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的高祖張百熙
一直以來,就很想寫一些文字,紀念我的高祖,一代名臣----張百熙。最近,父親又託人帶來了一本家譜,也希望我們能寫一些文字來追思我們的高祖。所以,本不想提筆的我又有寫一點東西的衝動了。人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可不敢跟高祖一決高低,他可是學貫中西的風流才俊呵!試著學習地寫吧……
張百熙-政務大臣
(一)少時方立鴻鵠之志
還在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就曾經訓導我們:你們要記住,你們是出自名門之後,因你們的高祖是清代大臣張百熙!但,那個時候,我們很小,不懂「清代大臣」是什麼意思,「名門之後」又是什麼概念,只是隱約知道高祖在歷史上做過大官。
雖然父親像和尚念經一樣,常常提起他小時候所聽到的高祖的業績,我也常常隨父親去沙坪為高祖掃墓。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卻全然不知這其中的意義所在!直到有一天,湖南師大的一位叫譚承耕的教授推開了我家的大門,要了解張百熙的生平時,我才真正意識到,原來自己的高祖是一個了不起的「風流人物」!
高祖張百熙字冶秋(也作野秋),號潛齋。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生於湖南長沙縣沙萍鄉,卒於1907年。逝世后,清廷賜謚號「文達」,因此,又稱其為張文達公。他是清末大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進士,為二甲,居一百三十二位中的第六位。後任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年(1876年)散館,授編修。其後,先後任山東鄉試副考官、山東學政、四川鄉試正考官、日講起居注官、國子監祭酒、江西鄉試正考官、廣東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禮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戶部尚書、郵傳部尚書等要職。
高祖的元祖出自嶺南曲江(今廣東韶關),據說是唐代張九齡的後裔。他的父親叫張書田,是個秀才,教私塾,自稱「亦耕亦讀」,有少許田地,也算得上當地的一個紳士。而高祖自幼敏而好學、溫良謹厚,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深得父兄的寵愛和欽佩。他的詩歌寫得也很有功力,和他的書法一起,至今還保留在清華園裡。慈禧非常喜歡他的書法和詩歌,於是將他由翰林院編修派到了南書房。從而,開始了他大展宏圖、流芳百世的偉業!
年少時,高祖曾經歷了兵荒馬亂的時局。當時太平天國的軍隊經過長沙與清軍激戰,當地居民紛紛逃逸山林,高祖曾在詩中寫道:「予生屬多難,盜賊彌乾坤。六齡遘干戈,蹙蹙湘水濱。七齡永明邑,趨庭奉雙親。倉促顰鼓來。傳跣驚逃奔。巉岩始何代,鬼斧鑱雲根。谽砑腹中虛,蜷伏且倖存。身危出豺狼,轉念傷精魂。」(見《退思軒詩集》)
在這首詩中,他描述了太平天國起兵發難時,百姓逃避戰亂的狼狽情景:生在多災多難的時代,盜賊(太平軍)亂政,人們流離失所,四處逃難。他自己年紀尚小(六、七歲),卻打著赤腳,倉皇逃到湘水岸邊,又在高峻陡峭的山岩峭壁間奔跑,且豺狼虎豹出沒其間,隨時都有喪命的危險!
後來,他就讀於長沙妙高峰城南書院,與清末政壇著名人物瞿鴻璣是同窗。城南書院為湖湘學派理學大師張栻所首創,「經世致用」是該書院的一貫傳統。因在城南書院受到了「經世致用」的學風的熏陶,高祖張百熙很早就樹立了「積極入世,憂國憂民」的思想。他曾在詩中寫道:「方我少小時,讀書氣嶙峋。常懷四海志,放眼橫八垠。」 (同上)。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青年的高祖就胸懷四海,立志做一番頂天立地的大事業!
自同治十三至光緒二十三年,高祖先後在翰林院、南書房任文學侍從,又赴山東、四川、江西、廣東任學政或鄉試正副考官。在這二十年裡,他在北京的上流社會裡交遊甚廣,其中郭蒿燾就是他的好友,而他是主張維新變法的學者。因而高祖的思想深受蒿燾的影響,這為他後來同情維新變法、積極從事新政奠定了思想基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