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好吃不如餃子。和面,拌餡,擀皮,包餃子,煮餃子,每道工序都包含著不少學問。就餡來說,白菜,芹菜,茴香,韭菜,豆角,西葫蘆,菠菜,薺菜,西紅柿等都可入餡,味道不同,各有千秋。我最喜歡茴香餡,那種特殊的味讓我百吃不厭。有一次在韓國超市見到很新鮮的茴香,高高興興買回家做了一頓茴香餡餃子。兒子咬了一口,一聲尖叫,吐了出來,大聲質問:「你放的是什麼草?」。後來西葫蘆,韭菜也試過,均不受歡迎。他們只認一種:白菜餡,且要多肉。
其實,餃子皮與餡同等重要。和面要用溫水,加一個蛋清,在案板上多揉幾下,用濕布包起來醒面。通常我把面和好醒上,才開始洗菜剁菜,等餡拌好了,面也醒的差不多了。擀皮當然是功夫,當年在北京過春節,我一人擀皮可以供三人包,現在是唱獨角戲,倒也優哉優哉的。皮自然要中間厚四周薄,但太薄的皮就沒有了嚼勁和筋斗的口感。老爸吃餃子一定要我多給他留幾個餃子皮,和餃子一起煮,圓圓的一片在調料汁中蘸蘸,吃到嘴裡,那份感覺別有洞天。不要一次擀很多皮,看包餃子的速度,十個,八個算一組,包完再擀,否則時間長皮幹了就失去了光滑。超市買來的餃子皮,只能果腹,味蕾上的美感與滿足也是奢望了。
蘸汁不可少,日本淡醬油,鎮江香醋,老乾媽辣醬一樣不得缺,再加一小碟翠綠的臘八蒜,一碗原湯化原食的餃子湯,夫復何求?法國大餐當然吃得心曠神怡,但居家過日子,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一樣令人神往。
每次吃餃子,都怕家人攝取的蔬菜不夠,炒一盤蒜茸綠菜或拌一盤涼拌菜總要有的。新鮮的番茄,黃瓜,加上一顆牛油果,澆上調汁,健康清爽。調汁的做法:balsamic vinegar, extra virgin olive oil, fresh basil(剁碎), sugar, salt, pepper, garlic(壓碎) and lemon juice. 關鍵在於調好汁後放在密封瓶內用力搖晃,象調酒師一樣,這樣才會有厚重的味道。調汁可以多做,以前的Tomato Caprese也用之。放在冰箱里,十天半個月是沒問題的。
白菜豬肉餃子
一盤夠不夠?
一盤涼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