的線才會在μ
= 1處達到a
= 1的點。其它直線都不與a
=
1的水平線相交。可見后殖民時代的資本家想獲得設計利潤,在有購買力儲存的情況下必須依靠消費貸款來消除市場剩餘,包括因資本家自己的購買力儲存造成的第二剩餘價值。顯然,達到利潤和市場的上限所需的消費貸款隨資本家的投資比和消費比的減少而增加。圖中的虛線說明生產成本增加后,所需的貸款消費也要增加,尤其在投資比較低時。這是因為資本家投資不足時,成本越高,生產資料的市場剩餘也越大。

圖二:超量供應時達到市場上限時工人的消費比
之前曾用k
=
b/a來表示資本家和工人的消費比的對比。平均而言,富人消費所佔收入的比例比窮人小,於是k通常小於1。社會的貧富差別越大,k越小。因此k可用於代表貧富分化的程度。這裡也可以在a中用k來代替b,有
a = (1 - μ*δ*c)/(1 - (1 - k)q - δ*c)
它隨貧富分化程度k的變化如圖二所示。圖中的δ
= 1.1表示供應超過市場消費上限的10%。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無限市場的單位利潤(s設計利潤)q
=
0.1和0.2時的情形。社會分化程度越大或k越小,達到利潤和市場的上限所需的消費貸款也越大。所需的消費貸款同樣隨投資比的減小而增加。而無限市場的利潤對消費貸款的影響取決於k。當資本家的消費比小於工人時,有b
< a或k
< 1。這時達到市場和利潤上限的消費貸款與無限市場的利潤一起上升。反之亦反之,所以實線與虛線相交於k
= 1處。這是因為利潤增大后,資本家因消費比小而能儲存更多的購買力。
這裡簡單討論一下達到市場上限和消除市場剩餘以及獲得利潤上限之間的關係。本系列討論的市場上限是由最大購買力確定的。而市場剩餘還取決於供應量是否超出最大購買力,即δ是否大於1。因此市場剩餘不同於第二剩餘價值,而是包括了超出最大購買力的那部分供應量。市場達到上限后只是清除了第二剩餘價值,但超過市場需求的供應余量不一定被清除,因為消費受最大購買力或最大市場需求的限制。這可從下述關係中看到。市場剩餘△E
= Es–Eh。這裡的Es
=
δ*E是市場供應,E是市場上限。而市場上邊界Eh就是有限市場的產值Ea。若△E
= 0的話,有Ea
=δ*E。可見從等式△E
= 0求出的消費比a不同於上述從Ea
= E時獲得的消費比a,而是多一個因子δ。此外,前文中導出的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是Qa
= Q - △E。當△E
= 0,有Qa
= Q。可見有限市場的利潤達到上限的條件與清除市場剩餘的條件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在沒有超量供應,即δ=
1時,達到市場上限、獲得利潤上限和沒有市場剩餘是一個意思。因此達到市場上限所需的消費比a或消費貸款量與獲得利潤上限或消除市場剩餘之所需是相同的。當有超量供應(δ>
1)時,達到市場上限與消除第二剩餘價值是一回事,但不同於消除全部市場剩餘,也不同於達到利潤上限。這時消除市場剩餘與達到利潤上限是一樣的。因此在有超量供應的情況下,達到市場上限所需的消費比a不同於達到利潤上限和消除市場剩餘之所需。在貸款比較容易時,及時行樂的貸款消費不僅可以暫時清除第二剩餘價值,還能擴大需求和市場本身。
由第二剩餘價值造成的消費貸款是一種結構性債務,而不是因理財不當造成的隨機現象。結構性債務的存在和擴大是維持后殖民時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必要條件。有價市場經濟中一切都是商品。這就決定了只要有條件每個人都想積累購買力。但在資本主義異化的經濟制度下,只有少數人有條件積累就必然造成多數人貸款來平衡市場過程中的資本流通。因此上世紀七十年代后西方國家的個人和政府都浸浴在不斷加深的債池中不能自拔。在實體經濟仍然主導市場經濟的情況下,后殖民時代的貸款消費是資本主義實體經濟的救命稻草,是清除第二剩餘價值恢復資本利潤的唯一手段。除了吸血商品和銀行高利貸,以及限制窮人儲蓄的小額儲戶管理費政策,政府納稅實際上也扮演了消除第二剩餘價值的重要角色。這將在後面著重討論。
消費貸款與資本家的投資貸款不同,因為承擔貸款風險的是消費者而不是資本家。部分消費者的破產不會立即累及資本家的利益。因此貸款消費模式的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命運。西方世界曾經對這最後一根稻草寄予厚望。第二剩餘價值的發現揭示了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和因此造成的市場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無法根治的病症,因此決定了貸款消費是后殖民時代資本主義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就是說消費貸款在總體上只會越滾越大,最後靠破產和危機來解決,而不能靠消費者的收入來償還。因此這根救命稻草沒能救活西方國家的製造業。上世紀的超前消費失敗后,本世紀一開始又把貸款消費引入房地產。本以為三十年房貸不會給房主帶來太大的經濟負擔,卻能給實體經濟贏得三十年時間。結果不到十年,房貸崩潰爆發了新的違約性金融危機。無數家庭的破產再一次把病入膏肓的資本主義經濟帶入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