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邊際市場和深水經濟

作者:mali50  於 2014-10-2 08: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關鍵詞:比薩斜塔, 物理學家, 伽利略, 加速度, 數學家

為什麼前面敘述的幾種簡單市場模式可以揭示許多看到的市場現象及其因果關係?這是因為市場,無論多麼「自由」和複雜,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前述三大市場規律的約束,並表現出在這些約束下最基本的運作規律和特徵。這些規律和特徵不因少數人的反常或「反市場」行為而改變。所以千變萬化的市場背後都具有那三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正如海水的翻騰和渦旋,風雲的生消和驟變,滾石的飛舞和咆哮,雷聲的傳播和震蕩以及天體的運行和碰撞看起來千頭萬緒雜亂無章,但都受那寥寥四個符號組成的「牛頓第二定律」的控制。

自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試驗開始,亞理士多德的力學基礎已經動搖,經典力學的原理已被愈來愈多的物理學家所認識和承認。但它們以牛頓來命名並獲得廣泛的運用是因為英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牛頓第一次以寥寥幾個字母把這些原理用可運算的簡單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如今這些被視為天經地義的自然規律在誕生之時不過是牛頓本人對「外力」的定義而已:把「外力」定義為與受力方向產生的加速度成正比的一個物理量;而這個比例係數又可定義為受力物體的「質量」。

心細的人會注意到牛頓第二定理還可以看成是以力和加速度來定義質量。因為在經典力學中,人們根據潛在的假定——力與力等效(原理)——來用物體所受的重力去計算「質量」。在天體物理學中,天體的質量也根據其所受的軌道加速度來推算。因此牛頓力學中的力與質量互為定義,只有加速度是直接可測的。難怪在牛頓定理誕生后的一百多年裡,人們一直對「力」的本質爭論不休。即便如此,這些定律只不過是通過對「力」的大小進行量的規定表述已知的力學原理,而不是從頭揭示這些原理。這與許多人對牛頓定律的理解是不同的。

市場約束方程組的產生與上述牛頓定律的產生在邏輯上十分相似。這些方程組中的每個方程所敘述的市場規律早已存在於現有教材中。方程組只是第一次用最簡單數學形式來表述那些以知的原理,而不是從頭髮現它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方程同樣只是給出現有原理的數學定義。正如牛頓對力的數量定義一樣,這些量化的市場定義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它們使市場從可討論的對象上升為可運算的對象。換句話說,是用數學語言和邏輯來代替經驗描述和推測來研究和運用那些已知原理。

一般人可能認為用數學模型來表達市場經濟可以是任意的或無數的。實際上當市場運作的基本原理確認后,用最少的參數和最簡單的數學形式來描述這些原理下的市場過程並沒有很多選擇。即便牛頓定理可以看成是一種對外力的主觀定義,這樣的定義卻不能隨便作出。這就是為什麼兩百多年來在經典力學領域中只有牛頓定理,而沒有別人另行定義的馬頓或羊頓定理。以後用各種微分方程表達的、用於可變質量或連續介質的力學方程看起來更為複雜,但都沒有推翻牛頓定理的基本形式。

前面討論的市場方程組也是如此。熟悉數理模型的人會明白那些參數,如彈性係數和供求基價,都是必要的和基本的。想要定義其它更完美的數學模型需要更多的參數和假定;解的適用範圍會更加有限,形式也會更加複雜,甚至找不到解析解。這些更複雜的數學定義對研究特殊市場也許是必要的,但對市場經濟普遍特徵的理解來說可能並無多少裨益。比如說在形式上可以用非線性的指數、對數、三角函數或特殊函數來定義市場函數和對應的方程。但這些函數的一級近似用冪級數展開后仍然可以寫成線性函數。因此,前面的線性市場方程組儘管簡單,但至少是其它複雜形式的近似描述,並可用來揭示最基本的市場經濟特徵。由於線性方程組的解不都是線性的,它們還可用來研究一些市場最基本的非線性特徵。

前面已經介紹了受三大市場定理控制的約束市場和兩種不完全的約束市場:吉芬市場和傾銷市場。在討論這些市場時,沒有考慮市場有限的情況。而實際上的市場基本上都是有限的。當某種商品的市場接近或達到飽和時,原有的商品供求和價格變化特徵會改變,甚至在數學表達形式上出現不連續的間斷現象。市場的間斷性給數學上要求連續的運算和模擬帶來技術上的困難。這裡可以對不連續市場進行分段研究。之前在討論非約束擾動市場時就曾把市場的上行和下行階段分別作圖,利用相應的邊界條件銜接起來,構成一個從上行到下行的完整過程。以下是把有限市場作為一種接近飽和時的邊際狀況來進行研究。

前面說過當供應基價與需求基價相同時,三類基本擾動市場周期平均的價格和供求量都是不隨時間變化的常數。這樣的定常擾動市場固然是一種理想的穩定形式,同時也是效益較低的市場形式。企業在追逐最大效益時不太會老老實實地遵循這些穩定的定價和銷售模式。為了提高效益,企業會千方百計地利用商品的特徵或傾銷手段把市場推離定常狀態而走向平均產值隨時間增大的上行過程,直到市場接近或達到飽和。這時原來的上行市場可以在市場邊界上被迫轉向供求基價相等的穩定狀態,成為一種水平波動的邊際市場(Marginal market)。市場經濟成熟國家的主流產品基本上都處在邊際市場中。

當供求基價相同,即Ps = Pd = Pm時,前面所述的三類基本市場的價格變成

P = Pm + (P0 - Pm)cos[ωt] + a1(D0 - S0)sin[ωt]/ω

其中的頻率ω

ω=√[a1(a2 + a3)] 約束市場

ω=√[a1(a2 - g)] 吉芬市場

ω=√[a1(a3 - d)] 傾銷市場

並有a1a2a3gd > 0。價格的周期平均就是Pm,也就是供求基價:

Pmean = Pm

由此可見邊際市場的供應基價就是平均價格。這正是上面用Pm代表Ps的原因。於是在邊際市場中,供應基價不能獨立於平均價格。當價格高於平均價格時供應增加,反之則供應減少。現在來看周期平均的需求量

Dmean = (a2*D0 + a3*S0)/(a2 + a3)

這也是周期平均的供應量。

由於邊際市場是有限的,在邊際市場的邊界上時間平均的需求量應是常數Dm。令

Dmean = Dm

初始供應量受到初始需求量和供求彈性的嚴格限制,即

S0 = [(a2 + a3)Dm – a2*D0]/a3

將其代入邊際價格、邊際需求和邊際供應中,三類邊際市場便如圖一、圖二和圖三所示。

圖一:邊際約束市場

圖二:邊際傾銷市場

圖二:邊際吉芬市場

三個圖中的綠線表示產值E = P*D。為了在一張圖上顯示,產值被縮小了一百倍。周期平均產值應該是平均價格與平均需求量的乘積,或Em = Pm*Dm。從這些圖上不難發現各種邊際市場的平均價格、平均需求量、平均供應量和平均產值。為了比較,作圖時使用了相同的平均價格Pm和平均需求量Dm(這兩個平均量是邊際市場的條件參數)。顯然在邊際市場中,定價較高的吉芬商品具有最大的產值Em。可見打造名牌產品佔據主流市場的重要性。而傾銷產品只能靠壓低平均價格Pm來擴大市場佔有量Dm,以此提高產值和競爭力。

對於吉芬商品來說,雖然價格較高,由於質量好名聲大,市場佔有量通常也較大。而傾銷產品的價格下降受成本的限制。為了贏利,價格不能低於成本。因此傾銷產品靠壓價佔據的額外市場是有限的。三種邊際市場的產值與各自的市場份額有關。如果社會對某類商品的最大需求量是Dmax,第i種該類商品的市場份額是Dmi,有Σi=1,n Dmi = Dmax。該類中各種商品的產值Pmi之和就是該類商品的總產值Σi=1,n Pmi*Dmi = Emax

由於傾銷商品的價格受成本的限制,在邊際市場上的產值和贏利主要取決於市場份額。在總需求量有限的情況下,傾銷商品的市場份額也是有限的。可見傾銷市場的上行過程總會結束而進入邊際市場。這時傾銷商品的產值和贏利不再繼續增加,而是在市場邊界附近波動徘徊傾銷市場這種裹足不前的狀態在新興國家形成收入陷阱。於是傾銷產業這種輾轉徘徊的邊際市場經濟可以稱為是一種深水經濟。

一般來說新興國家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利用勞力和資源的比較優勢,通過國際市場上的傾銷獲得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面打造從生產設備到生活用品各個種類的名牌產品,佔領國際主流市場是沒有可能的。更何況多數發展中國家曾以為可以永遠利用比較優勢實行市場傾銷。因此當物價紅利釋放的原始資本耗盡之後,比較優勢被嚴重削弱或不再存在。以至原來的傾銷市場不斷縮小或消失。缺乏品牌商品的民族產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而擁有名牌產品的外資企業在出口產值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曾經輝煌一時的新興國家最後不是淪為發達國家的經濟殖民地,就是長期陷在邊際市場的深水經濟中。亞洲龍虎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了這一結論。(文章剛寫完就見到報道說德國的外貿順差已經超過了中國。而中國的外貿順差有很大部分是外資企業創造的。)

全面取代發達國家佔據主流市場的品牌商品需要通過漫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發達國家在生活用品上的質量和市場優勢是西方國家利用幾百年積累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取得所謂冷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前社會主義國家並沒有發生資本主義國家常常經歷的嚴重的經濟危機,也沒有來自西方國家致命的軍事威脅。然而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嚮往媒體上所渲染的西方國家的日常生活,而不了解西方國家的人民為這些表面光鮮的生活條件所付出的家庭代價(這些代價在下文中將會討論),重新選擇了以為能夠輕易導向西方生活的私有化道路。結果在失去西方國家援助的情況下,大多數普通人民幾乎無一例外地掉進了收入陷阱和深水經濟中。

可見後起的發展中國家要追趕發達國家靠拼有價市場經濟是行不通的。至少這是一條布滿荊棘和深水的道路。後來居上必須揚長避短另闢蹊徑。在缺乏原始資本的條件下,可以發展以勞動為直接投資的全民經濟。在缺乏品牌產品的條件下,可發展西方經濟的薄弱環節,以廉價或免費的教育、醫療、住房和司法等服務解除人民生活中的後顧之憂。與此同時集中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慧逐一攻克各類產品的質量問題,發展自己的品牌產品。這正是成功的社會主義國家曾經走過的道路。在兩百年的近代史上,蘇聯是唯一一個在遭受國際封鎖的環境下靠自己的力量趕上歐美髮達國家的人口大國。解體后的蘇聯自廢武功,失去了二十年發展經濟的機會,至今仍然受到西方國家制裁的威脅。而中國前三十年真實GDP的年增長超過6.5%。改革后35年真實GDP的年增長只有4.5, 比文革十年還低1個百分點。

不只是新興國家,發達國家同樣會長期處於深水經濟中。雖然有品牌產品,但品牌產品的高利潤歸少數人所有。私有制下的兩極分化最終產生第二剩餘價值。同時金融業和服務業對製造業的蠶食鯨吞使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所以發達國家的邊際增長率只是與人口增長和物價上漲相對應。真實的經濟發展只能靠非邊際的新興科技產業的產生和壯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5: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