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內稟市場的上邊界和下邊界

作者:mali50  於 2014-10-25 08: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3評論

關鍵詞:地區衝突, 資本主義, 歷史學家, 世界大戰, 供應商

彈性市場的共振機制》一文解釋了市場共振的物理基礎與市場彈性有關。所謂彈性或彈性力就是系統本身或外部產生的與運動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促使系統回到彈性勢能最低的穩定狀態。約束市場的約束力就是一種彈性力。前面的討論中反覆強調了約束市場的三大約束條件是相互制約的。例如供應商按供應定理在價高時增加供應。結果在供求關係的約束下價格降低,再反饋給供應商減少供應。接著便是一個反向的約束過程回到高價位。同樣,根據需求定理在價格低時需求增加,於是在供求關係的作用下抬高價格進而使需求減少。如此周而復始形成往返式的循環振蕩。之前討論的市場螺管形象地描繪了擾動市場的螺旋振蕩過程。

在政治活動及其特殊形式的軍事活動中,彈性力的存在更加普遍。各種規模和形式的壓迫與反抗、侵略與反侵略、控制與反控制等都可能加劇社會振蕩和地區衝突,尤其是多重回合以暴易暴的社會、民族和宗教衝突。公然號召自私偉大的資本主義叢林社會本來就是在人與人和國與國之間的血腥對抗和競爭中發展起來的,並因此具有極大的彈力和振蕩位能,並發動了人類史上最大最頻繁的戰爭,製造了有史以來最大最多的人道災難。歷史學家對許多重大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和二次大戰的起始之日,至今依然莫衷一是眾說紛紜。近年來發生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所謂茉莉花革命,就是一種在外部作用下產生的社會共振。少數「精英」用民主烏托邦劫持民眾吹起巨大的政治泡沫。這些泡沫因缺乏現實基礎無一例外地迅速破滅,代之以各種各樣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市場共振引起的巨大振幅在破滅之前也可以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經濟泡沫。由於振蕩能量來自市場本身,共振加快了市場向泡沫的轉化,使市場能量提前耗盡引發市場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危機的發生歸根到底在於某個階段上的市場具有有限的能量。市場能量的大小規定了市場的邊界。因此市場能量的邊界可以看成是市場的邊界。由於市場振蕩消耗能量,在市場能量補充不足時便會引起市場邊界的收縮。共振加速了市場能量的消耗和市場邊界的收縮,使原來能量收支平衡的市場突然發生能量透支,導致市場塌陷甚至形成市場黑洞。知道了市場的邊界所在,就能根據市場振蕩的規模判斷市場在正常振蕩和共振下的穩定周期。

西方經濟學承認過剩型經濟危機,卻不願從根本上承認市場的有限性和有限市場的邊界。因為市場的有限性是有價市場經濟的致命傷。總想讓別人陷入有限市場陷阱的西方經濟學自然會小心翼翼地把陷阱偽裝起來種上艷麗的花草,就像獵人捕鹿一樣。經濟學的所謂諾貝爾獎就是那樣的偽裝之一。其實在理論上確定市場的邊界十分簡單。重要的是當進一步探討影響市場邊界的因素時,會揭示出資本主義私有經濟無法克服的缺陷,和不經社會革命也會走向崩潰的必然命運。這才是市場邊界問題的可怕之處。如果西方主流社會開放對市場邊界的研究,完全有可能在資本主義世界引起另一種形式的共振和蝴蝶效應,或曰蝴蝶花革命。

信之則有,不信則無。究竟有無,就請先來看看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前面說過市場不僅有上邊界還有下邊界。市場的上邊界取決於一個時期市場的總購買力(buying or purchasing power)。購買力不同於貨幣流通量和{俠義)貨幣量,因為貨幣在流體中可以反覆使用。交易量和流通量可以因貨幣循環而增加,但每個人的購買力不因貨幣的循環使用而增大。現有經濟學通常以貨幣量來估計購買力,這樣既可以用借貸資本來放大市場,又能藉此掩蓋私有經濟的阿琉斯之踵。而市場的下邊界則取決於產家的贏利要求。在有製造和商業成本存在時,不論價格太廉還是銷量過低都會使企業利潤消失。

為了了解真實的市場,先不考慮用借貸資本進行消費和投資的情況,也不考慮商品和資本的進出口現象。這樣的孤立市場就叫作內稟市場(intrinsic market)。內稟市場的購買力來自每個消費者本人的正當收入。由於借款是要還的,當貸款量到一定程度後會出現借貸和償貸之間的平衡。在沒有進出口的孤立系統中,貸償平衡下的市場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內稟市場。沒有貸款消費時,在商品進出口和國際資本收支平衡下的市場也可以近似地視為是一種內稟市場。真實市場與內稟市場究竟有多大差別並不重要。因為用外部因素來補償市場的內在缺陷並不能醫治私有經濟的不治之症,最終會引起一次次的市場危機和振蕩以及各種國際衝突。畢竟世界被分為奴役和被奴役的時日已經不多了。

內稟市場的購買力自然是內稟購買力,也可稱為固有購買力,即基本上來自消費者的收入部分。這些收入主要是稅後的工資V和利潤Q。這裡的利潤包括了各次交易中的商業利潤。這樣就不用計算每次交易中失去的購買力和獲得的新的購買力。政府補貼等來自稅收,也主要是工資和利潤的一部分。通常不是所有工資和利潤都用於消費,因此總購買力M不是兩者之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為了表示用於消費的這部分,可以把工資和利潤分別乘上兩個大於零小於1消費係數ab,這樣就有M = a*V + b*Q。這裡的數量可以是一個市場周期的量,也可以是這個周期的時間平均。再加上市場在這個周期之前餘下的購買力M0,內稟購買力有

M = M0 + a*V + b*Q + C

這裡的C是除勞動報酬之外的生產成本或不變資本。不變資本並不總是指固定資本,因為許多成本支出並不增加企業的固定資產。說不變是因為這部分資本被轉移到產品中成為產品價值的一部分,最後又在市場上兌現回來。事實上絕大多數企業主要靠貸款來投資不變資本。以貸款來投資不應記在內稟購買力中。為了研究的系統性起見,不妨先考慮企業投資來自企業利潤或資本家的資本積累。貸款投資的情況將在下一篇討論。

如果把內稟購買力比作市場能量,那麼市場能量是有限的,受制於市場內能的市場也是有限的,並非如西方經濟學所暗示的那樣可以在貨幣和交易的循環過程中無限伸長。因為貨幣的每一次交易都帶走一部分購買力,包括在之前的交易中所創造的新的購買力。在交易中貨幣守恆不等於購買力守恆。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分散程度而不是貨幣的總量。擁有大量貨幣的人或機構不一定具有相應的消費需求。一個周期上多數人的購買力在貨幣的循環使用中被消耗了。最後等量的貨幣回到產家和商人手中又以工資和利潤的形式分配給消費者,開始下一個周期的交易過程。在下一輪交易中,產家又有新的商品投向市場。沒有新的周期,貨幣流通會被迫中斷,因為產家和商人不會購買自己的商品。現有經濟學以貨幣量冒充購買力,以貨幣守恆來證明購買力守恆。同時把不同的交易周期攪在一起,從而把時間轉成空間,給人以市場無窮的假象。這種時空轉變是無效的,因為時間不能吸收市場剩餘,只有購買力才能清除市場剩餘。這就是周期性經濟危機所能證明的事實。

在這個周期里,內稟市場的總銷售量或者平均銷售量所兌現的價值是E。不考慮貸款消費時,內稟銷售量(以價值為單位)不可能超過內稟購買力,也就是說E ≤ M,或E ≤ M0 + a*V + b*Q + C。這裡的產值E通過市場交易后兌現的產值,而不是投放到市場上的預計產值。這個不等式給出了市場的上邊界

Eh = M0 + a*V + b*Q + C

通常資本家佔有全部利潤Q,工人的收入只是V。消費係數ab分別是工人和資本家的消費佔他們主要收入的比重。為了對比兩者的消費比重,可令b = k*ak是資本家和工人的消費係數比。k = 1時,資本家和工人消費收入的相同比重。k < 1k > 1分別表示資本家的消費所佔收入的比重小於和大於工人。通常有1/a ≥ k ≥ 0。但這個閾值不是絕對的。當k > 1/a時,b > 1。這時資本家的消費超過所得的利潤。這種情況是可能發生的,尤其在利潤不足的時期。k < 0b < 0,說明資本家把大於利潤的部分,包括工資或其它收入用於儲存。

現在市場的上邊界變成Eh = M0 + a(V + k*Q) + C。再把利潤公式Q = E–V–C寫成V = E–Q–C後代入后得

Eh = M0 + a[E - (1- k)Q] + (1 – a)C

余留的購買力和已兌現的產值越大,市場的上邊界就越高。而生產成本也能抬高內稟市場的上邊界,因為這裡的成本是由資本家用自己的固有購買力支付的。一般來說,工人消費的比例係數a後面的量是大於零的。因此市場的上邊界隨工人消費所佔收入的比例而增大。這些都是不難理解的。市場的上邊界隨利潤的變化取決於資本家的消費所佔收入的比例kb的大小。比例越大,市場的上邊界就越高。k > 1,或者說資本家消費的比例大於工人時,上邊界才會隨利潤的增加而升高。否則利潤越大,市場的上邊界反而越低,市場越小。這最後一點是西方經濟學不想讓大家知道的,但卻是搞市場經濟非需知道不可的。

利潤公式Q = E–V – C是說資本家用投資VC換取更大的產值E。利潤Q就是資本的增值量。資本增殖是勞動創造的。因此利潤公式不是資本守恆公式,更不是總財富的守恆公式。國家需要根據總利潤的大小和流通速度增加貨幣的發行量或流通量,以便滿足擴大的市場交易所需。否定勞動價值論的西方經濟學把資本增值說成是需求或交易創造的。但在沒有勞動創造財富的交易過程中,商人贏利直接來自其他人的資產轉移,因此資本是守恆的,商業增殖只是少數贏利商人的資本積累。在平均物價不變時,國家無須增加貨幣發行仍可使現有市場繼續運行。只不過商人通過買低賣高和抬高物價來贏利時,國家需要為平均通脹發行新的貨幣。這時以實物計量的財富仍是守恆的。可見商業創造的只是資本和經濟泡沫。這與平均物價不變時,因勞動創造了更多的實體財富而需要增發貨幣完全不是一回事。因為在實體創造中社會的實體財富是增加的。製造業衰退後的西方國家正是用商業(美其名為服務業)創造的通脹和虛擬價值來代替實物增值。因此再大的GDP也不會有多大的經濟價值。如今所謂的經濟復甦和就業增加也主要是增加非創造性服務業的市場,因此並不能給實體經濟帶來實質性的改善。

為了進一步簡化前面的邊界公式,假定利潤Q是產值的一部分,可以用q*E來表示。其中q < 1可被看作是單位產值的利潤。而成本C與以價值計算的供應量Es成正比。 如果單位產值的成本是c (< 1),則有C = c*Es。這裡的供應量Es不同於在市場上兌現的產值E把這些代入上邊界后得到Eh = M0 + a*E[1–(1- k)q] + (1 - a)c*Es。市場的銷售量E是供應量Es的部分或全部,因此可以有Es =δ*E (δ≥ 1)。這時有

Eh = M0 + a*E[1–(1- k)q] + (1- a)c*δ

經過一段時期后,市場達到平衡。這時前一周期余留的購買力或者可以忽略不計或者與留給下個周期的購買力相當。這時可令M0 = 0。市場的上邊界於是變成

Eh = a*E[1–(1- k)q] + (1- a)c*δ

市場的上邊界與各參數之間只是簡單的線性關係。

圖一:內稟市場的市場比

在市場上邊界的表達式中,E是經過市場兌現后的全部產值,因此可以看成是市場的上限,也就是a = b = 1時的市場上邊界。當兌現后的產值又全部用於購買時,E便是最大購買力。由於只有部分兌現后的產值被用於消費,應該有Eh ≦ E。這是說市場的上邊界不總是等於市場的上限。要知道市場的上邊界與市場上限的距離,可以定義一個產值比

Er = Eh / E

Er = 1時,Eh = E。這時可以認為市場達到了它的上限。市場比越大,市場的上邊界越接近市場的上限。市場比越小,市場的上邊界離市場上限就越遠。市場上邊界達不到市場上限意味著有一部分商品沒有被兌現。因此市場比實際上是一個市場剩餘的量度。圖一是δ= 1c = 0.4時的市場比Er與消費係數比k和單位利潤q之間的關係。圖中的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a = 1a = 0.9時的市場比。每條q線與鄰近的間隔是0.1。顯然在這些線性關係中,市場比隨a的增大而增大。同時在所有情況下,市場比隨消費係數比k的增大而增大。這說明工人和資本家消費越多,所兌現的產值就越接近市場的上限,市場剩餘也就越少。k < 1時,b < a在資本家的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低於工人時,市場比隨利潤的增大而減小。這時因為更多的購買力被資本家儲存了起來。只有當k > 1后,或者說資本家的消費比高於工人時,市場比才隨利潤的上升而上升 (圖一沒有顯示k > 1的情形)。當a = 1時,市場比在k = 1處達到100%,也就是說這時的市場銷售達到了上限,市場因此沒有剩餘。這種理想狀態可將上述條件代入市場上邊界Eh或市場比Er中得到Eh = EEr = 1。順便指出雖然圖中標註有「c = 0.4δ = 1」,但當a = 1時,市場上邊界與成本cδ無關,因為這時的成本可由利潤確定。

由此可見內稟市場要達到它的上限而不產生市場剩餘,工人和資本家不能有任何收入的儲存。否則由市場銷售本身獲得的最大購買力所定義的市場上限就不能達到。最大購買力實現不了就意味著有市場剩餘出現。這個市場剩餘不是因產商的供過於求造成的,因為這時的市場剩餘與δ沒有關係。當工人花完所有收入時,只要資本家沒有,市場剩餘照樣存在。根據現有經濟學中的消費傾向隨收入的增大而遞減的原理,當社會貧富懸殊不斷擴大,富人消費所佔收入的比重愈來愈小,消費係數bk也愈來愈小。在實物產值和成本不見改變時,市場因兩極分化而不斷縮小。可見這市場剩餘是富人的購買力或收入儲存造成的。這種由富人的購買力儲存造成的供過於求和市場剩餘就叫作第二剩餘價值。以後還要專門討論這個剩餘價值問題。有市場剩餘時最大購買力不能實現。這意味著要降低市場的上邊界。這與前面的結論是一致的。

市場剩餘不能靠時間來吸收,因此不能像西方經濟學希望的那樣企圖用時間的無限性來冒充市場的無限性。有收入儲存時,市場達不到它的上限。於是在下一個周期中,由兌現后的產值定義的市場上限會下降。這個結果不會停止。因此在兩極分化的社會中,市場愈來愈小,市場剩餘愈來愈多。全世界不下於幾十萬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也有幾十名。可沒人知道這小學算術可以推出的簡單而重要的道理。經濟學的高深理論和經濟學獎又有什麼價值呢?除了對人類智慧和良知最無保留地嘲弄外並沒有太多的意義。這些有悖常情和常識的故作天真只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千方百計地維護私有經濟的神聖性和資本剝削的合理性,妨止社會共振和蝴蝶花革命。

第二剩餘價值的存在使得之前一個周期余留的購買力變成負數,從而加速減小市場。市場的收縮不會到零為止。為了保持企業的利潤存在,產品的銷售量或價格都有一個下限。低於這個下限,企業的利潤消失。因此知道市場的下限所在同樣十分重要。市場的下邊界由利潤公式Q = E–V–C確定。當利潤Q ≧ 0時,有E ≧ V + C。由此給定的市場下邊界是

El = V + C

這個邊界說的是市場的最低銷售獲得的利潤須與全部投資相抵銷才能保住生產不會虧本。勞動報酬增加、生產成本上升和市場供過於求都會抬高市場下限,企業需要售出更多的產品才不會虧本。

市場下邊界公式中的V + C不是產值El的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投資,而是全部產值E或全部市場供應Es的成本投資。就所有這些產品而言有Q = E–V–C,即V + C = E–Q。這時市場下邊界變成El = E – Q。在把前面用到的關係式Q = q*E代入得

El = E(1 – q)

如果單位產值的利潤q = 0.5,必須售出一半產品才能保本。如果q = 0則需要出售全部產品,否則就會虧本。總之市場的下邊界隨單位利潤的減小或成本的增加而升高。市場的下邊界越高,經營的風險就越大。為了減少風險減低市場的下邊界,企業需要減少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投資。發展新科技便被認為是一箭雙鵰的舉錯。因此發達國家重視並擁有比較先進的科學技術。

西方經濟學在鼓勵發展新科技、降低市場的下邊界方面可謂極盡全力。但高科技沒能扭轉資本主義世界三十多年來宏觀經濟持續衰落的趨勢,因為西方經濟學不能或不願正視市場的上邊界問題。引起市場上限和上邊界收縮的原因與科技的先進與否沒有關係,而與私有經濟造成的貧富分化有關。這是一個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問題,而不是生產技術問題甚至不是單純的經濟運作問題。但經濟學至少應該能夠揭示這個問題,即便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但資本主義駝鳥國連正視這個問題的勇氣都沒有,遑論解決這個問題了。正是因為極力迴避對市場邊界和邊界條件的討論,現有經濟學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對一個十分有用的數學工具,微分方程的應有。然而有限市場這個問題不解決,無法改變資本主義經濟沒落的命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蒔花閑人 2014-10-25 08:40
讀這類耳目一新的可以借鑒,開闊思維的好文,真是如食甘飴。細細讀來除了是一種享受以外,也對作者願意花時間將你的知識分享出來,深表感激。
回復 mali50 2014-10-25 23:09
蒔花閑人: 讀這類耳目一新的可以借鑒,開闊思維的好文,真是如食甘飴。細細讀來除了是一種享受以外,也對作者願意花時間將你的知識分享出來,深表感激。
謝謝支持。
用購買力定義的市場上限達不到,只是購買力剩餘。為什麼說是市場剩餘?這可能是一些人的問題。所以文中加了一句話:「如果對這一點的理解有問題的話,不妨把最大購買力M看成是「上個周期」在市場上兌現的產值,在市場供應不變時用到「這個周期」時所形成的市場上邊界。」 於是「這個周期」的購買力剩餘也就是市場剩餘。「 下個周期的市場上限也跟著下降,但也同樣不能達到。上限的一次次下降終會達到市場下限。
回復 蒔花閑人 2014-10-27 12:27
mali50: 謝謝支持。
用購買力定義的市場上限達不到,只是購買力剩餘。為什麼說是市場剩餘?這可能是一些人的問題。所以文中加了一句話:「如果對這一點的理解有問題的話
謝謝耐心解釋。本人還需好好學習,慢慢消化。這又是一門新的學問。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20: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