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11月,我們和過節一樣圍觀美國總統選舉,看著美國人民把一個舉著「變革」口號的黑人送上了總統的寶座。兩年後的11月,美國的中期選舉再次吸引了我們的眼球,主角依舊是黑人總統、政治屆的明星人物奧巴馬,只不過各方態度已然迥異。
雖也有總統和候選人進行站台和政客遊說,但中期選舉總比不得總統大選那麼熱鬧。中期選舉看點在於奧巴馬的頹勢,這和兩年前他的風光無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新聞報道稱,奧巴馬在演講時候遭到活躍分子的抗議,他已經沒了風度開始「怒斥」拆台者。 Facebook的民調也顯示,共和黨在Facebook網頁的支持者加起來達到338萬,民主黨候選人則只有139萬。美國人對奧巴馬怒了,民主黨估計懸了。
先用一兩句話說說什麼是美國的中期選舉吧。簡單直白的說,就是我們的人大代表改選,不同的就是美國分為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改選的是參議院的1/3職位和眾議院的全部議席。而之所以這次中期選舉這麼受關注,就在於這很有可能影響到2年後的總統選舉,現在參眾兩院都是民主黨佔多數,如果民主黨失去優勢,奧巴馬今後的政策將很難推行,因為眾議院管錢、參議院對很多重大內政外交議題要進行投票。
別看美國人怒了 其實和奧巴馬的對錯無關
《經濟學人》本期的封面文章就是《憤怒的美國人》,開篇導語便是:無論是奧巴馬,還是美國,都比人們想象中做得要好。文章對奧巴馬上台這兩年來若干重大決策做了較為客觀的分析,包括醫療改革、,其中透露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即便是美國的普通民眾,也和遠在大洋此岸的中國人一樣,充滿著圍觀心態,他們關心的不是民主黨、不是奧巴馬,也不是愛國主義意義上的美國,而是他們自己手中可支配的收入和他們的房子和幸福生活。奧巴馬縱有千般魅力,也沒有像他當初承諾的那樣力挽狂瀾,讓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危機的深淵。
與其說中期選舉是對奧巴馬和他領導的民主黨這兩年來執政成績的一個打分,還不如說這是美國人對於自己生活滿意度的打分,按照自己的福祉給執政黨打分,這個理念也許對我們來說只是個概念,但這就是美國人的作為方式。因為投票不關乎黨派,即便你曾經在兩年前因為奧巴馬一個「變革」的口號而投了民主黨的票,兩年後你仍有選擇的餘地,沒人要求你對一個黨派從一而終,你所要忠於的就是什麼樣的黨派和政府對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
《紐約時報》克里斯托弗的專欄文章則是《給奧巴馬喘口氣的機會》,他說:政治領域和金融屆一般無二,交易員和選民們今天還對你追捧有加,明天就有可能翻臉不認人,這就是市場。
但他顯然是抱著同情的心態在評價奧巴馬,他說本來奧巴馬應該駕輕就熟搞定國會,可似乎2008年的過於耀眼透支了他的政治資本。這讓我想起了一句古話: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奧巴馬此次中期選舉很有可能會栽在這句話上。
政治角逐不相信明星范兒
當初奧巴馬願意被當做明星並得到了明星效應,當然他也要接受被導演的命運,現實的政治就是用殘酷為坐標,不是他那口才和風度可以搞得定的。都是真槍實幹的事情,小布希的任期是成也反恐戰爭敗也反恐戰爭,但好歹他完整了他的8年,可是對奧巴馬而言就不一定了。民主黨的傳統優勢領域是經濟問題,柯林頓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而奧巴馬則碰上了百年難遇的經濟危機,可謂是臨危受命,所有美國人的眼睛都看著他,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看著他,或當做民主政治的典型去膜拜,或是同處於經濟危機看著他如何解決問題。他爬得太高,也就容易摔得很慘。
因為百姓就是百姓,特別是在失業率還在9.6%的美國,他們最渴望的就是一個改變。就像當初奧巴馬在競選和就職演說中所說的那樣,一轉眼兩年過去了,生活的窘境依然還沒有起色,所以民眾們選票搖擺也是必然。
圍觀 是看美國人怎樣行使自己的權利
我們似乎在看美國國內政治的熱鬧,其實我們也在看普通的美國民眾如何根據自己的生活質量決定一屆政府的去留。而且即便奧巴馬面臨的是像《經濟學人》雜誌描述的那種四面楚歌,這也不會撼動美國社會穩定的基礎,因為美國人和美國社會有一個牢固的傳統共識:美國人有選擇誰來執政的自由,同樣中期選舉就是他們有權選擇讓哪些人來代表自己的權利,干不好就換人。
觀瞻美國一些選民對奧巴馬的憤怒情緒和奧巴馬本人的不淡定,想起了龍應台先生的那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在有些方面,其實奧巴馬真的沒做什麼對不起人民對不起國家的事情,美國人就因他在總統的職位上沒有做好一個很難完成的挽救經濟的任務而十分生氣,讓他下台,諷刺他把自己當超人。是美國人太矯情了嗎?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民主選舉制度,能夠讓各個階層的人都有表達自己或憤怒或贊同權利的自由,也給所有想要行使國家權利的人一個同民眾的雙向溝通渠道。至少,我們可以看清楚一個成熟的民主選舉制度是如何運行的。
最後插播一條可以說和釣魚島有關的國際新聞,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今天登上了和日本有爭議的國后島,稱要改善島上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根據本網的民調顯示,82%的民眾對梅德韋傑夫的舉動表示支持,60%的網民認為此乃俄羅斯宣揚國威、重視海權之舉,杜平先生點評說,中國應該保持中立,但民眾的聲音更值得傾聽。