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女士的兒子今年5歲了,最煩心的就是帶兒子外出時如廁的問題。「我自己上廁所時,可以讓公廁管理員或商場工作人員幫忙看著兒子;可遇上兒子上廁所,他年齡太小,從安全等方面考慮,我不可能讓他一個人去男廁所。」「帶兒子上公廁時,到底是進女廁還是男廁?這讓我很為難。」市民楊女士吐槽她遭遇的尷尬事。
入廁是大事,解決好入廁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是由於兒童自理能力而在母親或者父親的帶領下進入異性廁所,實屬尷尬,既讓兒童不自在,也讓大人們不自在。
其實這樣的事不僅僅在入廁問題。即便是在公共洗澡間,有母親帶男孩子洗澡,有父母帶女孩洗澡,這些問題難免透漏出一個信號,孩子處理能力差,或者說大人過度關愛,從而引發了諸多尷尬,這並非是兒童入廁難,而是家長觀念難改變。
如此說來,家長觀念要改變,幼兒自理能力差是如廁難的關鍵。一個5歲男孩子完全可以自己上廁所了,小孩子3歲入廁,實際上已經學會了入廁,培養起了孩子自理和獨立能力,可家長左一個不放心,右一個不放心,非得讓孩子時時跟著他,事事聽從他,扼殺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自主能力,結果孩子完全自己能辦的理,諸如上廁所等小事,家長越俎代庖,讓孩子患上了入廁難。
幼兒入廁難不是廁所惹的禍,其實是幼兒自理能力差,更是家長惹的禍。
要徹底改變幼兒如廁難,一方面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在公共廁所建設上人性一些,考慮到幼兒如廁,同時,家庭更要培養幼兒自理能力,離開家長照樣能入廁,而不至於讓其他人尷尬,也污染了幼兒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