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資本積累與亞洲金融危機

作者:mali50  於 2011-12-21 04: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資本主義的二重循環

八、資本積累與亞洲金融危機

目前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的主流經濟學都是從正面意義上來定義經濟全球化的。例如,維基百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資金、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跨國、跨地區的流動;這種流動把全世界連接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各國在這一大市場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實現資源在世界範圍內的優化配置。然而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經濟全球化加速以來,首先在全球化的主要地區東南亞,南美和俄國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甚至使以前因地緣政治的需要而被西方有意扶植起來的新興亞洲國家陷入了長期的經濟衰退或停滯的境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自1997年下半年開始到翌年年底為止的亞洲金融危機實際上是上世紀西方國家通過掠奪性投資和投機壓垮遠東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一掠奪過程從八十年代全球化加速時就已開始。最早受到傷害和損失最嚴重的國家恰恰是全球化之前就開始加速發展的國家。從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來看,東亞發達最早的國家和最大的經濟體日本有著最大的油水,因此理所當然地成了全球化在亞洲掠奪的第一個主要目標和第一個犧牲品。而在全球化中起步較晚的國家反而因貧得福累及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日本因為地處中蘇交界地區,非但沒有因其戰爭罪行受到限制,反而因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陣營發動冷戰的需要而獲得美國等西方國家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大力扶持。在西方國家對其開放資金、技術、原材料和市場的優越條件下,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除了受1973年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影響的幾年裡,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日本國內總產值的平均增長率獲得近兩位數的高速發展。日本的GDP早在1968年就超過西德穩定地維持著世界老二的地位。在太平洋的另一邊,於熱戰中連連失敗的美國因與蘇聯進行制度和軍備競賽而漸漸進入了利潤危機的境地。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出現外貿和經常帳赤字后,美國已無力支撐黃金美元體系。成為紙幣的美元通過大肆貶值轉嫁危機使美國經濟避免了崩潰般的災難。隨後的美國經濟越來越依賴於產業的外遷和外包,使美國進入了製造業蕭條的后資本主義時代。

伴隨著產業外遷和外包的全球化過程,金融投機和資本掠奪也來到了東亞國家。首先被美國瞄準的待宰羔羊就是已經養肥了的日本。19859月,陷入經濟泥潭的美國為了擺脫愈來愈大的貿易赤字在紐約的廣場飯店與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達成廣場協議,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此後,日元相對於美元的匯率迅速上升,僅一年就提高了30%以上。這時以美國國債和外匯構成的日本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從而允許大量的美元紙幣湧進日本填補虧損。大量的資本同時沖向日本的企業、股市、房市和匯市,導致股票價格和地產價格大幅攀升,匯率也繼續上楊。據說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可以購買整個美國的國土。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賬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慾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形成了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半葉的泡沫經濟。那時的日本富得令人羨慕。暴富的日本人買下了包括美國洛克菲勒中心在內的許多外國資產。

只是好景不長。急於模仿歐美生活方式的日本很快在經濟泡沫中步歐美後塵走到了利潤危機的邊緣。但是被熱錢和投資鼓漲起來的經濟泡沫沖昏了日本人的頭腦,而對西方的迷信也使人放鬆了對資本投機的警惕性。正當人們忙著數錢並急於為繁榮盛世尋找命名以便青史留名的時候,賺足了的外資便開始悄悄撤離日本。從1990起,日本的資産價格急劇下跌,大量家庭的房地產從財富變成了債務。日本經濟從此長期低迷因而被說成是失去的十年。曾被日本三菱集團於1989年以2200億日圓的天價買下的洛克菲勒中心在僅隔幾年後的1995年就因營運公司破產而遭到賤賣。在接下來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日本經濟又受到進一步打擊,使不景氣的日本經濟一直延續到今天。

日本的悲劇使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嘗到了全球化的巨大甜頭,更加快了它們全球化的步伐。同時亞洲其他國家因為日本的浮動匯率容易被炒家和政治壓力抬高的教訓變得謹慎起來。不少國家在開放市場的同時實行聯繫匯率,將本國的貨幣與主要的國際貨幣美元掛鉤,以防富可敵國的外國抄家們利用匯率波動獲取金融暴利。然而無孔不入的合法大盜們這時便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固定匯率不能連續變化的特徵,在金融開放但外匯儲備不足的國家大肆賣空該國的貨幣。由於缺乏足夠的外匯儲備,受害國不得不在最後一刻使本國的貨幣大幅度貶值。這時等待著收割的江洋大盜們兩眼放光開閘放水,廉價買回所欠該國的貨幣,使該國損失慘重。這就是1997年索羅斯的量子基金阻擊泰國貨幣泰銖大發橫財的手法。在泰銖遭到量子基金不斷估空的情況下泰國的外匯儲存難以支撐,終於在199772日被迫放棄固定匯率。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就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頓時雞飛狗跳哀鴻遍野。

泰銖崩潰后,國際金融大鱷又接著轉戰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令吉等。其衝擊波迅速影響到新加坡、寮國和台灣。199710月,得意忘形的國際炒家挑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香港恆生指數於23日一天中大跌1211點。28日又下跌1622點,跌破9000點大關。由於大陸政府及時搶救向香港股市大量注資,使恆生指數重上萬點大關。11月始,宏觀對沖基金在匯市、股市和期市全方位發動對港元長達十個月驚心動魄的立體攻擊。即重演在泰國的故伎大量沽空港元換取美元,並賣空期貨拋空港股。由於大量借貸港元來拋售會導致利率急升和股市下跌,炒家們便希望在股市和期市平倉獲利。為了切斷炒家的港幣來源從而保住匯市,香港特區政府把息率大幅調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同時動用1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購入港股托平股市,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抵抗下,索羅斯的幾次進攻均未摧毀港元,反而在香港戰場直接損失超過20億美元,間接損失高達150億美元。

然而東亞的韓國就沒有這麼幸運。當年11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歷史最低點的10081。於是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控制危機。但不到一個月,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1。金融危機使韓國排名居前的20家企業集團中的4家破產。韓元危機又波及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使包括山一證券在內的一系列日本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倒閉。從19977月到19983月。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股市縮水三分之一以上,其貨幣對美元的匯率暴跌10%~70%。受打擊最大的泰銖、韓圓、印尼盾和新元分別貶值39%36%72%61%。泰國發生危機一年後,破產停業公司和企業超過萬家,270萬人口失業。印尼的失業人數更高達2000萬。泰國和印尼分別關閉了56家和17家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衝擊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四國經濟增長速度從危機前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國和香港、韓國和日本經濟都呈負增長。由於亞洲新興國家對金融強盜沒有真正的防備,那些表面上合法的投機行為實際上是赤裸裸的掠奪。沒有抵抗的掠奪甚至稱不上是貨幣戰爭。

這些掠奪通常不是國家和政府所為,而是不受約束的私人行為。這生動地說明自由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實質:弱肉強食和市場暴力的自由。因此自由市場從來就是強者的口號,用以解除弱者的團結和自衛,任其自由地為所欲為。上面的例子揭示了國際貨幣發行國發動貨幣戰爭和金融突襲最常用的兩種模式:泰國模式和日本模式。中國以前實行聯繫匯率時,由於有大量外匯儲存使國際炒家無法使用泰國模式對中國的匯市下手。大量的熱錢只能流向中國的股市和房市。於是西方國家不斷向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中國實行浮動匯率。當中國放棄了聯繫匯率后,又迫不及待地壓迫中國提高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當人民幣升值后,美國又不斷要求中國加速人民幣升值,甚至在國內通過法案用制裁手段威脅中國。所有這一切不過是要對中國使用當年的日本模式進行掠奪。

全球化的資本掠奪是名符其實的。新興國家在發展早期,國內資產通常處在快速增值的階段。這就為資本投機造成可乘之機。國際抄家在搞垮日本后乘勝追擊東征西討,企圖用類似的手法在新發展的墨西哥再造日本奇迹,結果得不償失大傷元氣。 八十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間接投資凈額為50億美元左右期待著新興國家的資產升值。到1993年這種外資的凈流入量已近300億美元。不幸的是由於墨西哥缺乏堅實的產業創造財富,大量的投機外資不能像在日本那樣引起墨西哥資產的迅速升值,反而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墨西哥政府為了抑制通脹,用比索釘住美元。結果不斷的通脹造成的實際貶值使比索的匯率被高估,外貿赤字迅速擴大。1994 1219日,國庫逐漸虧空的墨西哥政府為了防止外資撤離,突然宣布比索貶值15%。大失所望的外國投資者爭相拋售比索搶購美元,使比索匯率急劇下跌。由於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的兩天里銳減近40億美元。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中,墨西哥比索兌美元的匯率暴跌42%。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罕見的。

在歐洲,國際炒家同樣以日本模式對實行浮動匯率的俄羅斯盧布進行了一次失敗的進攻。當大量投機外資流於俄國后,俄羅斯中央銀行不得不痛下狠心設置陷阱套住惡狼,於1998817日宣佈將盧布與美元的匯率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與在墨西哥的情形相仿,92日盧布大肆貶值70%,俄羅斯股市和匯市的急劇下挫引發了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但卻使在俄羅斯股市和匯市投下巨額賭注的國際炒家折戟而歸。東半球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還波及到西半球國家,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劇烈波動,以及巴西資金大量外逃和哥倫比亞貨幣大幅貶值。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國家的全球掠奪在最西化的國家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但在兩個曾經實現過計劃經濟的中國和俄國慘遭失敗。這個結果難道是偶然的嗎?為了掠奪的成功,西方國家又怎能不痛恨別國的政府干預和國家計劃呢?

如果把西方國家眼花繚亂本末倒置的唯心主義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扔到一邊,老老實實地按照經濟發展的實際規律來審視兩百多年來的資本主義過程,就不難理解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全球化的運動並不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上簡單的國際分工,它是各種各樣的奴役冒險、金融投機和資產掠奪的綜合產物。資本家不會錯過每一個機會不擇手段地牟取暴利。因此全球化不是按某種公正的理念規劃的,而是同一切資本主義過程一樣按照投資者利益的最大化設計的。在自由主義或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秩序中,人們對全球化所期待的正面效應和文明價值同樣乞靈於一隻所謂看不見的手

於是從本質上來說,全球化不過是把西方國家幾百年來孜孜以求的殖民經濟從炮艦下解放出來,在新的時代以協約的形式從被征服的少數國家推向全球罷了。它的進步意義和時代價值僅僅體現在從炮艦下解放出來這幾個字中。這一解放有順應潮流的主動因素,也有力量對比下的無可奈何。之所以能夠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簽訂協約,是因為全球化可以為它們提供一個雙贏的機會。然而機會不等於現實。這種雙贏,不能單靠簽署的協約和合同來保障,更不能靠那隻看不見的手來施捨,而要靠額外的智慧和勇氣來爭取。缺乏這樣的智慧和勇氣,就可能成為全球化中的犧牲品。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亞洲和南美洲金融風暴中倒下的新興國家就是這樣的冤大頭。亞洲金融危機前後大量外國資本的流進和流出證實了資本掠奪的罪惡。據不完全估計,不包括日本在內的印尼、馬來西亞、韓國、泰國和菲律賓五國的私人資本由1996年的凈流入938億美元轉為1998年的凈流出246億美元,逆轉超過1000億美元。

當可憐的日本和後來更多的亞洲國家一起在危機中掙扎的時候,太平洋彼岸卻風景這邊獨好。從亞洲市場獲得的巨額投資利潤使美國的資本家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本國的高科技領域中。於是柯林頓時代的美國掀起了一場以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為主的科技大躍進。然而歷史證明了科技發展的過程很難像資本投機那樣使投資者一夜成功。美國的科技大躍進沒能創造出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只是製造出一個巨大的科技泡沫,因此不能扭轉美國經濟衰落的長期趨勢。只是在新舊千年交替的那段時期因全世界計算機的改時換代促進了計算機硬軟體的生產,美國的經常帳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反跳。

這個反跳是后資本主義時代的美國企圖通過資本的再次積累振興本國新科技工業的第一次嘗試。它的迅速翻轉記錄了二十世紀末美國科技大躍進的失敗。這次失敗的影響和意義是深遠的。它使美國變本加厲地重回資本的再次積累,導致了美國的房市泡沫和戰爭冒險,並進一步引發了2008年的房貸危機。新的金融危機使美國進一步拋棄幻想,在思想界和經濟學界提出了再工業化的主張。這個再工業化不再是發展新技術產業的幻想,而是老老實實地在較低勞動報酬的起點上回到傳統的工業生產規模,也就是說退回到過去的某個階段。當然,隨著時間的進展,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或多或少地有所更新,因此這不是簡單地重複歷史。但總的來說,通過這次循環,新興國家有機會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甚至趕上一些發達國家。在最後的十年裡,中國的生產總值先後超過德國和日本就是一個例子。

(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4: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